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板桥】乡村学校文化积淀与传承的一点思考

飞越高山

周五下午,跟着顺便车走进板桥中学。雨中,偎依在山前的校园别有一番韵味。老师们有的上课,有的在批改作业。课堂教学秩序井然。真的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div>  张叶川副校长一直在批改作业,走到跟前都没有抬头。我就到隔壁苏校长办公室。苏校长的办公室里的装备太熟悉了。办公桌、沙发、橱子等几乎还是十年前我用过的“老物件”。</div><div> 也的确是,这个学校也是一个老学校了。曾经也是一所完全中学。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办学历史。</div><div> 今天的校园,在接连几任校长的努力下,已经变化很多了:崭新气派的大门,靓丽的塑胶运动场,现代化的教学装备……刚上任的苏校长精气神十足:给教师们更换了崭新的办公桌椅,增添了不少办公设备,基于最常规的规范做起,整个校园的环境整洁有序。</div> <b>板桥,古称“板艞”(音“跳”),原指置于船与岸、岸与岸之间供人上下的长板。盐区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来船时撤到河边,行人时搭到对岸。一块块窄窄的木板,成就了一代代盐场人的成功之路。</b><div><b> 地处市区周边,办学规模不大的板桥中学,教育就像这艞板一样,应该是“灵动”的。应该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的。</b></div><div><b> </b>德国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是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教育本身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div><div> 直逼教育的本真——触动灵魂。我们不妨把这种教育称作“灵动教育”。这里,“灵”主要指“灵魂”“心灵”“动”主要指“触动”‘感动”,因此,灵动教育是指触动灵魂或心灵的教育。<br> 实质上,灵动教育是一种回归本性的教育,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它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求教师<b>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智慧,手中有方法</b>。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时时探索走进学生心灵的新途径。<br></div><div> “灵动”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把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为以“塑造灵魂”为中心的、促进学生多个维度和谐、均衡发展的个性化新人,从而高质量地落实“既教书又育人”教育要求。</div><div> 儿童的天性“恰恰是文化生长的根基,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人类富于创造性的秘密”。<b>教育不应致力于去改变儿童的天性,而应对儿童的天性心存敬畏。</b>一句话,教育中只有尊重儿童的天性,把孩子当作孩子,教师才能走进儿童的心中,触动儿童的心灵。</div><div> <br><div><b> </b></div></div> 2008年,学校获得“连云港市教学质量管理进步奖”;2009年,创建“连云港市中小学规范管理示范学校”;2010年,板桥中学被专家组作为创建教育现代化最薄弱最边远的学校验收现场,接受了的验收。专家们对板桥中学的办学特色以及办学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用三句话进行了评价:<b>第一,师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第二,办学行为非常规范;第三,学校特色明显,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b>陈国栋副局长欣然为板桥中学题词<b>: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b> 2005年,市教育局来校检查工作,时任基教处杨庆真处长说的一句话很是真切:你们申报常规管理优秀校是对的,<b>可不能让边远学校边缘化!</b><br> <b> 板桥中学始建于1965年</b>,近几年的板桥和全国几乎所有的城郊学校一样,面临生源萎缩,优秀师资流失的困境。<b>2003年,台南中学撤并到板桥中学。</b>过了两三年的“合并的阵痛期”,各种矛盾开始显现:前几年乡镇管学校时期,教育的几乎零投入,导致教育教学设施陈旧落后。甚至比同类学校都相差甚远;适龄生源的自然萎缩,加上近几年的大开发、大拆迁导致生源急剧减少;信息相对闭塞,优秀教师流失严重。<br> 杨市长曾经两次来到板桥中学检查指导工作。上图是教师节来校看望慰问老教师以及优秀教师代表。上图的徐佃刚老师是学校成立不久,市里分配来的5位大学生之一<b>。南京师范大学</b>毕业的。过去的板桥中学,优秀教师特别多。从板桥走出的教师以到新海高级中学的曹特级、到八中任校长的唐校长、到海滨任校长的惠特级正高等为代表的教师群体非常优秀! “穷则变,变则通”。“大船行得稳,小船易调头”。小学校有小学校的优势! 德育与教学要相得益彰,德育必然先行。只有先育人,才能教好书。做学校教育要遵循“传承—稳定;创新—发展”的规律。