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画塑心

儒学家风

<p class="ql-block">赏画系列之八部品《和画塑心》</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启用六识赏画而进入和画度维的高级意识层面后,就可以站在心的高度步入心法、心所法的顶层设计艺术殿堂和画了。所谓启用心法、心所法和画,就是在赏画中完成一个个塑心的过程,这是佛法修行的高级心法。</p><p class="ql-block">所谓心法和画者,就是通过意识层面的八识辨证,赏析画艺作品的形色、声韵、息脉、阴阳、流派、历史、政治、社会、心理、艺术、文化、宗教等内在涵义,而提炼画艺作品的综合养素。这是一个必经炼养充分才能达到的层面。</p><p class="ql-block">所谓心所法和画者,就是在六识摄色赏析画艺作品时,让第七识分辨别类的认知取舍,启用第八识种子产生现行,而进入唯识宗义心所法的顶层设计艺术殿堂。亦即八识分辨十一色法的过程中而产生善念、恶念或无记之念(非善非非善不招感异熟果)和画者,或诚于阳明心学之无善无恶者、心之体者,为入心所法和画修行也。</p><p class="ql-block">你已经注意到了,我们界定的心法、心所法和画,是指在启用五根六尘认知色法的过程之初,心生一念之善恶,即所谓守得初心,善能作意者。</p><p class="ql-block">你肯定会问,赏画就赏画吧,何来善作意、作意善之说呢?</p> <p class="ql-block">就《清明上河图》而言,画中纪录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人物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事无巨细,生动形象,对研究北宋建筑、文化、艺术、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然而画中在描绘北宋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汴梁清明时节之繁华景象时,却有许多携带坠扇者,尚有小孩光着身在街头嬉闹,沿河小贩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竹笠随处可见,全无北方乍暖还寒之清明时令。细观画卷右首,则有进暖炉炭,酒肆酒旗上还写着新酒。据《东京梦华录》载,农十月,汴京进暖炉炭,帷前皆置酒作暖会,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宋之谓新酒乃秋谷所酿,取新酒为喜庆丰收之意。之谓《清明上河图》选秋意而不描春色,实则汴水秋风为汴城八景之第一,而汴水以秋风为胜。《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诗经·大雅》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之说,显然,诸处清明皆有彰显政治开明、安居乐业之意。至于题款处与画中之清明,似是作者张择端专为皇家所作之颂扬。然则《清明上河图》之清明无论何为所指,概不影响它的伟大而隽永,无论后人怎样玩辞润味,展现给你的都是京东汴城的一派和乐生息,《清明上河图》都是一幅国宝级传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我们为今设疑《清明上河图》题款清明之不实,然系学术之义上的如理作意,亦为更深刻理解和赏析方便计,并无分毫不尊《清明上河图》之不善。我们此处设疑若为作意挑剔该作品,则此作意就伏含猜忌之嫌、祸藏不善之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此,我们如是提出善能作意赏析理念者,亦即如理善作意、如理作善意、如理作意善者。</p><p class="ql-block">我们为何倡导作意之善呢?概因为意识有种子与现行的因果循环之缘。</p><p class="ql-block">有如见一扁响尾、一盘银环、一笠眼镜王,你必意与剧毒关联,概因为在第七识分辨别类的认知取舍中,触动了第八识中根植着的蛇毒诸种子,当出现诸蛇之景象时,就如景作意甚至如影作意而产生蛇毒诸现行。</p> <p class="ql-block">同样你观如图的虎豹,你似乎就能听到虎啸的声音,就能想象到它扑捉到猎物后的撕咬之声,概因为在第七识分辨别类的认知取舍中,触动了第八识中根植着的虎啸及其获猎后撕咬的诸种子,如图也能作意产生虎啸及获猎后撕咬的景象现行。</p> <p class="ql-block">你再观如图的猫小萌,你也许就能听到喵喵的喵帕斯,或是猫小萌叫春时的凄惨,概因为在第七识分辨别类的认知取舍中,触动了第八识中根植着喵喵的喵帕斯和猫小萌叫春的诸种子,如图就作意产生了喵喵的喵帕斯和猫小萌叫春时凄惨如实的种子现行。</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我们说的那个种子,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每个作意的念头识觉,有于在熏闻习养充分后浸润于衣服上的诸香气种子或湿气种子。