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临西北·麦积烟雨

我叫李文悦(李斌)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龙门、云岗、莫高、麦积,我是从南到北一个个瞻仰的。这四大石窟,大西北的甘肃,占了两个:莫高窟以壁画为胜,麦积石窟,以石刻和泥塑见长。但相比较莫高窟的举世闻名,麦积石窟要低调得多。我自己对麦积石窟的了解,就比莫高窟晚了二十年。而它的开凿难度之大,和奇绝的美,更让人惊叹亿万分,也被世人誉为“虽为人力,疑为鬼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看到天水这个地名,觉得它是有故事的地方,而天水的麦积山,更是是充满传说与故事。向往麦积山多年,读了作家秦岭的散文《麦积烟雨》,瞻仰的迫切心情更加迫切。终于来到山下,仰望麦积山,它呈现的神圣之感,使人莫名地心弦微荡。看着像“麦粒”的人们左右上下流动着,更深切地体悟到了秦岭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人是幸运的,连日的雨水造成山体滑坡,麦积石窟已经关闭多日了(也因此,一部分洞窟不能前去瞻仰了)。10月7日方对游人开放,16日,我们攀登麦积山这天,是半个多月来第一天展现了碧蓝的天色,晴空万里。雄居秦州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我们无缘观赏到了。但是,心中向往的“麦积烟雨”的历史画轴,在慢慢打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麦积石窟登临入口附近,仰望麦积山,名副其实,像一座麦垛。后来我们再到仙人崖,发现这里的山形,几乎都呈麦垛状,好像在告诉人们:我来保你等衣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山下,看到栈道凌空飞架;走在栈道上,我也成了那“麦粒”。彼时,我略有恐高,恐惧中才更加敬佩当年的石窟的开凿修建者们。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砍完南山柴再修麦积崖,意思是古代人修建开凿麦积石窟,是砍伐木材搭脚手架以施工的。麦积石窟修建了十年,而且麦积石窟和仙人崖,都是从上往下修建的,所以许多工匠,在山上的洞里生活了多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地震灾害,唐代后分为东西崖两部分。西崖共140窟,而东崖虽只有54窟,却有近三百宗佛像,因为各呈姿态,故称为千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现存的194个洞窟中,因为山体滑坡影响,很多洞窟没有开放,最为遗憾的是我们不能欣赏到44号窟,里边存放的是至美的造像,留存着凄美的故事——西魏开国皇帝无力抵抗强大的柔然国的入侵,为熄战火,集美丽、端庄、勤俭、善良于一身的皇后乙弗氏,自请废后出家为尼,后又因再燃的战火自而焚。后人评价乙弗氏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秦州这块土地的骄傲。难怪,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曾经诞生了《诗经·秦风·蒹葭》和《诗经·秦风·无衣》这样伟大的诗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代和风雨的侵蚀,曾经有很多剥落,有的造像已损坏,露出里边像胎的两棵木条,它应该是石像的骨架。在西崖和东崖的分界线的山脚下仰望,麦积山形似一位佛陀,俯瞰着大地众生,看那通观的鼻梁,带着莫名的通达与宽容,把人间的一切沧桑,一力承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