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误打误撞的制茶之路 <p class="ql-block">缘起于2014年荒山迷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清明节前昔,与好友相约登鼓山,阳春三月,山花烂漫,不经意间,我们从登山道,拐进了偏避的小山路,于荒山的灌木丛中我发现了几棵老茶树,茶树上满是嫩黄的芽头,一芽一叶,明前野茶,好生惊喜。上山采茶的事小时侯经常做,因为老爸爱喝茶,每逢周末上山采茶成了这个季节我和姐姐每年必做的事,小时侯跟在姐姐身边上山采茶,我认得不同品种的茶树,晚上趴在灶边看老爸在铁锅里炒茶,长大了因为学习,因为工作,有30多年没再采茶了,这次的遇见一下子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 信手采下了这几棵野茶,凭着童年依希的记忆,照着老爸做茶的手法第一次动手做了二两明前野茶,平常也比较少喝茶,便将这茶送给了一位爱喝茶的长辈。整个过程都只是偶然,重拾童年旧事,不是因为兴趣,也就没放心上。</p><p class="ql-block"> 一句无心的诺言,从此意外的走上寻茶制茶之路</p><p class="ql-block"> 时间一晃到了春节,到长辈家拜年,闲聊间提到了我送给他的那二两明前茶,他随口说了一句,那茶,我还有一泡一直舍不得喝,茶做的太好了,街上买不到这样的茶。我愣了半晌才反应过来那是我三月时采制那野茶。太惊喜了,我居然能做出这么好喝的茶,随口说了一句“以后每年我都是做点送你”。说的人无心,听的人却入了心。第二年一起去扫墓时,他问我,今年的茶做了吗?我愣住了,我的无心之言他当真了。好在清明是采茶好时节,现在做也来得及,我说等两天就做好了。挑了好天气,约上一枚茶痴亲爱的姐姐,姐跟我不一样,她是个对采茶 制茶 喝茶都极有兴趣的人,只是苦于找不到伴一起做这件事,这下好了,终于有伴了,一起上山寻茶去,为了培养我对茶的兴趣,她跟我分享她的茶知识,从茶类,原料,汤色,香气,叶底……,只要她知道的,毫无保留。</p> <p class="ql-block">野茶树</p> <p class="ql-block">刚开始时做的绿茶</p> <p class="ql-block"> 为寻茶走上驴途</p><p class="ql-block">在豆豆姐的影响下,渐渐的对茶开始感兴趣,便开始寻思着上山寻茶的事,福州有着非常悠久的种茶和制茶的历史,在福州的周边山上哪里会有野茶,也不能漫无目的的去找,首先我要做的是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感谢强大的度娘,我很快查到福州近郊有种茶历史的山头及福州出产的历史名茶,在福州的鼓岭 方山 茶洋山等都有茶叶种植的记截,一般情况下有种茶历史的方都会有散落的野茶或许还会有抛荒的老茶园,有了这些信息,对福州茶叶种植的版图有个大概的了解,心中就有了寻茶的方向,虽然在福州生活了很多年,但是都在市区,很少去周边的荒山,要想找到这些地方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我跟豆豆姐姐也不敢贸然前往。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次在登鼓山的途中偶遇一个户外的登山队,经过了解这个团队经常会组织前往福州周边的登山活动,一阵欣喜,加入了他们的团队,从此开启了边户外边寻茶的业余户外生活。</p> <p class="ql-block">自从跟了户外团队走户外之后,经常能在深山里碰到野茶,最开始都只是做炒青绿茶,绿茶最好做了,经过萎凋、杀青、炒干,就可以了。随着对茶更深入的了解我更想尝试去做一些其他种类的茶,没有人教,我就开始自学,赁着我悟性和对制茶浓厚的兴趣,我开始上网查找制茶的资料和视频,网上学的知识与我平常制茶的经验相结合,边做边摸索,虽然学习制作的过程也有过失败有过成功,但都为我制茶的路上积累了很多经验。</p><p class="ql-block"> 先分享一下我学做的茉莉花茶。