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关于荷花,我们大多数人喜欢它红花绿叶时的漂亮容姿。正如无数诗人赞美的那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然而,对于褪去美丽容装,落得叶黄枝枯的残荷,却鲜见有人去关注。</p><p class="ql-block"> 对于残荷的理解也大多是凄美的。李商隐的一首诗是这样描写残荷的: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人借写景抒发其对朋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意思是,在那阴霾沉罩不散,晚来霜飞的秋日黄昏里,水里的荷叶早已凋残,却仍留得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原诗中,极为悲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殊不知,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细观察、欣赏和品味秋冬枯萎的残荷,特别是雨雪后的残荷,会收获另一番心境和情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挚友品味残荷,从审美的角度发出感慨:</span>是谁家孩童把铅笔遗忘在了荷塘,让上帝画出了一幅如此优美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在秦皇岛的汤河公园,有一处面积不大的荷塘,静静坚守在那里的几株残荷,无声的向游人们诉说着它们的凄凉与美丽。特别是几天前的一场罕见雨雪,给这里平添了“残荷听雨”“残荷擎雪”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昔日花开美如画,今日残荷也不差”。审美是一种感觉,一种眼光,更是一种心态,正所谓残缺也是一种美。</p> <p class="ql-block"> 文/图:王福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