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鹌鹑的日子

张红亚

<h5><font color="#9b9b9b"><u>注:1、本文所指为野生鹌鹑。</u></font></h5><h5><font color="#9b9b9b"><u> 2、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搜,致谢。(入侵联删)</u></font></h5> 此刻,窗外灰霾浓重。<br>将近二十年以来,每到秋冬,已然常态。<br>习惯看天的人,面对这谜一样灰白色弥漫的天空,难免会怀旧,怀恋以前的秋高气爽,向往曾经的蓝天白云,眷念昔日的青山绿水。<br>为什么会这样?原本好好的自然环境,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呢?<br>解答问题是专家的事;解决问题是谁的事呢?<br>兀地想起鹌鹑。 <h5><font color="#9b9b9b"> 大自然赋予每一种可爱的生命以漂亮的容颜。</font></h5> 四十多年前,也就是天蓝云白山青水绿为常态的时候,鹌鹑是很常见的一种野鸟。而人擅驯。野马野驴能驯服,让其服服帖帖老实听话;狮子老虎也能驯服,让其唯唯诺诺表演取悦……小小鹌鹑岂在话下?<br>可能正因为彼时鹌鹑常态化的常见,才给了秋冬赋闲的雅趣附体者打发无聊慢时光的载体寄托。<br>没有了此前农闲时劳力全员义务挖河的轰轰烈烈,一到秋后,漫长的寒冷时光是煎熬的,除了打八张、垒长城,就是歪斜在墙根对着太阳宽衣解带逮虱子等娱乐活动,要说再有的话,恐怕就是,“高手在民间”——有能蛋发起(发明)了“逮鹌鹑”、“把鹌鹑”、“斗鹌鹑”这一时尚好玩又刺激的新项目,因为足够欢度岁月而风行、风靡,甚至发展推演成了有文化冠冕的民间习俗和优秀传统。 <h5><font color="#9b9b9b"> 逮</font></h5> <h5><font color="#9b9b9b"> 把</font></h5> <h5><font color="#9b9b9b"> 斗(叨)</font></h5> “逮鹌鹑”不仅要敬业,还得能吃苦。已作古的我小叔就堪称这个队伍里的代表级人物。不知是与生俱来还是天赋异禀,小叔深谙“逮鹌鹑”之道,非常了解鹌鹑常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田间、荒地、山坡、丘陵、沼泽、湖泊、溪流的草丛或矮灌木丛中活动,而且还知道它们是昼伏夜出,更熟稔鹌鹑喜欢吃小谷子。天刚挨黑,小叔就如同例行作业一般,邀上三两个同道、同好,穿得厚厚的,揣起鸟网,扛着被子,带足小谷子,在寒冷的野外一蹲守就是一夜,天亮后打着哈欠空手而回的时候很少,每有收获的原因除了预习功课做得好,还有一招绝的:鹌鹑哨。不服不行,为了往张罗好的网里面吸引更多的鹌鹑,起初是手捏嘴唇(把下嘴唇捏成中间一道缝的小揪揪)吹口哨模仿鹌鹑叫声,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觉似乎学的不地道,效果不甚理想,又经过苦心钻研,居然又发明了吹起来和鹌鹑叫声惟妙惟肖的哨子,而且尤其像母鹌鹑在叫,效果杠杠的。 “把鹌鹑”是一种极美滋滋的享受。吃过挨饿受冻、通宵达旦、野外蹲守的苦,把逮来的鹌鹑经过一段时日的精心驯养,宠爱有加,爱不释手,给吃小谷子已经不够表达爱意,还要佐以芝麻甚至鸡蛋等“精饲料”。在家时就挂在泥坯房窗台下的藤笼中,出门时挑品相好的,公的,擅斗能叨的,堪称得上“白堂”的极品,装进裤腰上的鹌鹑篓子里,这鹌鹑篓子颇为讲究,一般都是选透气性好的上等老粗布缝制,底托硬平,方便鹌鹑在篓子里活动,拉绳式的扎口,别在腰上,人一走摇来晃去,神气活现,状若后来人人都有的装手机的腰包,时不时地拿出来握在手里把玩、炫谝。这握鹌鹑也是很有讲究的,鹌鹑的头要卡在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内,把双腿和爪子从无名指和小指中间的缝隙露出,尾巴正好悬出掌心,确保鹌鹑一旦拉了翔不会沾手上。 “斗鹌鹑”才是高潮,也是圈子里公认的终极目标。“斗鹌鹑”又叫“叨鹌鹑”, 用来叨斗PK的鹌鹑都是公的,斗鹌鹑也需要热身,双方把各自认为的极品“白堂”放进一只大簸栏里,拿细棍或草棒撩拨挑逗它们,等到它们性起后,便互相撕咬叨斗起来。战斗过程中,如果其中一只鹌鹑突然想飞走,或是光有招架之力毫无还手之功,在簸栏中被对方追得落荒而逃,多是败了。此时,交战双方遍体鳞伤,血迹斑斑,惨不忍睹。而胜利者及其主人却兴高采烈,心满意足,可以大着嗓门说话,可以挺着肚子在村里走路,一副趾高气扬“老子天下第一”的范儿。此后再遇败方,总会指着人家鼻梁子说一句“叨败的鹌鹑斗败的鸡”来戏谑对方,而一旦沦为“叨败的鹌鹑斗败的鸡”,便发誓一辈子再不参战。被斗败的鹌鹑,下场大多是两个:被主人摔死扔掉;当晚做主人下酒菜。 <h5><font color="#9b9b9b"> 人间从不缺欢乐</font></h5> 搜刮残存的记忆,我没有见过“斗鹌鹑”,大概是因为自己对那个不感兴趣,也或许受了母亲的教诲,把母亲“小生灵被玩得很可怜、玩物丧志”等之类的话记得太牢,所以有意无意地躲开了那些决斗场。现在想想还真有点遗憾的感觉呢。<br>据说这“逮鹌鹑”、“把鹌鹑”、“斗鹌鹑” 并非出自我那个已作古的小叔和他的同好们,而是源于唐玄宗时代,还据说,这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习俗已被录入某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然而现在,野外已经罕见鹌鹑,乡间秋冬也不见了“逮鹌鹑”、“把鹌鹑”、“斗鹌鹑”的影子,我想,其中缘由,除了进程到了有智能手机把玩的时代,或许是鹌鹑嫌弃灰霾吧。<br>而市场不管你啥天,不管你灰霾不灰霾,商超里活体鹌鹑、白条鹌鹑、卤鹌鹑、椒盐鹌鹑、五香鹌鹑、麻辣鹌鹑、烤鹌鹑以及生、熟鹌鹑蛋却琳琅满目,比比皆是,任人采买饕餮,皆因鹌鹑早已被驯化,被规模养殖、蔚然产业的进程结果。养啥的都有了,养鹌鹑岂肯例外落伍,成发(不是法)外之地?此之谓多元吧。 <h5><font color="#9b9b9b"> 威武</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绳子解开向下翻套即可遮掩住鹌鹑</font></h5> <h5><font color="#9b9b9b">附图(下图)说明:</font><div><font color="#9b9b9b">特意搜了一下时髦购物方式,鹌鹑篓子居然还有卖</font><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span></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