福州地域特色的茶当属福州茉莉花茶,虽然我一直都认为好茶还是原味的好,但是对花茶有特别的情杯,那就试着做一些,质量好的茉莉花是7-8月开的茉莉花,那时茉莉花花朵包饱满,香气足,才能制出上乘的花茶,苿莉花必须是午后去采,采下即将开放的花蕾,白天采的花蕾到了晚上就开了,茉莉开放时才会吐香,(所以采的时侯最好采即将开的花蕾,如果采回已开的花,香气就不足了)把鲜花和干茶调匀,让茶叶吸收茉莉花的香气,第二天再把花挑掉,再把茶烘干,因为吸了花香的茶有点潮,好的茉莉花茶要如此反复的窨制好多次,好的茉莉花茶只闻花香不见花,其实好的苿莉花茶是好奢侈的要用很多茉莉花,每朵都是饱满待开的花蕾。</p> <p class="ql-block">含包待放的花蕾</p> <p class="ql-block">把茶与花调匀</p> <p class="ql-block">这样做出来的花茶,闻干茶只是一丝淡淡的清香,并不是那种一开盖就是满室花香的那种的气香。 这是一种花香入水,花香与茶香的交融,轻呷一口,轻轻的闲上眼,你仿佛置身于薄雾笼罩的山头,迎面吹来浸润着淡淡花香的山风,宁静、空灵……感受花香与茶的交融的茶水漫漫的沁入心脾,是那样的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盛夏的午后,豆豆出去采茉莉花,都得把自己包到360度无死角,才不会被晒黑</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特别不喜欢做花茶,因为我翻山越岭采回来的高山野茶,品质上好,口感也很好,用来做花茶有点浪费,因为花香会掩盖茶香。如果用不好的茶来做花茶又很不值得花精力去做,为了采到最好的花,得顶着7、8月的大热天的傍晚去采回新鲜的花蕾,这么辛苦才采回来的花怎么能用不好的茶来窨制,所以好矛盾。</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做的不是花茶纯粹只是一种茉莉花茶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与豆豆论茶</p><p class="ql-block">当我还是茶小白时我常问豆豆一些关于茶的疑问,如:如何辨别茶的好坏,豆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你拿100度的开水去冲泡,闷10分钟,如果这泡茶不怎么苦涩,那么这泡茶绝对不是差的茶。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不懂,经验而已”,人家都说不苦不涩不是茶,苦涩是衡量茶好与不好的标准吗?豆豆:“那也不是绝对的,好的茶也有苦涩味,只是苦涩在嘴里化的快,并随之而来的是持久的回甘……,总是听的一头雾水。将来慢慢体会吧</p> <p class="ql-block">下面视频中这个是我做的黄茶,后面再来分享我怎么误打误撞做出黄茶来的</p> <p class="ql-block">黄茶</p> <p class="ql-block">试做红茶,误操作意外制成黄茶</p><p class="ql-block">我制茶启蒙于我老爸和豆豆,自从我对茶产生兴趣之后便开始自学,没有师傅,我就各种试,红茶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一种茶,因为红茶暖胃,也比较适合冬天喝,看教程感觉很简单,萎凋 揉捻 发酵 杀青 烘干,除了发酵其他程序我都会。就按照网上学的,什么温度发酵多少小时,可是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我发酵后的茶完全没有教程上的红茶发酵的结果如:叶红、梗红、烘干后泡出来茶汤红,我做出来是叶黄、梗黄、茶汤黄……,完全不对版啊!唯一让我欣慰的事,这样做出来的茶,更适合我自已的口感。我就把我这次做的茶寄给豆豆品鉴一下,豆豆给出的结论:这茶肯定不是红茶、这茶肯定不是绿茶、这茶口感很特别、也挺好喝。这不是废话吗?我也知道这茶不是红茶,也不是绿茶。在豆豆那里我没有得到我要的答案,我就把我制作的流程写出来去网上搜,我这才发现我把制红茶的工艺流程搞颠倒了,我是萎凋 杀青 揉捻 发酵 烘干,这个流程是黄茶的制作工艺。原来红茶与黄茶的发酵的方式是不同的,红茶是有氧发酵,是杀青前发酵,而黄茶是杀青后的闷黄发酵,工艺是不同的。天啦,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误操作红茶制成了黄茶。我个人觉得黄茶跟绿茶比我更喜欢黄茶,因为黄茶的青味没有那么重,而且不伤胃,口感也相当不错。