院落云水金刚起 禅僻沉浮玉峰随

叶进

<p class="ql-block">  在《怀玉山志》(清 朱承煦 编纂 曾子鲁校注)卷一 《怀玉山 增记》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玉峰禅师墓,位于怀玉书院崇贤祠后。禅师名空怀,字玉峰,为法海寺主持之一,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卒于雍正四年(1726),第二年合龛。碑刻原置法海堂,今尚存。</p> <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一文献记载,说明当时的怀玉书院院址又沦为僧侣云集的修道之所一一法海寺,那么文中的禅师墓在哪?碑刻原置法海堂,今又何在?有何碑文?为什么在明朝嘉靖年间修建的恢宏书院,有过“怀玉讲会”的盛况,且在江西布政司官方的支持下开创了聘请山长管理的模式,置田3800亩供养的书院在清朝初期又沦为僧寺禅心?带着种种疑问与强烈的好奇心,本人查找志籍,遍访民间,几经询问,终于在当地一居民的引领下,找到墓碑遗址与碑刻真迹(现散落民间),并揭开了明末清初时期怀玉书院的断层史,院衰寺盛、继复而昌的兴废史,一段书院的曲折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  从几经迂回终于找寻到的碑刻碑身看,碑体高约80cm,宽约50cm,厚约4cm,碑身尺度与找到的遗址一一现书院朱子庙背后、荆棘杂草密布的墓碑所在位置大小完全吻合。</p> <p class="ql-block">  洗尽碑身上的尘埃杂质,上面碑文赫然醒目。从碑刻内容看,正文是:“法海堂開山禅師玉峰空懷老和尚之墓”;碑文右上抬头是:我師生於,大清顺治庚寅年四月初九日丑时;圓寂,大清雍正丙午年二月初三日辰;左下落款是:雍正五年𡻕次丁未孟冬月;日孝徒法莫、法昌、法相刻石誌立。</p><p class="ql-block"> 上述碑刻明显告知以下信息:一是清朝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怀玉书院所在地又称为法海寺,主殿已沦为法海堂。二是空怀禅师字玉峰,是当时的寺院主持之一,且德道望高,门徒众多。三是空怀禅师生于顺治庚寅年(1660),卒于雍正丙午年(1726),确凿无疑。四是此碑立于雍正丁未年(1727),由空怀得意门徒法莫、法昌、法相志立。</p><p class="ql-block"> 另,将此碑记载与志书记载校对,碑刻内容与《怀玉山志》的记载稍有出入,即碑刻记载空怀禅师生于大清顺治庚寅年,是1660年,顺治十七年,而志书记载是1650年,顺治七年,志书记载在此处明显是误载,其它内容与志书完全一致。</p> <p class="ql-block">  怀玉书院在明末清初是一衰落断层时,从《怀玉山志》(朱承煦编纂 曾子鲁校注)卷五 师生篇(增补)及相关文献可知,自明嘉靖年间开始至民国初年,书院总计有22位山长(主持),但在明未万历年间至清朝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均无规范的山长(主持)管理,是院寺并立以寺为主的混乱时期。</p><p class="ql-block"> 这在清朝进士唐世征(曾任玉山县令)的《怀玉书院记事》一篇中有相关记载:明末至清,院址废几尽。戊子 (1648)间,叛将构逆酋一二人,啸聚万众,蟠结怀玉大泽中,出没凡数载。旧时讲学地,悉化为鬼磷白骨场矣。越康熙三年(1664),本省抚部院董恩湛诸郡,更念玉山为江省第一破残邑,积负课至二三万,民逋亡已十之七八;不急议抚,民且尽,县将丘墟。特疏具请,乃简信郡前推官黎士宏廉干,并檄藩臬、郡伯,共捐公费三千金,命黎往抚玉。……玉人爱戴黎公,如婴哺乳;而更讴思抚宪董公绥人之德,谋所以报也。集力大作,为构一区于城隍庙东,前堂后殿,重门周垣,规度大备,用以祀祝诸德我者。白黎公,公摇手曰:“止,止!生祠有禁。”玉人事已举,若将怵惕者。黎公乃为转语,慰玉人曰:“必如是,宁额‘怀玉书院’四字于门首,而奉安诸大夫禄位于堂上;其寝殿则仍崇祀朱文公木主,毋失书院义为便”。</p><p class="ql-block"> 从此段记载看,怀玉书院在当时不仅被毁,且成为叛逆啸聚之地。后因广信推官黎士宏治县有方,百姓感恩为其立祠,黎拒绝而书额“怀玉书院”于门首,即有了山上、山下两个怀玉书院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为何法海寺会在辉煌的怀玉书院中崛起,一段时间寺倡院落,与明末的张居正改革、魏忠贤专权有直接的关系。这在清朝《玉山县志》(乾隆、道光、同治版都记载到:明朝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当国改革,禁天下书院,怀玉书院被列入必废的书院之一;天启四年(1634),宦官魏忠贤进一步废书院,怀玉书院归于僧,寺院崛起,才有这段法海寺院史。</p> <p class="ql-block">  清朝初年,寺院仍祀孔子、朱子等,但未正规招生授学,寺院书院交迭于此,书院徒有其名。直到乾隆初年,由于诸生朱世荣、毕璋等多次数额可观捐资,赎回原田原舍,修膳补葺,使书院“官道”重新在云端畅通,楼祠才得以重新使用,招纳四方慕士,每年均有上百人在此延师课业,乾隆年间有12位著名学者被聘为山长(主持),仿白鹿洞书院等同授课,法海禅院遂退出舞台,书院又成为江南一著名文化地标,与四大书院齐名于世。这在清朝汤聘(乾隆丙辰进士,曾任江西巡抚)的《怀玉书院记》中有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进士(曾任怀玉书院山长)赵佑的《复建怀玉书院记》也有较详记载:</p><p class="ql-block"> 怀玉之有书院,旧矣。自紫阳朱子与陆文安、吕文成、汪文定诸公讲道其中,有司门人拓而大之,因以有斯建。乃若考其所以废之故,则自元明以来,约之凡三变,而复焉者亦代有其人。初毁於兵,而乡贤王斗山、郑伯飞复之;再夺於僧,而提学李梦阳、王宗沐复之;终废於魏珰,而复之者则国朝郡推黎士宏也。……</p><p class="ql-block"> 今上皇帝御极,文教宣畅,学校咸理,有邑诸生朱世荣、毕璋等慨然兴作,始排众难,鸠同好即山,求故址所在,告诸官捐资复之。寺僧某,正其经界,新其栋宇。凡为祠堂、斋号、门廊、楼观、庖湢之属,次第若干所;楹桷丹漆、阶墀甃砌,墙垣四周,杂韵竹木,规矩略如明旧。数年而工成,凡复田得二百四十余亩,益以新捐田百亩,集山户与之佃。量入其租,赡生徒;聘其乡及四方之望为之师。别贾谷若干斛,仿社仓之制,以备岁歉。时有享,月有给,朔望有课,僧去而士归,名正而实举。夫然先贤之道得以稍集,相与从容,讲诵於深岩叠嶂、清泉茂树之交,庶几有静远之益,无复向者之失矣。</p> <p class="ql-block">  事不能有举而无废,数也;前之人可以举,即后之人可以复,理矣。如今,在新时代的今天,湮没八十六年的怀玉书院又得以重建,以崭新的容颜复现天下,并赋予了其特殊的内涵与使命,这是玉山幸事,时代幸事,唯有珍视,铸其辉煌,光耀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