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附中67届4班同学的风采

朱翠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勇于进取附中魂</b></p><p class="ql-block"> ——复旦附中67届4班同学相册序</p><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 放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小小的相册,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难忘的附中岁月。</p><p class="ql-block">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这一誉满全球的中国名校,是爱国老人马相伯毁家创建、全本《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者陈望道曾经掌门、大师云集薪火相传的高等学府。复旦附中就是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优质生源可靠的后备库。</p><p class="ql-block"> 回望1964年金风初起的九月,闯过一关又一关,11名女生和36名男生终于相汇在附中高一(4)班。一枚校徽胸前戴,真理光辉映两颊,复旦的爱国传统指引并激励我们在求知的路上携手向前。更为幸运的是,上海师范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秀外慧中的董黎震先生,成了我们的班主任:外语教研组、物理教研组、生物教研组等多位组长、数学隔日一题主编等富有授课经验的教师都成了我班的任教老师。我们就像长在沃土上的禾苗,拼命吮吸养料,日夜拔节生长。饭可以不吃,觉可以少睡,学习决不耽延;我们满怀信心,相信自己努力进取,必能长成栋梁之才,将来为国所用。晚自习时,请到我们灯火通明的教室看一看,学得更深、更多、更超前的大有人在。高中教学大纲根本捆不住我们的手脚。姜拱绅校长倡导的“勇于进取”的学风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那种浓烈的学习氛围所形成的强大气场,就是铁石也会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突然间,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从天而降,天下大乱……小小课堂,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同学们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岁月后,渐渐地感到了迷茫……</p><p class="ql-block"> 在“复课闹革命”的口号声中,时间推到了1968年深秋。我们响应党的号召,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一纸通知,让我们走出附中小教室,奔赴祖国的东西南北中,从此天各一方,融入社会大课堂。等待着我们的不再是数理化难题,而是脏、累、苦甚至有毒有害的体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来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奋力闯过了体力劳动关的同时,我们一刻也没有忘记“勇于进取”的学风, 没有丧魂落魄没有安于现状,我们以难以想像的毅力,坚持自学,从不间断,丰富了学识,增长了才干。</p><p class="ql-block"> 磨炼铸就辉煌,将近十年的劳作把昔日文弱的学生锤炼成文武双全的劳动者,其中多数人成为工农兵骨干基层的领导者。</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终于迎来了恢复高考的1977年。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考入了不同的大学并顺利毕业,或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大学文凭。</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大潮赋予有所准备的我们以百年难逢的好机遇。由此,二(4)班同学殊途同归,齐齐站到伟大时代的前沿,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弄潮儿。犹如百花盛开,群星争辉,每一位同学都具有爆表的综合潜力,在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p><p class="ql-block"> 有两位同学参军提干,成为共和国的保卫者。</p><p class="ql-block"> 有八位同学延伸发展了二(4)班的英语和其他学科优势,到美国读研读博,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他们身在美国,心系中华,是海外赤子、中美友好的桥梁。有两位同学分别留美、留德归来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 有六位同学担任了公务员,成为光荣的人民公仆。他们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其中有同学连续几年评为先进,获政府嘉奖,是人民的好公仆。 </p><p class="ql-block"> 多数同学成为国企、民企、外企高级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有的被遣派海外挑起企业管理重担。他们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改革开放的中坚。</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其中不乏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他们是辛勤的园丁,也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成为公正廉明的律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捍卫着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成为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注册会计师,在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和服务社会公众利益的事业中,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贡献了力量。