</p> <p class="ql-block">学做红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茶是操作失误意外做出来的,学做红茶的可谓是极致用心,这几年来可能合计有进行了几十次的尝试。红茶的制作工艺不复杂萎凋 揉捻 发酵 杀青 烘干,5个步骤,最关键的环节应该在揉捻、发酵环节,揉捻程度也会影响到后面发酵环节,做茶需要一定的理论的知识,懂得其中的原理,但制茶的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所谓的看茶做茶。我是从网上找来的教程开始试做,主要是有几项参考的参数,就是发酵的温度、湿度、发酵时长,我没有专业的设备,全部是在自然的环境下操作,对些参数的只能是作为参考。最开始毫无经验情况下操作有时碰巧发酵到刚好,做出来的茶就特别好,但大部分都是没有发酵好,发酵不足做出来的红茶会有一股青味,发酵太过做出来的有时有点酸。最关键的问题是不懂的看茶做茶,不懂得看发酵的程度。好在我有一颗不S 的心,每次采到茶青都拿一点来试做红茶,经过反反复复的尝试,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终于解开了发酵的密码,入得门来了。现在做出来的红茶的品质比较稳定,不会象以往那样忽好忽差。好开心。</p> <p class="ql-block">嘚瑟一下,这是我做出来的红茶,这个是今年3月中旬采的高山野茶,每一颗都是芽头,看着都喜欢</p> <p class="ql-block">特别喜欢在寒冷的冬天早晨,煮一壶茶,看着茶汤在壶中沸腾,氤氲的茶香随着蒸气弥漫的房间内,暖暖的而美好的一天从壶茶香开始。</p> <p class="ql-block">刚才喝花茶,忽然想起有一次去乡下采茉莉花的经历,傍晚我採完花坐公交回市区,刚好高峰期路特别堵,7点还堵在尤溪洲大桥上,茉莉花都是晚上开始开花,我傍晚采的花蕾,这个时点,开始陆续的开了,茉莉花香飘满公交车箱,乘客阵阵称奇,哪里飘来这么清新的茉莉花香啊,只有我,只有我那时好心疼,我的花香,我要用来做花茶的花香就这浪费了……</p> <p class="ql-block">很喜欢看豆豆喝茶,她喝茶的样子就是很享受的感觉,碰到好茶她总会微闭双眼,轻嗅盖碗杯盖上的茶香,轻吸一口,眉眼舒展含笑,那种喜欢很纯粹。闻茶香,观汤色,再品味,此刻好象世间纷纷扰扰都与她无关,此刻他的界世只有茶。</p> <p class="ql-block">受豆豆的影响,现在泡茶也开始学会欣赏茶汤。这汤色晶莹透亮,这款是我今年制茶路上的新的尝试,按岩茶的制作工艺,试做岩茶,还真有那么几分象。过程有点曲折,以后再慢慢分享,先欣赏一下汤色</p> <p class="ql-block">跟豆豆在一起时,豆豆总是把她搜罗来各种岩茶拿出来分享,岩茶近年非常受热捧的茶之一,豆豆说要会喝茶,喝好茶,喝不同种类的茶,才能提升对茶的品味,才会做出好茶来,最初我岩茶的感觉不是很好,我喝惯了茶性比较温和的黄茶和红茶,初尝岩茶觉得岩茶的火味重,有点重口味的感觉。慢慢喝多了,就逐渐的接受,我就想着也许我也可以做出这种茶来,岩茶最独特的工艺一是做青,二是焙火,着手查阅资料,关于岩茶的焙火真是五花八门,什么“小火慢炖”“高火提香”“多次复焙”把这些碎片资料捋一捋,理一下制作思路,萎凋-做青-杀青-烘干-焙火</p><p class="ql-block">焙火这个环节是难点也是重点,是成败的关键点。从书上学的这些知识总觉得抽象,不亲手试试不知深浅啊。今年5月中旬,偶遇一处抛荒的茶园,这次碰到这个茶与我之前采的野茶的品种不一样,叶片非常的肥大,这种的原料应该可以用来做岩茶,这种的茶应该可以经的起焙笼上的多次的复焙的折腾。</p> <p class="ql-block">这次试做岩茶的茶青,很肥大</p> <p class="ql-block">这是做青后做样子,三红七绿。进行到这一步挺满意的</p> <p class="ql-block">为了学习制作岩茶,我买了“焙笼”,这是我拥有的第一个专业制茶工具,用来烘干茶叶和焙火的,在此之前做茶,全靠我的一双“铁砂掌”和一口铁锅,这次试做岩茶,做青之后放进铁锅杀青并炒制半干之后放在焙笼里烘干,因为首次放焙笼烘干,我不敢大意,小心翼翼,开始只能是低温(70度左右)开始慢慢试,时间也是刚开始定半小时,怕烤糊了,时不是地的观察一下,再把焙笼里的茶翻一翻,用手感受一下茶叶的温度。在确保安全可行的情况下把温度渐渐调高。