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驾到》教材全解

凤亭

作者: 秦文君是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女作家之一,1954年生于上海 她以创作儿童小说闻名,她的小说风靡校园。 《表哥驾到》 【教材全解】 重点讲解: 这是一篇反映家庭教育问题的小说,由表哥到我家做客一事,刻画了“我”、表哥、妈妈和大姨四个人物,指出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倾向:家长常常以肯定他人的孩了.来刺激自己的孩子,以求孩子能达到自己所认为的完美的标准。由此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身为父母,该以怎样的标准来培养孩;作为孩子该朝哪一个方向努力才能让父母满意。 全文以“表哥驾到”为主线,着重刻画了表哥驾到前后“我”的不同心理,态度和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让人提心吊胆”):叙写了表哥驾到前“我”和妈妈的不同态度,为下文“表哥驾到”作铺垫。 表哥要来做客,理应热情招待,而“我”却不希望他来,为什么呢?看看妈妈的表现:出差去了表哥家,回来后如数家珍地夸赞表哥优秀;表哥要来做客了,催“我”洗澡换衣,让“我”体面衣着,就为了使“我”和表哥站在一起,反差能小点。和“那样的表哥”见面,“我”当然提心吊胆。 第二部分(至文章结束):叙写表哥驾到后与“我”相处的经过。这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写了相处过程中的几件事。 ①“我”拒绝和表哥用英语对话; ②“我”送表哥飞机模型; ③“我”和表哥一起玩投篮; ④“我”和表哥一起用餐; ⑤“我”听到大姨向表哥夸赞“我”。 从这几件小事,可见“我”和表哥有几个不同: (1)不同的性格特点;(2)不同的兴趣爱好;(3)不同的生活习惯;(4)不同的优缺点,但同时也有着相同的经历,那就是常听母亲夸赞别人的优秀,数落自己的缺点。 为什么同是两个优秀的孩子,在彼此母亲的眼里,却不能令她们满意?这也许正足“我”“涌起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的原因吧。 技法探究: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将四个人物构成多种对比关系: “我”和表哥的对比,母亲与大姨的对比,“我”与母亲的对比等,这些对比突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例如:“我”和表哥的对比,将“我”个性开朗活跃,擅长运动,而表哥温文尔雅,热衷学习的特点表现出来,也间 接地提醒读者,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长短处,都有鲜明的个性,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不能片面地强求十全十美,要鼓励孩子扬长避短,彰显个性。 难点解析: 1,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我”想学会“呼风唤雨的咒语”? 答:文中两次提到“我”想学会“呼风唤雨的咒语”,然而其目的却截然不同,第一次是为不让表哥到家做客,以免承受被传说中优秀的表哥比下去的压力; 第二次是为了不让表哥离家,以便与这位容易亲近的朋友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描写充分地表现了少年的真实心理:有些幼稚.但十分率真,真实地反映了孩子的情感变化。 同时也清楚地体现了情节的发展变化,即从内心不欢迎表哥来访变为衷心欢迎表哥来访,十分自然真实地将一个少年的心理变化表现了出来。 2,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不知怎的,我只叫道:‘表哥驾到——’就涌起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 答:“驾到”是敬辞,表示客人来到。我从不希望表哥来到热烈欢迎表哥来,是心为我和表哥经历相同、遭遇相似,在别人眼中我们是优秀的,而在家人眼中我们都足不理想的,都是被比下去的孩子,受到的表扬少、批评多,这引起了我对表哥同病相怜的悲怆感。这一结尾表现了作者对家长望子成龙心理的揶揄、否定,对孩子缺少自主发展空间的同情,以及对家庭教育的思索。 知识点击: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 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表哥驾到 一:字词整理 驾到: 敬辞,称客人来到。 呷(xiā ): 小口儿地喝。 拙(zhuō): 笨,不灵巧。 搛(jiān): (用筷子)夹:搛菜。 衷(zhōng): 内心:由衷。 捋(lǚ ): 用手指顺着抹过去,整理。 咒(zhòu )语: 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 反差: 人或事物优劣、美丑等方面对比的差异。 嫌弃: 因不满、厌恶而不愿接收或接近。 校(jiào )正:改正、修改别人的话或字词。 相貌堂堂: 形容长相端正,身材魁梧。 不屑一顾:xiè不屑:不值得(做)。 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不负众望: 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一如既往: 一:完全;既往:从前,已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象从前一样。 恨铁不成钢: 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 相貌堂堂:形容容貌庄严大方。 瘪头瘪脑:biě 瘪:物体表面凹下去,不饱满。 饶有兴致:ráo 饶:丰富,多。 彬彬有礼:彬彬:文雅的样子 难兄难弟:nàn 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境地的人。 相见恨晚: 恨:遗憾。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悲怆( chuàng): 悲伤。 二:内容整理 1.“驾到”一词什么含义?一般用在什么语言环境中? ○ “驾到”,敬辞,称客人来到。一般用在达官贵人,特别是皇帝身上。 2.“驾到”一词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 体现了“我”对妈妈隆重接待表哥的一种复杂心理: 调侃反感——自家表哥,一个小孩,这么大动干戈,至于吗? 羡慕——表哥那么优秀,让妈妈对他如此重视,赞不绝口。 好奇——这表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3.文中描写的表哥的形象: ○ 高档次,学生精英,伟大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抬举我,放下架子称赞我,不负众望。 分析:平易近人 一般用于长辈或领导等对晚辈或下属没有架子,用在表哥身上,形成一种幽默感。起先以为表哥会自认为档次高,会摆架子,与后来的“称兄道弟”“勾肩搭背,亲如一人”的表现相映照,突出文章的主题。 大词小用的作用: “大词小用”可以产生轻松、幽默的效果。 三.