</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于学生时期就在报纸上发表讽刺独幕喜剧《“炮兵司令”的儿子》, 在戏剧界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成为出版社的编辑,在工作岗位上成绩斐然。参与了中国首部文学鉴赏工具书《唐诗鉴赏辞典》的创意和编纂,为广大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部必读的宝典,广为传播,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刻苦自学,熟悉掌握并运用14门外语的骄人事迹见诸报端。</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几十年如一日,在继续教育岗位上授人以渔,为祖国的公益事业呕心沥血,四处奔波,生命不息,工作不止。</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进取者,非升高位、扬大名、发大财之谓也,把本职工作做得最好即是进取。分工虽不同,一样建奇功。昔日的优选良种,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人才。</p><p class="ql-block"> 崎岖坎坷人生路,勇于进取附中魂。在奋力前行的征程中,张惠良、周培德、杨涤英、王振华、宋恂仁等五位同窗,终因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昔日合影里,留下了他们青春的笑貌;峥嵘岁月中镌刻着他们永远的附中魂。端详着一张张照片,他们音容宛在,精神犹存。我们深情地怀念他们,他们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精神永远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 回望我们走过的路:</p><p class="ql-block"> 1964至1968年是我们附中学习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1968至1977年是我们基层磨炼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1977至2008年是我们大展身手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2008年后,我们进入了颐养天年的年代。其中不少同学仍在辛勤工作,第二人生大放光芒。</p><p class="ql-block"> 这四个年代各有特点,但是有一根红线贯穿,那就是勇于进取的附中魂。</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几度春秋。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又把我们联系在一个微信群里。我们亲如家人,在群里聊天、打趣、欢笑、倾诉、求教、呼应、吟唱、分享……</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群,应该是一个有水平有质量的群,一个有内涵有创意的群,一个充满希望和正能量的群。它是群,又卓尔不群!</p><p class="ql-block"> 这本相册正是我们这个群集体智慧的产物。它将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温同窗时的快乐,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相见时的喜悦,并憧憬着下一次聚会时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让相册与我们终身相伴,让我们共同建设、维护好674群,愿我们一起在674这个精神家园里度过健康平安快乐仍然进取的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耀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执笔于2021年12月3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复旦附中创办于1950年,1962年定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受上海市教委和复旦大学双重领导的市级重点高级中学。</p><p class="ql-block">1964年9月,我们47名莘莘学子,有幸进入高一(4)班,开启了勇于进取的学习生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8年10月23日,我们67届4班的全班同学毕业离校前在学校操场上和老师、工宣队员的合影。</p><p class="ql-block">第1排左起:朱翠言、竺雪丽、严粹明、吕华、林玉箴、朱育序、陈秋莹、杨涤英</p><p class="ql-block">第2排左起:周培德、李晓光、蒋兆铨、董黎震老师、工宣队员、工宣队员、工宣队员、邹家元老师、吉明周、邵岳昌、严浚、奚永华</p><p class="ql-block">第3排左起:陈祥鸣、张惠良、屠家华、陆振虞、金惠嘉、李建、林耀华、董阳声、吴茂梁、王俊良、范坚华、钱国新</p><p class="ql-block">第4排左起:徐祥发、黄佩仪、陆建功、宋恂仁、陈惠民、徐本亮、陈樑诗、董牛、王善祥、沈泽民、王振华、丁崇文、徐爱平</p><p class="ql-block">没有参加拍照的有:王小敏、臧晋平、庄雪芳、胡国兴、洪雄峰、陈刚、陈仁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请看看岁月的变化和我们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班主任董黎震老师</p> <p class="ql-block">团支部组织委员 竺雪丽</p> <p class="ql-block">校学生会学习委员 吕华,我班的京剧表演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严粹明</p> <p class="ql-block">朱育序</p> <p class="ql-block">校广播电台播音员 陈秋莹</p> <p class="ql-block">庄雪芳</p> <p class="ql-block">体校田径队运动员 朱翠言</p> <p class="ql-block">班长 陆建功</p> <p class="ql-block">副班长兼劳动委员 林耀华</p> <p class="ql-block">团支部书记 范坚华</p> <p class="ql-block">邵岳昌</p> <p class="ql-block">体育委员 胡国兴</p> <p class="ql-block">吉明周</p> <p class="ql-block">黄佩仪</p> <p class="ql-block">奚永华</p> <p class="ql-block">陆振虞</p> <p