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官方史书和教科书有一个权威结论,五四运动是以“民主”与“科学”作为旗帜的,当时的人们热烈呼唤“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从而构成了五四运动的核心价值。那么,在当时,“民主”与“科学”,或者“德先生”与“赛先生”,是谁提出来的呢?一般认为,率先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是陈独秀,而积极与之呼应的则是胡适。 1919年1月15日,时在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称:<font color="#ed2308">“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font>(《独秀文存》卷一,亚东图书馆,1922年,页362)这是五四时期呼唤“德先生”与“赛先生”,打出“民主”与“科学”旗号的最早出处。陈独秀接着说,<font color="#ed2308">“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font>(同上书,页363)可见其立场之坚定。 1919年12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文中指出:<font color="#ed2308">“近来报纸上发表过几篇解释‘新思潮’的文章。我读了这几篇文章,觉得他们所举出的新思潮的性质,或太琐碎,或太笼统,不能算作新思潮运动的真确解释,也不能指出新思潮的将来趋势。……比较最简单的解释要算我的朋友陈独秀先生所举出的新青年两大罪案,——其实就是新思潮的两大罪案,——一是拥护德莫克拉西先生(民治主义),一是拥护赛因斯先生(科学)。”</font>接着,他转述了陈独秀的那段话:<font color="#ed2308">“陈先生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font>(《胡适文存》卷四,上海书店,1930年,页151-152) 鲁迅对此是什么态度呢?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新青年》(其前身名为《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此时的鲁迅,作为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公务员,对新文化运动并不热心,无聊苦闷之余,几乎每天在绍兴会馆里抄古碑。及至钱玄同造访并规劝,才答应为《新青年》写文章。1918年5月发表的《狂人日记》,就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这段经历鲁迅自己清楚地记录在《呐喊》自序中。从鲁迅作品中查阅,似乎并无“德先生”、“赛先生”这样的字样,不过,这并不等于鲁迅不曾涉及民主与科学的问题。 【这是《鲁迅与“德”“赛”二先生》的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