在茶叶烘干后我近不及待的试了一泡,发现跟岩茶的口感相去甚远,虽然有点失望,但并未气馁,因为从岩茶的资料来看,岩茶是要经过几次的焙火才能形成岩茶独特的风味。我想可能火侯没到,于是我分别于6月、7月、8月又把这个茶拿出来每月复焙一次,焙火的温度大约110度左右。8月焙完之后,又尝了一次,感觉不是很理想,这次真的失望了。打包,丢进了旮旯角落里,心中暗叹一声,鸡肋啊鸡肋,从此不想再多看这斯一眼。时间晃晃悠悠到了11月初,寒意渐浓,我去茶堆里找点红茶出来想冬天喝,不想又翻出了这包鸡肋来,为了试这一点点茶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丢了又不舍,又抓了点泡了一下。真的是又惊喜又意外,这包鸡肋经过这三个月的转换真的呈现岩茶的口感。那种醇厚的茶香可以瞬间的征服你。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岩茶为的当年的新茶都要到秋后才会出来了,因为岩茶不仅需要多次的焙火,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转换和沉淀。</p><p class="ql-block"> 这算是我做岩茶的初尝试,做的并不好,以后如果采到适合制作岩茶的茶青,我会继续在焙火的次数、温度及时长上做更多的尝试。</p> <p class="ql-block">分享一次最执着的寻茶路</p><p class="ql-block">从网上查得资料得知福建消失的名茶 “方山露芽”原福建最早的贡茶。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世界第一本茶学著作《茶经》中记载:“岭南,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往往得之,其味甚佳”。 清朝出版的《闽都别记》,记载着五虎山一名方山。此书虽没有记载此地产茶,但不少人据此认为闽侯的五虎山可能是“方山露芽”老家。也有人认为产于长乐郡闽县光俗里浮峰山之五虎仑称方山,建有方山寺(今福州市长乐区泮野村)。因此,长期以来,“方山露芽”曾经产于何处成了一个谜。作为闽侯人我更愿意选择相信方山露芽产自五虎山。</p><p class="ql-block">2017年开始五虎山寻踪“方山露芽”之行。那时的五虎山登山客还是比较少的,山路很荒野,不象现在这样,山脚和山上都设有大量的指示牌,那时去五虎山的大部分是户外登山爱好者。2017年5月约了一个驴友去五虎山,去之前做了很多的功课,发现五虎山的登山道很多条。因为第一次去我们选了一条最保险的路,从南通的肖家道走机耕道盘山路上去。走走歇歇走了三个小时登顶,当时五虎山上还未被开发,山中芦苇高过人头,山路走得很艰辛,走了一到三虎分别是“小虎”“大虎”“白面虎”在山顶转了一圈没有发现成片的野茶,心中虽然失望但并不死心。这次从五虎山回来之后我又查阅了很多资料,资料记载在五虎山的方山水库一带有方山寺的遗址,那周边可能有野茶。</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开始了第二次的五虎山寻踪“方山露芽”之旅,这次从闽侯南通的凤溪村开始登,一路走到方山水库,在方山水库边上就有发现零星的野茶树,从方山水库往五虎山继续登顶有一段几百米的登山道的边上全是野茶树。至于这个是不是当年的“方山露芽”的茶种繁殖下来的我不得而知,时值三月初茶未发芽,虽然来的不是时侯,但这次行有所获让我满心欢喜。</p><p class="ql-block">2019年终于圆了我采制“方山露芽”的愿望,4月在最好的制茶的时间约上亲爱的豆豆直奔方山水库往五虎山采茶行。虽然我做的茶与历史上的福建贡茶“方山露芽”不能相提并论,那不是我能企及的高度。这是我循着历史、循着故事去寻茶的一次难忘的经历。</p><p class="ql-block">我寻茶、学茶、制茶的经历至此告一段落,正所谓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下而求索。学茶这条路上我还只是䠙跚学步的学童,未来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要尝试。我也相信保持热爱,终将走远。</p> <p class="ql-block">2022.茶季开始时,我将分享我采野茶和制茶的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