class="ql-block">徐祥发</p> <p class="ql-block">学习委员 陈祥鸣</p> <p class="ql-block">蒋兆铨</p> <p class="ql-block">金惠嘉</p> <p class="ql-block">董牛</p> <p class="ql-block">陈刚</p> <p class="ql-block">陈樑诗</p> <p class="ql-block">李建</p> <p class="ql-block">沈泽民</p> <p class="ql-block">王俊良</p> <p class="ql-block">生活委员 王善祥</p> <p class="ql-block">李晓光</p> <p class="ql-block">徐爱平</p> <p class="ql-block">陈惠民</p> <p class="ql-block">丁崇文</p> <p class="ql-block">团支部宣传委员 严浚</p> <p class="ql-block">徐本亮</p> <p class="ql-block">附中,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每次校庆,同学们得到信息,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p><p class="ql-block">这是1990年9月校庆40周年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0年9月19日校庆60周年。</p><p class="ql-block">那天我班有20位同学参加,其中吕华和严粹明是从美国回沪来参加校庆的。</p> <p class="ql-block">在校庆60周年庆典上,沈泽民同学代表67届学子,以校园一景"隔日一题"作油画一幅,向母校献礼。</p> <p class="ql-block">林耀华在校庆60周年庆典上作"回想当年,展望未来"的激情发言。</p> <p class="ql-block">吕华为参加庆典的师生献上京剧《红灯记》选段,一曲唱罢,掌声雷动。</p> <p class="ql-block">吕华在美定居后,于1999年参加费城京剧社,并担任十年社长。2002年参加第四届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国际京昆票友大赛,在20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只有50人的决赛,获得银龙奖。</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新建的旦华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姜拱绅校长铜像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20日"纪念67届进校50周年"校庆。</p><p class="ql-block">吕华和董牛从美国回沪参加校庆,他们虽然定居美国,但他们仍然念念不忘中国,牵挂着上海,思念着附中。</p> <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23日,67届毕业50周年。</p><p class="ql-block">″聚首50载,走进70岁"校庆,我班有21人参加。董牛和金惠嘉从美国回沪参加校庆,会后同学们都到复旦大学双子楼后的″旦苑餐厅"三楼聚餐。</p> <p class="ql-block">一群欲将展翅高飞的雏鹰,坐在校园里憧憬着美好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眺望远方,向往未来,敢问路在何方?</p> <p class="ql-block">在寝室里,讨论课题会为一道题目的对错爭得面红耳赤。</p><p class="ql-block">下象棋正是棋逢对手,经常不分输赢。</p> <p class="ql-block">校园散步是惬意的享受,一边散步一边背英语单词,趁着周末到复旦大学看电影的机会,也会在大学校园里散散步,想像着自己不久的将来,就是这里的学生了。</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26日——1966年12月14日,我班男生奚永华、林耀华、董牛、严浚、陈樑诗、陆振虞、董阳声、范坚华与其他班的8位同学,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从附中出发,沿着公路,过长江、渡黄河,全程49天步行3000华里到北京。</p> <p class="ql-block">到了北京,他们就到天安门前、英雄纪念碑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回沪后,林耀华为步行达京纪念作对联一副:</p><p class="ql-block">足迹接三省二市忆壮志一年前附中健儿</p><p class="ql-block">顶风冒寒践行红军精神</p><p class="ql-block">名声播五洲四海成美谈万古后中国人民</p><p class="ql-block">攻艰克难创新长征事业</p><p class="ql-block">1967年10月17日作,</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2日改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园中的圆形花坛边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7年我班部分男生在复旦大学校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梦很美,路还长,只要心怀期待,总有别样的风景,等你在远方。</p> <p class="ql-block">1968年秋天,我班男生到宝山公路工程工地上劳动。</p> <p class="ql-block">1968年,宝山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瞻仰了烈士陵园后,来到了长江囗,望着波澜壮阔的长江,大家都有了说游就游的冲动,脱了衣服就跳进长江,享受击水的快乐。</p><p class="ql-block">林耀华见同学赤膊游长江照片,喜配小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同学少年不知倦,</p><p class="ql-block"> 扬子江上笑声喧。</p><p class="ql-block"> 水浪无边接沧海,</p><p class="ql-block"> 云影有时下碧天。</p><p class="ql-block"> 胆气唤起鸥鹭舞,</p><p class="ql-block"> 风姿赢得渔人羡。</p><p class="ql-block"> 谁道书生弱无力,</p><p class="ql-block"> 大风大浪也等闲。