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不去的岁月,却历历在目;见不着的老宅,却时时在现。有说是老宅像是烙印在心头上的印记,也像是融入在血液中的基因一般,会时刻让我记起和回味。虽说,東嘉興路老宅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周边区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旧时的模样总会让我时时想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瑞康里旧时弄堂门头上标注建造年份的1930字样来推算,東嘉興路瑞吉里大概也是那个年代建造的。而我家究竟是啥个年份搬进去的,我只晓得是我姆妈工作的日本啤酒洋行给安顿的;而我从虹口区档案馆查阅到的户籍档案看,1946年时,我家已有外婆姆妈等三个人的户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可想而知,从日本人未投降时,我家就住在東嘉興路老宅了,且还听得阿拉外婆还曾做过二房东;应该说,我家住在東嘉興瑞吉里是有点年份的。只“可惜”,1983年市政开始拓宽四平路工程,九十年代初,東嘉興路连同瑞吉里、瑞丰里、凤凰新邨也“让位”于地方政府,于是,这块曾经养育过多少儿女,又曾“创造”过多少人间悲喜剧的老土地,便造就出“瑞嘉苑”这样现代化的商品住宅了。自然,東嘉興路老宅的一二代人的历史也就这样“销声匿迹”了,也就成了历史上的“曾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老宅在我的记忆中却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回味。记得,写过一篇文章中,我曾这样描写过旧时瑞吉里的场景:老宅的弄堂极为安静,除了周末弄堂里有点小动静小热闹外,平日里,宽敞的大小弄堂,既不见叽叽喳喳玩耍的小孩,也听不着大人们大声喧哗的声音。我呆在家里所能听到,或是露台上吱喳吱喳的鸟儿声,或是临街東嘉興路上的偶尔驶过的14路电车;再或是走街串巷的补碗匠、磨刀老、修洋伞、泡炒米花等等,一声声熟悉的吆喝声和那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可以讲,東嘉興路留有我美好的童年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虽说,東嘉興路老宅离开闹猛的北四川路,尤其是虹口区“上只角”的山阴路要偏着一点,但从瑞吉里溧阳路807弄的弄堂口往西出去,直至旧时溧阳路四平路口的一站电车的路程里,那里路边的天地就不一样了;可以说以沿街石库门底堂间为商铺的店家比比皆是,林林总总。不单有日常百货、小菜场,还有餐馆、照相馆等等,可以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侬能想到的,这些店家的商品都能满足你的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旧时溧阳路上的浙兴里小菜场排列为中心(当今的建筑书店),往西到海伦路一侧的几十米路的,就有扇形四开间的食品店、单间的光明理发店、单间的竹器杂货店,两开间的煤球店和三开间的酱油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往西到邢家宅路一侧的,除小菜场正门口的熟食店,菜场过道边上的水果铺外,还有两开间的布店,四开间的银行,两开间的日用杂货店,上档次两开间的远东理发店,两开间的大药房,三开间的文具店,单间的修鞋店,两开间的邮局......两开间的糕团店,两开间的食品店等等,还有躲在海伦路里面的海仑公园和临近横浜桥的精武体育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浙兴里小菜场对面的麦加里一侧,海伦路往天水路一侧的,有单间上下层的照相店,小木屋的修锁铺,较大规模的带有零售的煤饼煤球加工厂,有较大规模的木行,有三开间的米店,四开间的饭店,单间的眼镜店,四开间的五金店和两开间的电器商店等等,其间还夹杂着不少的夫妻老婆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此一间间一爿爿店家商铺,汇聚在短短的海伦路到邢家宅路一段的溧阳路上,营造出熙熙囔囔的繁荣景象;尤其是每日的清晨午后,或是节假日的,这溧阳路一带的可是热闹非凡,可谓是除了四川北路、海宁路吴淞路、提篮桥、铁马路等以外的又一处虹口的“黄金地段”。