小学校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做教育就是要抓细节。家长委员会的参与学校管理越来越必不可少。 要振奋教师的精神,首先要弘扬正气。要找到能凸现学校教师群体特色的精神生发点。2003年区局领导一次会议上提出了<b>“板桥精神”</b>,表扬板桥中学教职员工在边远农村的吃苦奉献精神:板桥中学的每一点点进步都凝聚着几代教育人的梦想和汗水。永不会忘记01年前后,我们云台区学校的教师连续13个多月没发上工资,曾经为了“出礼”集体到学校“打白条”。但就在那时,不少学校纷纷停课要工资,板桥中学却从来没有停过一节课,教育教学质量依然居于全区前列。这就充分表现了板桥中学教师的高尚的师德和敬业奉献精神。 学校每年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发展目标,然后召开教师会进行讨论和修订。06年,“稳定、传承与发展”。07年,“抓住小班化教学契机,彻底转变学风校风”,明确校训:<b>每天进步一点点,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教师,每天进步一点点,为此实现成功的人生。每天进步一点点,使每一个今天充实而又饱满。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使一生厚重而充实。</b>08年,践行“<b>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的</b>”敬业精神,探索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寻找适合本校发展的管理方法。<b>09年是在全面推行“三案六环节”的过程中去摸索寻找适合本校管理的有效教学方法</b>。2010年,丰厚内涵发展,创建教育现代化。 <br>  <b>2011年,提出发扬“敢把海水变成山”的盐工精神,做优学校的盐文化。</b><br> 作为盐场地区的学校有责任去探究盐文化。有责任让孩子们去了解家乡的“盐文化”。 在学校文化长廊上,把校本课程“淮盐文化”呈现出来。<br> “<b>敢把海水变成山……”这是《盐工号子》中的一句。传唱着盐业工人独特的贡献,彰显着盐业工人的精神</b>。<br> 板桥有这样一个谜语:“<b>古时锅里熬,今朝滩上晒;水上漂花朵,四季开不败。</b>”说的就是盐。<br> 在板桥这块土地上,盐业历来是支柱产业,板桥历史浸透着盐文化的发展史。板桥台南盐业是“淮盐”的一个重要分支,让我们回顾博大精深的淮盐文化的历史足迹……<br>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淮盐有过特殊的功绩。不论在各种馆藏史料和史迹遗存中,都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淮盐传说的不朽故事,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淮盐文化。神农时期夙沙煮盐,开创了淮盐生产的滥觞;商周时期的胶鬲,开创了淮盐的经营文化;春秋时期以“官山海”著称的管仲,是最早开创淮盐盐政文化的鼻祖;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彭城以东,东海、吴楚……有海盐之饶”,是淮盐进行大规模海盐生产的最早记录。无论煮制还是滩晒,都显示科技之伟力。<br> 而《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文学名著和五大宫调等艺苑奇葩,都与淮盐有着深厚的渊源,折射出了五彩斑烂的淮盐映像,彰显着淮盐文化的魅力!<br>从大量史料中撷取几簇淮盐文化的翡翠和落英。比如,《淮盐溯源》、《淮盐制艺》、《淮盐之利》、《盐政流变》、《淮盐风云》、《淮盐屐痕》、《淮盐艺韵》、《淮盐新曲》等。<br> “敢把海水变成山”的盐工精神永远值得传承发扬,蕴含的文化底蕴更值得传承!<br> 与其苍白说教,不如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验。学校力争把每一项活动都做成精品。比如:每周都要在升国旗后,升校旗、升起上周综合表现最优异班有的班旗,然后再有该班同学做国旗下讲话。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曾经说:那次临近毕业时升起我班班旗,是初中阶段最让我难忘的时刻。学校的<b>“阳光三月”、“精彩十月”、“党员的一帮三”</b>等活动已经成为常态。2010年,学校集中力量依托台南、徐圩两大盐场,开发了《敢把海水变成山》的校本课程。以“盐文化”为主题来设计学校的校园文化。成功申报“<b>连云港市淮盐文化传承基地</b>”。 上图的张叶川老师,一毕业就在板桥工作。先在台南中学,后来到板桥中学。是优秀的青年教师,从班主任、德育主任到教务主任的历练。今年,被任命为副校长。教学是一把好手,所带班级物理成绩经常位居全区前列。和他聊了一会,他一直在反思,上节课为什么感觉孩子们似乎没听懂。这种认真教书育人的态度令我肃然起敬。<div>  只要有这样的教师在,板桥中学的明天就一定是美好的!</div> 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期,作为周边的小学校其实是可以大有作为。小学校,可以随时不断地去矫正办学的思路。特别“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记得张影强老师曾做过这样的课题研究,把这个课题再深入延展一下。比如,如何“降低教学中心”,如何设置”当堂完成的作业“等。可能需要学校的领导层要适时去点燃教师们的教科研热情,需要请区教研室教科室的专家们不断跟进一下。一个学期解决一两个问题。<div>  想着去做,坚持去做,周边学校的未来可期!</div>

淮盐

板桥中学

学校

教育

教师

板桥

文化

灵动

灵魂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