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五连盏铜灯是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珍品,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国王厝墓出土,高82.9厘米,底座直径26厘米,重达13.85公斤。该灯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战国时期最高灯具,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该灯造型非常特殊,远远望去犹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全灯由灯座和七节灯架构成。灯座和灯架均有插孔和插榫,每节榫头形状各异。灯座为圆形,由三只独首双身的猛虎托起。猛虎昂首屹立,口衔圆环,尾部挺起,可谓是威严有型。</span></p> <p class="ql-block"> 独首双身猛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座面上透雕着三条蜷曲成S形的镂空翼龙,龙头小巧玲珑,长长的角、尖尖的耳朵、菱形的双眼,正张口咬住圆底座。底座上站立有两个形态相近的男俑,仰着头,梳着短发,上身袒衣裸露,下穿短裳,做向上抛食状。</span></p> <p class="ql-block"> 透雕镂空翼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座底边立面横刻25字铭文:“十祀,左车,啬夫事斁(yì),工弧,冢一石三百五十五刀之冢, 右辔者”。大意为“十年,虚左以待的马车,众多服侍的官员,精良的用具,造价一石三百五十五刀的墓,右边有马夫。”铭文记录了器物制造的时间、负责制器的部门和工长、工匠的名字以及灯的重量,描写了墓主人墓葬的级别和浩大的墓葬场面。</span></p> <p class="ql-block"> 蜿蜒游动的夔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灯架由七节树枝组成,枝上托起15盏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灯枝除顶上一层为三枝外,其余均为两枝。每节树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状不同,便于安装,并可根据需要增减灯盏的数目。主灯架的最上端,有游动攀爬的夔龙,正在蜿蜒而上,看起来非常的灵动。灯枝间有小鸟引颈鸣叫、群猴嬉戏玩耍。</span></p> <p class="ql-block"> 轻灵可爱的小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二、三、六层曲枝上共有8只嬉戏的猴子,特别顽皮:它们有的在树枝间游荡,有的蹲踞在枝条上,有的四肢并用向上攀爬,憨态可掬,招人喜爱。其中第三层曲枝上的两只猴子正单臂攀援、全身悬空,似在向底座上之人讨食。</span></p> <p class="ql-block"> 顽皮嬉耍的猴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站立在底座上的男俑,左手捧着食物,右手前伸向枝间抛投食物,而小猴子引臂悬空,正在尽力接食物,猴子的轻灵矫健和人物的稳定安详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整座灯妙趣横生,富有浓厚的山林情趣。</span></p> <p class="ql-block"> 憨态可掬的男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连盏灯又称连枝灯,或树形灯,出现于战国中晚期至东汉。十五连盏灯就是指有十五根枝条连接着的树形灯,为连枝灯中的佳作,枝条最多,形体最高,制作难度最大,是古代灯具中最繁复的一种立灯。考证认为其并非是放置在桌台上的案灯,应为置于房中的落地座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盏二千多年前的灯照明效果如何呢?战国时期点灯使用的燃料多为动物油脂,光亮强度有限。而这盏灯具有15盏上下错落的灯盘,能满足不同角度的照明需求。另外,它的灯体高大,光源相对较高,光的照射范围也相对较大,可以直接放在地上使用,也可以放在案几上使用。可以想象:长夜漫漫,在那高大宽敞的宫殿里点燃十五连盏铜灯,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摇曳的灯光伴着宫女们轻歌曼舞,该是一件多么曼妙的事情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五连盏铜灯的灯体高大,保持灯体稳定性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最能体现古代工匠智慧之处。底座设计最为关键,它是整灯的稳定器:工匠们将猛虎设计为独首双身,身体分向左右两边,虎的颈部和身体的后部支撑着灯座,扩大了全灯重量的支撑面。三只猛虎之间,两两距离固定,构成三角形结构,保证了全灯的重心平稳。再看灯架设计,它的灯枝除第五层外,其余的均两端向相反方向扭曲,以灯的主杆为基线呈左右对称分布,保证灯的稳定和平衡。这些均隐含着古代工匠对三角稳定、杠杆平衡等科学原理的朴素认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五连盏灯的发掘充满着传奇。1974年河北省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大规模平整农田,不断到附近两座大土丘上取土,一些古代文物已被挖出并造成了破坏, 考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清理勘察。中字形的墓室格局证明这是一个王的陵墓,考古工作者发现这个墓穴的主墓室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盗掘。之后民工在取土时,一脚踩出了个大窟窿。对窟窿进行清理后,发现原来是个库。库与主墓室毫不相连,这种墓葬形式,以后被证明为是战国时期中山国陵墓所独有的,也正是由于库的存在,才使大量的珍贵文物躲过盗劫,得以为世人所见。随着1号墓两侧库的打开,人们如愿以偿的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十五连盏铜灯也得以重见天日。</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山国王陵规划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梁朝王筠《咏灯擎诗》言:“百华耀九枝,鸣鹤映冰池。末光本内照,丹花复外垂。”十五连盏铜灯不仅是用来照明的工具,也是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它美观的造型、生动的纹饰、丰富的人物和动物画面,都展示出中山国工匠卓越的艺术创造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