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书札记:《儒林外史》之匡超人与牛浦

小满梧桐🌿

<p class="ql-block">  看过金庸老先生《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那里面生动地刻画了五岳剑派两个掌门人,即岳不群与左冷禅一个“伪君子”,一个“真小人”的人物形象。要说《儒林外史》中其实也有这么两个人可以拎出来对比着看,而且同理,若从迷惑周围人的角度来讲,“伪君子”远比“真小人”更可怕。不过如果站在理解人性的角度来看,又多少觉得,“伪君子”至少还懂维持一些面子,在没被捅破前比起毫不要脸的“真小人”,似乎对维持社会的道德水准还是多少起了积极作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信,就看牛浦这个真小人,从《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末尾开始正式出场,除了有求于甘露庵老和尚那会还算彬彬有礼,后来种种行为做派可以说让人看着就来气。但实际上,他品行中不堪的一面,在回答老和尚问他为何夜夜来庵里借灯读书时,就已直白地表露过:“我打学堂门一过,听见念书的声音好听,因在店里偷了些钱,买这本书来念。”这时的这个店,还只是牛浦祖父开的香蜡店,他偷钱,那勉强就算偷自家的钱吧。但后来待到老和尚好心接纳后,他这偷的东西就多起来了,最大的收获自然就是偷到了之前寄居甘露庵,现已病故的牛布衣的诗文,从此开始冒名顶替、招摇撞骗。且看接下来要不就是“次日,又在店里偷了几十个钱,走到吉祥寺门口一个刻图书的郭铁笔店里柜外”——这是偷香蜡店的钱去刻名章;要不就是和一直帮衬自己的卜氏舅家两兄弟闹翻后,决心出去闯荡,“忙走到庵里卷了被褥,又把和尚的一座香炉、一架磬,拿去当了二两银多银子”——这完全是把去京城报国寺做方丈的老和尚临行前委托他照看庵堂的嘱咐扔到九霄云外去了。</p> <p class="ql-block">  不过可能正因为牛浦这人一出场就是小人行径,观者反而觉得无论是他设计离间牛玉圃与万雪斋的关系,让两人反目,还是后来到了淮安府安东县隐瞒了自己家中早有妻子,被富裕殷实的生意人家黄家招为女婿,都不足为奇,这分明就是他能干得出来的事嘛。因此,当看到后来牛浦被牛玉圃报复,诳到龙袍州这个没人烟的所在,“当下不由分说,叫两个夯汉把牛浦衣裳剥尽了,帽子鞋袜都不留,拿绳子捆起来,臭打了一顿”时,大家也很拍手称快,觉得这顿好打不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相对比,在《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借由游览西湖的马二先生慷慨相助而出场匡超人,大家对他的道德水准要求或者说期望值显然更高。在这样微妙的心理下,他后来的变化不会让人产生像对待牛浦那样“好打不冤”的痛快,而是有着复杂的同情与惋惜之情。推测作者的态度,应该也是对匡超人这个人物抱有喜欢与惋惜的,要不也不会从他初出场的十五回到故事讲述完结的二十回,不惜笔墨用了五个篇章来娓娓道来——他本质上,还真是一个闻名乡里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读书上进的大好青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在这位大好青年的成长历程中,也是遇到的好人多,比如村里的潘保正帮遭受火灾的匡家求得寺庙的暂住收留,又帮匡超人在偶尔路过的温州府乐清县知县面前好言推荐,而这位乐清县知县也是个伯乐,后来除了帮助应试的盘缠,还着力在上级面前推荐匡超人是“孤寒之士,且是孝子。”而此时,学道听完知县推荐后对人才选拔的标准也是:“士先器识而后辞章,果然内行克敦,文辞都是末艺。”应该说,故事若只到此,匡超人的发展脉络大概就是一个寒门孝子因为品行敦厚和努力上进,从此改变了自身及家庭命运的励志故事。</p> 可惜后来,匡超人到了杭州,因为好心的潘保正推荐了在布政司为吏的堂兄弟潘三爷照应他,反而让他的三观渐变,离了初心。也难怪,其实换了任何一个贫家小户的青年,在当地呼风唤雨的潘三爷热情结纳下,还能分辨出正途与歪路,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这里倒真不能太苛求匡超人的眼界和定力。且看潘三爷与匡超人初次见面,作者就有生动的描写,在这番描写背后,自然就为穷小子的心态起伏和变化埋下了伏笔:<br><br>  (潘三爷)当下,吃了两个点心便丢下,说道:“这点心吃他做甚么?我和你到街上去吃饭。”叫匡超人锁了门,同到街上司门口一个饭店里。潘三叫切了一只整鸭,烩一卖海参杂烩,又是一大盘白肉,都拿上来。饭店里见是潘三爷,屁滚尿流,鸭和肉都拣上好的极肥的切来,海参杂烩加味用作料。两人先斟两壶酒,酒罢用饭。剩下的就给了店里人。出来也不算账,只分付得一声:“是我的。”那店主人忙供手道:“三爷请便,小店知道。”<br> 确实。