我们这里所说的衣服是指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这个香气种子就是衣服上熏染香气的善,这个湿气种子就是衣服上熏染湿气的恶。</p><p class="ql-block">种子在因缘际会中产生现行,现行又在潜移默化中染伏种子,这是熏闻习养过程中的一个闭循环。人生无非就是无数个善恶种子在熏闻习养过程产生现行片段的整合闭循环过程,人生过程中,初心之念善而生善行,初心之念恶至生恶果,所谓善恶有报原来都是初心一念之善恶因果而已矣。</p><p class="ql-block">在善念里,狼虎之辈可成为虎狼之师、虎之凶悍成就虎之势、虎之威,猛虎如是变得威猛可敬,遇虎而添胆气豪情,全然不惧与虎谋皮,自然不会为虎作伥。人之初心之善有如是之功用,令人不可不察!</p> <p class="ql-block">何为守得初心,善能作意者?从这一守字来作意,显然包含一念为善念念为善的过程。这是个大课题。当年佛祖释迦牟尼为引领众生守护心中这一念之善,曾专门创立一念佛法门,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后成就为净土一宗。可见所谓守得初心,善能作意者,不只是作意之方便法门,更是修行的功夫,而且是修行中让善念成片的功夫。</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我们已看到从和画到修行已成为一个自然过程,但如何使善念作意为成片的功夫就大有讲究了。</p><p class="ql-block">现代科学研究中发现,人的心念与意识表现为一种脑电波运动,相当于电磁运动现象,电磁运动就有波动现象与粒子振动现象同时存在的问题,称为波粒二象性。而粒子在自然运动过程中又发现有个测不准原理,就是说粒子运动时的速度与位置无法同时测量。或简单理解成粒子的自然运动方向和运动量是无法控制的,是没有规律可寻的。难道说我们的意识或思维也无法把控吗?</p> <p class="ql-block">研究粒子的自然运动现象归结为量子物理学。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有一只著名的猫,他的猫封存在有放射性原子核的密室里,原子核发生衰变,则放出阿尔法粒子,就会杀死猫。原子核的衰变是随机事件,物理学家无法掌握具体衰变的时间,只能计算出衰变的机率。也就是可以知道猫被杀死的机率。如果我们不打开密室,就不知道猫是死是活。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这只猫就是处于一种死与活的叠加态。只有在打开密室的一瞬间,才能确定猫的死与活。在量子层面,薛定谔猫之生死取决于观察者观测结果,没有观察者的观测与意识的投入,就没有量子物理的确定性。这与唯识宗的万法心生和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的思想是相契合的。万法心生与心外无物理解起来有点抽象,因为它还表现为一种价值存在的因素。</p><p class="ql-block">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前行者》中有一个情节,一名重要的共产党人为救一名代号为《零号文件》的小孩牺牲了,战友们认为这名小孩肯定是某个重要领导的后人。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后代,保护好我党同志的后代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取向,为的是我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就是价值存在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传习录》中一个有名的公案,叫岩中花树。学生在游南镇山时看到岩中有一棵开花的树很美,就问王阳明,惟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意思是你说心外无物,难道我们不来南镇山,这棵树它就不照样盛开、不照样美丽、不照样有存在价值吗?王阳明微微一笑,说了一段五百年来哲学史上最让人费解、引起屡屡争议的一段话: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p><p class="ql-block">古人认为,失去了心中的价值归属、核心价值崇拜,人的精神没有了依托,这才叫做寂寞。所以,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王阳明用词很有讲究。花有颜色吗?当然有颜色了。玫瑰、百合、郁金香就有红色、白色、黄色、粉色、橘红色、紫色等。其实,这些花都没有颜色,在狗眼中,玫瑰就不是红色、蓝色、黄色、粉色等。因狗只能看到两种颜色,只有灰色和黑色。花的颜色就是花在我们眼中的光谱反应。同样,我们耳听为实的各种声音也并没有声音,声音就是波动现象在我们耳朵里的三块小耳骨之间发生振动的觉识。离开三块小耳骨的振动作用,一切声音归为寂静。</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其实是我们眼识的作用。世间万法离开心识的分辨认知,都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佛家宣说所有心外之物并非实有,而是幻空,所有客观存在称为妙有,一切皆在因缘和合中显现,又在因缘际遇中变化直至消亡。