</p> <p class="ql-block">男同学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嬉笑打闹,看,操场上有他们的身影,草地也是他们欢闹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1968年春天,鲁迅公园。</p> <p class="ql-block">1968年10月,严浚、金惠嘉等同学将乘车到宝山罗店公社和平大队五一生产队去插队落户,董老师及我班部分男生到校门口为他们送行,并在大客车前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王振华1984年返沪,和沈泽民相聚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8年春天,鲁迅公园,全班女生与董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女生合影,树下站不下,三个调皮的丫头爬到树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真开心啊!难得有机会一起到公园放飞心情。</p> <p class="ql-block">当年部分女生在校门口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8年10月23日,全班同学在学校操场上与老师、工宣队员合影。</p><p class="ql-block">我们毕业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学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同学是一份特殊的牵挂,除了校庆,我班总有热心的同学如朱育序、邵岳昌、胡国兴、严浚等,召集大家聚会。</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18日,这是我们毕业后,第一次这么多同学聚在一起。摄于西藏中路、和平电影院旁的一家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2008年4月9日,吕华在旧金山参加即将在中国举行的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时,在会场与同样来参加圣火传递活动的董牛相逢。</p> <p class="ql-block">在美同学严粹明于2013年5月邀请朱育序夫妇前往美国旅游,并积极倡议朱育序在美时,美东地区的同学举行一次聚会,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响应,6月1日那天,吕华家迎来了数十年未见的老同学以及他们的家属。</p><p class="ql-block">那天严粹明、竺雪丽来了,陈樑诗、钱国新也来了,虽然他们都住在美国东部,但相距也很远,平时也不大走动,钱国新自驾车开了几百公里,一片真心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大洋彼岸的同学相聚,有说不完的同窗情,忆不完的牵挂谊。</p> <p class="ql-block">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老同学,吕华准备了3间卧房作为客房提供老同学及家属住宿。</p> <p class="ql-block">在吕华夫妇隆重的招待下,大家度过了愉快的、难忘的相聚时刻。</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合影都留下永久的回忆。</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20日清水湾饭店。</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微笑都激起内心的温暖。</p><p class="ql-block">2014年2月9日,陈刚从北京回沪,邀请我们到东郊宾馆相聚。</p> <p class="ql-block">我们珍惜重逢。</p><p class="ql-block">2015年6月6日新南华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我们珍重友情。</p><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24——25日,我们相聚在太仓。这次有7位在美国的同学回沪参加聚会。</p> <p class="ql-block">太仓二日游,大家玩得很高兴,拍了很多照片。</p> <p class="ql-block">欢聚,喜悦挂滿我们的笑脸。</p> <p class="ql-block">开心啊,谈笑风生话当年。</p><p class="ql-block">姐妹们的微笑都洋溢着甜甜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放飞我们的心情,让我们重现青春的芳华。</p> <p class="ql-block">绽放我们的精彩,让我们展现夕阳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我班的男生都比较儒雅,并不好斗,可那天却选了个"斗牛士餐厅″聚会。</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斗牛士餐厅。</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22日,趁吕华在上海,我们4人相聚在一家茶餐馆,女生们在一起,总有讲不完的话。</p> <p class="ql-block">享受生活,有老同学相伴,更加幸福、快乐、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7日新南华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热爱生命,有老同学相伴,优雅地变老也是最浪漫的。</p><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10日新南华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今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欢聚,犹如童话再现,唤醒青春蝴蝶梦,忆起中年奋斗史,更享受夕阳一片红的喜悦,并憧憬着又一次聚会时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13日大宁公园的潮府酒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17日,18位同学与董老师相聚于新南华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吕华回沪,同学们相聚在新南华大酒店。</p>

同学

年月日

附中

我们

合影

校庆

吕华

林耀华

勇于进取

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