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先生迟相识 先生让我长相忆——深切怀念周同宾老师

《闫天三的时光札记》

<p class="ql-block">  同宾先生的大名,我在中青年时期已经如雷贯耳,那主要是通过在报刊杂志上读到先生的名篇大作而留下的深刻印象和产生的仰慕之情。因工作单位不同,从事的行当不同,一直未能有缘分与先生谋面。直到2012年我退休两年后,和周老师同时受聘到南阳大文化研究院一起共事,直到先生不幸去世,算起来和先生有八年之交。如果说,我这一生最大的幸事,就是在退休之后能同大师朝夕相处,近距离接触,耳闻目染了一位博学多才大师的高光身影,能亲自感受到了一位诲人不倦的长者襟怀和谦谦君子的贤者风范。有道是“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一起”,我庆幸在我的晚年遇到了周先生这样一位贤达贵人,但我遗憾的是我遇到这位重要人时间太晚,时间太短,如果我在中青年时期就能遇到这位重要的人,能从他身上受到更多的能量滋养,我可能会早一点去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 </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走了,但周老师博古通今的渊博知识和对我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诲,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有一次我曾试探着问周老师,白河作为南阳的一张名片,现在自然景观已经打造的很靓丽,但似乎还缺少文化内涵,到哪里能搜集到白河历史文化的资料。周老师未加思索,脱口说到:“你看一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那里有八十多处关于白河历史文化的记载。”我将信将疑找到《水经注》,果然在第三十一卷查到了大量关于白河文化的详细记载。我才知道白河全长312公里,其中260公里在南阳境内,流经南召、方城、宛城、卧龙、新野,纵贯南阳全境,流出南阳后在湖北的襄阳与唐河交汇注入汉江。这条历史长河孕育和滋养了大量名垂青史的重要历史人物、记录着波澜壮阔的重大历史事件,凝聚和积淀着灿烂的文明遗址。白河的这些珍贵的文化元素象珍珠一样在《水经注》中都如数家珍的跃然纸上,我如获至宝,立即将这些信息推荐给了市委党校文化学者李延文教授,请他作进一步的研究。不久延文同志就撰写出了五千余字的“《水经注》中的淯水(白河)与南阳”的研究报告,刊登在《躬耕·文化南阳》上,为进一步打造好文化白河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周老师不仅了解《水经注》中有关于白河的记载,还竟能说出有多少处的描述,使我对周老师的渊博知识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引发了我向周老师请教问题的极大兴趣,每次见到周老师,我都要准备一些问题当面请教 。</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听郑新立同志说到,科圣张衡的事迹人人皆知,却很少有人知道张衡的爷爷张堪的故事,而张堪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大名人,南阳应该对张堪的事迹多挖掘一下,广泛进行宣传。我孤陋寡闻,对张堪的故事一无所知,我就去求教周同宾老师,询问在什么典籍里能查找到有关张堪的资料。周老师即刻回答道,你看一下《后汉书》三十一卷的“张堪传”。于是,我在电脑上打入了关键词,果然页面上跳出了关于张堪的详细记载。我才了解到张堪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曾多次领兵以少胜多大败匈奴,他为官清廉,治政有方,深受百姓拥戴,他到渔阳(今北京密云)任太守,把四川种稻技术引入北京,从此结束了北京人无稻米可吃的历史,张堪集军事家、政治家和农学家为一身,是南阳名人文化的一颗灿烂明珠。我在为自己才疏学浅羞愧之余,更为周同宾老师博古通今的学识而折服。他不仅了解张堪事迹在什么典籍有记载,还能清楚的说出在第几章节,他历史文化知识积淀之丰厚,记忆之清楚,令人惊诧。 </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究竟读了多少本书,他是怎样读书的,我不知道,但我从他对字典的熟悉程度似乎窥探见了他治学精神的一孔之光。有一次我同周老师一起参观内乡古城,在一家“biángbiáng面馆”门前,我问周老师这个“biáng”字在哪种字典里能查到,周老师告诉我,《新华字典》里没有这个字,《康熙字典》中收录的有,可以查到。我听后,不禁大惊失色,《康熙字典》收录有四万七千多字,《新华字典》也有近两万多字,周老师竟能清楚说出每种字典都收录了什么字,真乃奇人也,从中可以看到周同宾老师那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大师原来就是这样炼成的。人称李白“绣口一张就是半个盛唐”,我说周老师“善口一开就是金玉良言”。 </p><p class="ql-block"> 与周老师相处八年,我是个受益者,周老师越是诲人不倦,我越是“顺杆子爬”,每当遇到周老师,我都不失时机,想多问一些问题,周老师从不厌烦,都循循善诱的为我解疑释怀。作家水兵先生曾当着我和周老师的面调侃我说:“你一见周老师就问问题,你也不给周老师出点咨询费?”周老师走了,我失去了一位良师,但周老师走的太早了,我还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先生,先生,你在哪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