不过,要知道,旧时東嘉興路周边一带多有银行界的地产,像溧阳路上的浙兴里是旧时浙兴银行的地产,興業北里是旧时浙江興業银行的地产,旧时溧阳路上的麦加里、见明里、裕興里、天同里等弄堂房子,或是麦加利银行的地产,也或参有麦加利等银行的股份。而溧阳路上能营造出一个出行便利、商业繁荣的市井环境,这对驻扎在这一带的中产阶层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又是何等的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辰光,我蛮欢喜跟着外婆到浙兴里小菜场埃米的逗逗白相相的。虽逗的地方不多,或是小菜场,或是酱油店,布店,或是杂货铺的;但总感觉蛮开心的,按现在的话说,至少是饱饱眼福放放风的啊。逗多了,我晓得了像浙兴里小菜场、嘉興路小菜场、梧州路小菜场、铁马路小菜场、北京东路小菜场等等这类“船型”建筑的小菜场,才是旧社会按照500米须有居民菜市场的要求而建立的。又发现小菜场的门口边上,才有一只专卖葱姜的小摊头,小方桌上摆满了一分钱一撮小葱的,或是一小块老姜,或是香菜之类的,买好菜的阿姨阿婆才会的买上一二把小葱或老姜带回去......不像现在的上小菜场买菜是“送你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我最欢喜是阿拉姆妈带我到溧阳路上的文具店去买麦似了。在我的心目中,这爿文具店的店堂间老大的,除了正门两边橱窗里陈列文具东西外,里厢成“凹”字型的玻璃柜台,也摆满了文具。左侧的玻璃柜台是专卖五颜六色的薄子铅笔原子笔的,玻璃柜台和后背的货架上,也摆满了交交关关各色各样的簿子和笔,还挂着小朋友欢喜的小黑板;中间的玻璃柜台是专买各类钢笔和大小毛笔的,像特色一点的英雄牌铱金笔才配盒子的,一只只盒子整齐的排列在玻璃柜台里厢;进门右侧的一排玻璃柜台则是陈列墨汁、砚台、打洞机、大小算盘等文具用品,台面一角还摆放了“零拷”红、蓝、橙蓝、黑几种颜色墨水的玻璃容器;后背墙上的货架陈放着各类大小不等的纸张,也有像小朋友欢喜的开花纸、蜡光纸、透明纸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蹲了文具店里,除了要姆妈帮我买点必需的练习簿,或添一两支铅笔外(最好是B2的绘图笔,或是红黑相间的中华牌铅笔),我还会“央求”阿拉姆妈再帮我买两张蜡光纸,好回去做剪纸(刻纸)手工。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辰光,学堂里老时兴做刻纸的手工的,有同学从工艺品商店,或是老城隍庙买来的已剪好的剪纸图案,由同学用铅笔“复印”,再用刀片刻出来,像是样板戏当中的“打虎上山”,“杨子荣”,“红灯记”的李玉和等等形象,经过“精雕细琢”的刀刻,图案形象还真是蛮逼真的。当然,在雕刻的过程,心中也不免有种成就感。因为,刻出来的图案又可以在同学当中流传了,还可以“西格格”一番:你传我,我传你的,多“扎台型”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光在倒流中又呈现出当今崛起的摩天大楼和宽敞的道路,她淹没了旧有的街区,覆盖了老去的历史,也改变了我的认知。但,我对旧时的记忆,却时时会重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i>瑞康里旧时海伦路403弄过街楼上匾额</i></b></p> <p class="ql-block"><b><i>摘自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1)</i></b></p> <p class="ql-block"><b><i>当今四平路海伦路(往外滩方向)</i></b></p> <p class="ql-block"><b><i>摘自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2)</i></b></p> <p class="ql-block"><b><i>当今四平路(往五角场方向)</i></b></p> <p class="ql-block"><b><i>摘自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3)</i></b></p> <p class="ql-block"><b><i>四平路海伦路口</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