宇宙中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万法瞬间变化不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人的认知中显现它的存在与价值。</p><p class="ql-block">从逻辑层面上来看,价值存在包含物理存在,比物理存在更富有意义。科学家研究宇宙的模型以描述世界的客观存在性,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后来有开普勒三定律,又有了牛顿三定律,太阳就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了。到爱因斯坦与波尔一代人的量子理论时代,牛顿定律在一定条件下失效了,相对论也描述不了量子世界的客观规律,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观点也出现错误,描述宇宙客观存在的各种模型都在不断地被超越,人类的认知也必须一步一步被超越。</p> <p class="ql-block">量子的运动虽然无规则,但它的运动分布还是有机率可测算的。就是说粒子的自然运动规律不好把控,但它运动的某个量还是有发生的槪率可以考量的。从这个科学层面来理解,我们的心念意识何时产生善念又何时转为恶念是不容易把控的,而且你必须知道心念意识不会在一个意识形态下保持恒久不变,下个意识流向哪个方向也不好把控。但你只要能把控好自已的觉识,能清晰分辨意识的流动,即能觉知当下意识的善恶,你就可择济善意识的延续,也可从恶意识中及时回归善意识。有于当你在和一幅山水画时,我们视黑白为阴阳,往往有墨迹过于厚重而且宽幅的作品,你如果在这种视角冲击中有泰山压顶之势而感觉压抑时,说明你的正阳不足以抵抗这种厥阴之厚重,你就可调整视角凝聚于留白处之正阳归藏。反之,当画面阳光明媚而又百花灿烂,往往让人心花怒放而意马心猿,这又不利于沉心守意而有散乱心志之危,你就应该尽早警醒而不沉迷,这就是择济善养的方法。心学大师王阳明曾将阴阳之善恶提炼成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之四教句,指的是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心之一格物,就是探索事物的本质真理,就是保存善的,去除恶的。</p><p class="ql-block">何为格物?有个典故。孔子跟老师师襄子学琴曲,师襄子认为仲尼弹得不错了,准备再教新曲,仲尼摇摇头说:吾习其曲矣,未得其数。这音乐的技法、指法啊,我掌握了,它的节奏啊、韵律呢,我还没把握,我还得练。果然仲尼大有进步,老师又提出换曲子,仲尼还是摇头说:吾习其术,未得其志。说音乐技法、节奏我把握了,但它的思想情感我还没把握呢。再练一段时间,师襄子认为水平就要超过自己了,仲尼还是摇头说:吾知其志,未知其人。曲子的思想情感已经把握了,但什么人创造了这首音乐,我还没琢磨出来。再练一段时间后,师襄子觉得都没法教了,仲尼还是摇头说:吾知其人,未知其类。这个人我大概明白了,但是他体现的是哪一类人的思想和情感,我还得琢磨。最后,仲尼将这首曲子弹得酣畅淋漓,师襄子听得失魂落魄,因为他从没弹到过这种境界。仲尼弹完之后叹道,噫,洋洋乎,汤汤乎,丘得其为人。说这个音乐气象博大,浩浩汤汤,这个作者黯然而黑,颀然而长。皮肤黑黑的,胳膊长长的,气势不得了。眼如望羊,如王四国。这气吞诸侯的磅礴之势,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难道这个曲子的作者就是周文王吗?师襄子一听,大惊失色,他教仲尼这首曲子时并没有告诉他曲名。这首音乐的名字叫做《文王操》。孔子就是靠沉浸式的格物功夫,去致知这首曲子的丰富意蕴。不光学习,我们在和画,工作,甚至生活中做任何事都是这个理。王阳明讲个知行合一,只说一个知,已有行在,只说一个行,也有知在,就是要融会贯通,沉浸在事物里面去,只有沉浸进去,你才能和事物融为一体,这才叫知行合一。一是什么?一就是致良知的境界,就是事物的价值性。找到了这个具价值性的致良知,然后再行知行合一的自我价值塑造,你就走过了一个心的塑造过程,你就获得了一种思想的成就。这种思想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必须是致良知。能自行完成心的塑造并致良知,就不仅是良知的层面,孟子讲的良知良能你都解决了。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讲,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所以致良知就是价值的归宿,这是良知,然后再出发,就是再一次自我塑造,这就是良能了。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所以,我们能和画度维,且和画能塑心就是良知良能,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和画修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谢图片作者</p> 和画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