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黄腔| “皮黄”不是京剧的专利

中书国画

<p class="ql-block">  一提到“皮黄”,很多人会把它和京剧相提并论,以为“皮黄”指代的就是京剧。其实不然。皮黄腔指的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中国戏曲剧种均属于此系。如徽剧、汉剧、京剧、粤剧和湘剧、赣剧、桂剧中的南北路及川剧胡琴腔,滇剧的襄阳腔、胡琴腔等,全国不下20多个剧种都属于“皮黄腔”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清宫戏剧画(图片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西皮源于秦腔,清初经湖北襄阳传至武汉一带,并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后而形成。二黄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江西宜黄一带(宜黄腔,“宜黄”和“二黄”古汉语发音谐音,方言发音则相同),与弋阳腔有较多渊源关系;一说源于徽调。</p><p class="ql-block"> 清初时,源于西北的“西皮”成为汉调的主要声腔,来自江南的二黄则与徽调相结合。经汉班徽班艺人结合创造而形成“皮黄腔”。在有些剧种中,西皮,二黄又被分别称为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清宫戏剧画(图片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诏令四大徽班(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戏班)艺人晋京祝寿,遂使通俗流畅的皮黄腔、风靡京城,其中,以皮黄腔为主体声腔的京剧是皮黄腔系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其盛行全国,标志着皮黄腔发展的高峰,为京剧后来的鼎盛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到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皮黄腔各剧种在音乐上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在于:不论西皮还是二黄,在词格上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并都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京剧文武场乐器(图片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西皮”和“二黄”这两种不同的声腔,如何既简便又清楚地区分出“西皮”与“二黄”呢?简而言之,不妨从京剧的主奏乐器京胡的定弦入手。“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sol~re)弦。</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定弦是由于两种声腔的来源属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时,这种不同也形成了两种声腔各自的音乐特点和风格。“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腔”的起源虽然有两种说法,但无论它源于宜黄腔还是徽调,总之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低沉悲婉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以京剧的“皮黄腔”系统来说,在京剧西皮板式中,包括导板、慢板、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京剧二黄包括包括导板、慢板、原板、垛板、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西皮相比,二黄一般较为沉着稳重、凝练严肃。另有反二黄腔调,又叫二黄反调,也包括导板、慢板、原板、散板等板式,旋律升降起伏较二黄为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