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这位老人的:与“新冠病毒”撞了个满怀!

喀秋莎

<p class="ql-block">不一会,座便器拿来了,同时还拿来的有妙瓶"免洗手消毒液”。我们的床头,厕所的行台上都规范地摆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邱教授刚离开,国医大师“德叔"又率中医专家们对我们进行询诊了。“德叔”是广州来的国医大师原名张忠德,他有很多的头衔。这次是他包括逆行武汉的第九次出征。只见他笑容满面,为缓解我们的焦虑情绪,他拍拍我的的肩头,亲切的说,没事的,我们的中药会把病毒杀死的。诊脉,看舌像,开处方,不失时机地向身边的中医专家们介绍他的治疗经验。我想,有国家级专家团队亲自为我们制走评方案,有全国各地来的专业人士为我们亲白操刀,再诡异的病毒也会被打败的。我不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22号至24号。治疗走入正轨。护理工作完全逆转,负责我和老伴的护士王淼淼和另一位男护师,细心周到,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半夜里我常常从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惊醒,那是淼淼在为老伴拍背,老伴大小便了,我主动提出去倒掉,可总说“没事没事,我来吧。”老伴心理压力大,悲观伤感,她柔声安慰.... 不仅如此,生活也有了改善。不再自己扫码付钱定餐。每天有专门的“大白"来挨个询问,个性化的饮食出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25号,闺蜜-家属于轻症,转院到兰州重力离子医院。我从内心祝福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26号,我们接到通知,也要转院。我们所隔离的兰州肺科医院要关闭消杀,以备后用。转院过程中出了个小插曲。我属轻症,我老伴病情比我稍重,我们分别乘坐不同的救护车转院。因他的氧饱度和不高,怕出意外,医生让他躺在担架上,盖着被子,抬进重离子医院。这样一来,他的外套(羽绒服)和鞋子帽子就被弄丢了。没了外衣和鞋子,起床小个便都成问题,别说其他了。好在在肺科医院时护士王淼森曾主动加了我的微信,- -通微信电话后,东西是找不着了。可淼淼的领导(兰大一院的护士长)想了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 重新买。这位护士长电话遥控指挥她丈夫负责上街采购。疫情突发,兰州市许多商场都关门了,不知那位先生跑了多少路才采购到了衣物:一间棉祆,一套保暖内衣,一套秋衣,一双时尚运动鞋,两双袜子和一盒咸鸭蛋。这些,大大超出了我们所丢的东西。一时间一股热浪掀翻了我们多日来的沮丧,一种温暖的感觉弥漫全身。我内心在喊:谢谢你,素未谋面的年轻人!是你的热心让我感受到了兰州不是春天胜似春天的温度。</p><p class="ql-block">10月27到10月31。每天邱教授和“德叔”都来查房。邱教授的风趣幽默,犹如春风拂面,扫病人心中的阴霾。他高屋建瓴的治疗方案让我们的病情迅速得到控制。“德叔”的望闻问切,把中华医药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天两包的汤药竟然让人谈虎色变的“新冠病毒"在短短的十来天中就消遁了。病毒消遁得这么快,除了国家级专家们精湛的医术,和行之有效的抢救措施外,兰州当地和各地驰援的专家们也功不可没,他们是专家们的二传手,时时刻刻,稳定安抚着这我们一群一度陷入绝望的人。一对一,甚至二对一的护理,是这次抢救新冠病人的突出特点。护士们从开始的8小时-班,到如今的6小时一班,24小时守护着我们。一个病人就需要消耗3到4人的人力资源。他们当中有曾经驰援过武汉的精兵强将,也有不少人初为人母的年轻母亲。为了打“怪兽”她们已近一个月没见着孩子了。大病房里有一位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88岁的病人,吃喝拉撒睡都由两名护士照顾,为了防止形成血栓,护土们还把一种便捷的脚踏器械搬到病床上,辅助他做运动。还有一位84岁的云南旅游团的病人,听护理他的护士说,他是位学者,还出了几本书,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考察。他听力不行,护士们就找来小黑板与他交流。护士们有严格的工作操作流程,除了负责抽血,取样,量血压,测体温,倒屎端尿。还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睡姿和氧饱和度。半夜里我们经常被叫醒:“阿姨,你趴着睡哈,你的氧饱和度下来了。”交班之前他们要打扫卫生,给病房消毒。</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早起上厕所,发现护士站里几名“大白”双目紧闭,窝在办工椅子上,那一动不动的样子,就像一尊尊大理石雕像。我想再麻木的人看到这群“雕塑”都会泪目的。饮食注重个性化,给我们定制的菜饭很可口,就是一个炒青菜都炒得清清爽爽的。而且每天还变着花样。我们胃口大开,感觉走路时,脚下都有劲了。</p><p class="ql-block"> 10月31号清晨,抽了好几管血,好像动脉静脉的都有。核酸检测,鼻试子,咽试子双采旁晚,尹超医生告诉我,我和老伴的病毒抗体不错。核酸指标也快接近转阴了。</p><p class="ql-block">11月1号,继续采鼻试子,咽试子。晚上,尹医生告之:我和老伴的核酸转阴了,明天继续双采样送检。真是天大的好消息,赶紧告诉我的亲朋好友。微信直响过不停,亲友们说:这是他们这几天收到的最好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2号,主管尹医生再次带了好消息:我们的核酸双送检都呈阴性。当晚我一觉睡到大天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3日,邱海涛教授告知:我一切指标正常,可以出院了。因老伴的氧饱和度不稳定,还得观察观察,我只得等几天了。我精神头上来了。在病房里一气打完了一套了《八段锦》。之前只练一两节就气喘吁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4号,老伴的氧饱和度基本稳定,氧气由高流量换成了一般的吸氧了。护士拖着氧气瓶,陪他在大厅散步。阳光透过窗户射进来,室内一片灿烂,护士推来轮椅,为我搬来凳子,我们就在窗户下晒太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5号,阳光明媚,去掉了氧气罐束缚的老伴笑咪咪地与护士聊天。一“大白”特地走过来告诉我们,因为我们的肺有轻微的受损,要通过自主锻炼- - 吹泡泡来修复。一看这位“大白”的防护服上写着"广东"二字,我的眼睛又湿润了。不一会儿,护士拿来了两个装有大半瓶水的玻璃瓶子,里面还插着管子。于是,我们俩沐浴着阳光,捧着瓶子吹起了泡泡... ..</p><p class="ql-block"> 11月6号。护士说下雪了。我迫不及待奔向大厅。窗外雪花漫天飞舞,大的有指甲盖那么大,小的如柳絮纷飞。雪花疏密有致,纷纷扬扬。突然几片大的雪花扑向硕大的玻璃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花,你是来接我出院的吗?”雪花自然不会回答,然而“瑞雪兆丰年”就是最好的回答。</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成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一座城市的成就决定了一座城市市民的优越感!但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却不能掩盖一个人道德的高尚与否!我们这个国家最大的优点就是团结、包容,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相互团结,用一颗包容、平和的心态面对困难,善待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