梳理结构: 1感情变化 1——6节:表哥未到 ○ 提心吊胆 自愧不如 亲如一人 相见恨晚 7——22节:表哥驾到 23——31节:共同用餐 32——44节:用餐之后 四:分析人物特点 “我”:开朗活泼、兴趣广泛、有主见、有孝心、有运动天赋、动手能力强 表哥:热衷学习、文雅、懂礼貌、脾气温和、有多种技能、但运动和动手能力较弱 “我”和表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为什么“我”认为彼此是难兄难弟?为什么会“涌起一种男儿落泪的悲怆”? 因为我和表哥处境相似,大姨和妈妈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很相同。在她们眼中,我们都不是理想的孩子,受到表扬少,遭到批评多,这一切自然引起“我”对表哥同病相怜的悲怆感。 这一结尾表现了作者对家长望子成龙心理的揶揄、否定,对孩子缺少自主发展空间的同情,以及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索。 妈妈和大姨有什么共同点 十分爱孩子,但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常常求全责备,对孩子批评多,表扬少。总是称赞对方的孩子,以此刺激自己的孩子,很少发现自己孩子的特长、优点。 你觉得秦文君写这篇文章是什么目的? 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家长往往以肯定别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以求让孩子进入自己设臵的“模式”,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实际上,这种做法反而增强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约束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课内阅读 1.《表哥驾到》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是如何展开情节的? 2、文中两次写到想学会“呼风唤雨的咒语”,前后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主要写了“我”和表哥交往的三件事,请做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间妈妈和大姨对“我”的态度显然不同。不同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起到怎样的作用? 5、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大词小用”的特点,如标题“表哥驾到”的“驾到”。请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并具体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课文,表哥和“我”无疑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品质吸引了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为课文另拟两个标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是一篇反映家庭教育问题的小说,通过 “我”、表哥、妈妈和大姨四个人物之间的纠葛,反映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倾向:家长常常以肯定他人的孩了.来刺激自己的孩子,以求孩子能达到自己所认为的完美的标准。实际上这种做法反而强化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约束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故事以时间为序展开情节。 2.先是“我”怕优秀的表哥会让“我”相形见绌,而希望他们别来。但是表哥来后,“我”却受到大姨表扬,使我信心倍增,因而希望他们留下 3.(1)表哥用英语问候,“我”用汉语回答 (2)玩飞机模型 (3)“我”和表哥玩投篮妈妈对我是一味地批评。如“妈进来找东西,立刻骂我是猴子投胎,天生的粗鲁。” 大姨夸奖我。如“大姨饶有兴致地来当观众。” 4. 本文四个人物构成多种对比关系:“我”和表哥的对比,母亲与大姨的对比,“我”与母亲的对比等,这些对比不断地引发你思考一些具体而深刻的问题,突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例如:“我”和表哥的对比,将“我”个性开朗活跃,擅长运动,而表哥温文尔雅,热衷学习的特点表现出来,而且引发我们思考:到底怎么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怎样正确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的关系?等等。而且这些对比也构成了种种矛盾冲突,使情节更加生动。 5.如,“平易近人”一般用于长辈或领导等对晚辈或下属没有架子,用在表哥身上形成一种幽默的效果,起先以为表哥会自认为档次高,会摆架子,与后来的“称兄道弟”“勾肩搭背,亲如一家”的表现相映照,突出文章的主题。 6.略 7.如:“同病相怜”“难兄难弟”等 《表哥驾到》 难点摘要 1.我真想掌握一句呼风唤雨的咒语,…… 这里的“咒语”意指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词语理解、上下文分析 思路:“咒语”一词指的是“信某些宗教的人以为念着可以除灾或降灾的语句”,而这里显然不是,通过阅读上下文可知,“我”为了阻止表哥到家做客,怕又被妈妈比较和数落,而希望获得的一种呼风唤雨的能力。 总之,妈出差去过表哥家,回来后就细说表哥的优点,如数家珍。 这里的“如数家珍”意指_________________。 2.大姨饶有兴致地来当观众。 通过对大姨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出了大姨怎样的心理? 考点:人物描写的作用 思路:纵观全文,妈妈和大姨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以此来刺激自己的孩子,通过英语问答、玩飞机模型、投篮比赛、餐桌上的风波均可看出,这里是表现了大姨想知道“我”与表哥各有哪些优点。 3.可不知怎的,我只叫道:“表哥驾到——”就涌起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 这里用“驾到”,表现了“我”对妈妈隆重接待表哥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考点:对词语的理解、准确的表达、全文的通读 思路:被自己的家长说不好,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这是谁都不希望的。而“我”和表哥恰恰是同病相怜,互相被自己的家长所数落。所以,结尾对我的动作和语言描写,细腻地表现出了“我”终究无法完美无缺,而将会一直被妈妈和其他孩子比较的痛楚,增加了心理压力。作者也借此表达了对当代教育背景下孩子们生活得并不快乐的思索。

表哥

驾到

大姨

孩子

对比

妈妈

家庭教育

悲怆

表现

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