同样是在杭州,这一次重来,匡超人面对的是潘三爷洒脱和豪爽的待客作派,而上一次在杭州的他,则是“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的流落失所。如不是偶遇心地善良的马二先生解囊相助十两银子,根本就没有盘缠回到家乡。待一顿饭后,匡超人又随之回到潘家赌钱,可以说,从他自潘三爷手中接过两千钱赌资开始,就已经从内心中认同与仰慕于眼前这个仿佛无所不能的潘三爷了。接下来,赌完钱帮伪造文书,这个自然成了顺水推舟的事,何况写完文书次日,“潘三随即拿二十两银子递于匡超人,叫他带在寓处做盘费。”二十两银子不是一笔小数目,需知马二先生当初赞助匡超人的十两银子,除了大约一两供其回家路费外,还给他预留了给父亲看病以及做点小生意的本钱。从这题外话说一句,马二先生才是真正的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也。<br><br>  只是,此时拿到潘三给的二十两银子的匡超人,虽然欢喜接过后也没忘家中做小本生意的大哥,“遇便人也带些家去与哥添本钱”,但随着“潘三一切事,都带着他分几两银子”,身上渐渐光鲜的他,已经很乐意享受这种从灰色渠道挣快钱的乐趣,所以,当潘三收了五百两银子安排他去做替考这种很可能身败名裂、自毁前程的事时,他也毫不犹豫地大胆去做了。<br> <p class="ql-block">  但要说潘三爷这个人还真不可恶。他虽带着江湖豪气,凡事不按正道的办法来,但内心中对匡超人是在利用之余有惜才之心的。要不,他不会在替考一事分给匡超人两百两银子的同时,正经替其打算:“二相公,你如今得了这一注横财,就不要花费了,做些正经事。”什么是正经事呢?潘三可是毫不含糊,大力帮忙替他做媒娶了衙门小吏郑老爹家的女儿,又帮其“典了四间屋,价银四十两,又买了些桌椅家伙之类,搬了进去。请请邻居,买两石米,所存的这项银子已是一空。还亏事事的都是潘三帮衬,办得便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不管潘三的挣钱手段是否充满争议,但在对待匡超人上,他确实是真心诚意将其当朋友对待的。所以当后来东窗事发下狱后,内心显然是很渴望这个自己曾真心对待,现在刚考了岁考第一、得到宗师欣赏的匡超人能搭救自己的。不过显然阅人无数的潘三这次也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了,匡超人除了在两人共同的朋友景兰江等一帮人前吹嘘下现在的能耐和见识,接下来便一口回绝了蒋刑房代潘三的托话:“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爱惜羽毛起来的匡超人,此时已在京中瞒着家中已有郑氏妻子的事实,又攀龙附凤娶了李给谏的外甥女辛娘子——这点和牛浦倒是不谋而合。所以当他大义凛然般说道:“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看起来就颇有点贼喊捉贼的好笑。倒是接下来一句:“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是符合人性的顾虑,算是匡超人内心真正的想法。当然,这也说明匡氏现在已经决定过河拆桥,哪怕从不违国法、仅从朋友角度来接济一下潘三也是不可能的了。</p> <p class="ql-block">  至此,再加上虚伪地惋惜原配夫人郑娘子的去世、评价帮助过自己,还是自己主动结拜的义兄马二先生“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的种种言行,一个平步青云固然是正在平步青云,但伪君子也确实是伪君子的形象,就此设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若按古人讲的“子不教父之过”,来分析下牛浦与匡超人的成长环境,应该说原生家庭都没给他们的三观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牛浦虽父母双亡,可却是由本分的祖父一手带大的,能够让开米店的邻居卜老爹来主动结亲,可想牛祖父在乡里人缘不坏;至于匡超人的父亲,对其一番嘱托更是动情在理:“……侥幸进了一个学,将来读读书,会上进一层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p> 讽刺的是,匡超人后来的行径恰恰和匡太公的临终叮嘱背道而驰。如此看来,一个人决定走什么样的道路,归根结底还在于自己的选择与决定,不能一味甩锅给原生家庭或着交友不慎。<br><br>  当然,评论完书中人物,还是那句话要送给自己——所有道德标准是用来要求自己,而非要求别人的。所以评论别人固然容易,严格要求自己却是真不容易的。且自勉吧。<br><br><font color="#ff8a00">[《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作家出版社,2019年1月第一版]</font><br> 注:本文连环画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