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柳塬,位于耀州区关庄镇北部,是杨塬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乡而闻名。多年以前,曾有过去柳原的一次经历,回想起来,记忆已是模糊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前天下午无事,和同学两家相约同去。出新区,沿耀柳公路一路北上,大约经过半小时多的车程,就到了九里坡头,车子左拐,踏上了去杨塬的乡间水泥路,路一下窄了许多,但路两边的树多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柳林林场的管辖区域,树种主要以杨槐居多。每年五月前后,这里就成了花的海洋,蜜蜂的乐园。雪白的标花,繁花似锦,花香四溢,微风徐来,浓郁的花香沁人心脾。此时成队的放蜂人闻花而来,将成排的蜂箱罗列于山间道旁,也引来了许多城里人拖家带口,前来采摘槐花、购买蜂蜜,休闲放松。天气晴好的日子,成群的蜜蜂,嘤嘤嚼嗡,翩翩飞舞,那是它们在欢歌,在享受劳动的喜悦!车子穿行在林间,绿-浓绿,静-清静,是这里的主基调。</p> <p class="ql-block">清凉的山风,林间鸟儿婉转的鸣声,让久居闹市中的人们,恍如有一种身处世外的感觉,暖间一切的烦恼执念,全已抛至九霄云外!由于入夏以来雨水充沛,田间的玉米长势喜人,有些春玉米已近出缥;麦收后下种的黄豆苗已有寸许;道旁的核桃树上,青绿的果子如乒乓球般大小,在枝叶间随风摇曳。</p> <p class="ql-block">车子婉蜒前行,穿过树林,大约经过十多分钟的样子,场塬村便横亘在我们的眼前。杨塬村下辖柴场、石塬、柳塬、井王几个小组,几个村子散落在杨塬村的周边,隐匿于山涧沟壑中,为绿色所包裹。杨塬村的村委会位于村口路边,两栋建筑成七字形排列,一栋两层的楼房坐西面东,深红色的外墙,楼顶“杨塬村“三个大字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日益重视和加强,基层村委会的办公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下午的村子里行人不多,在一人家的门口,几位中老年妇女正坐在板凳上,乘凉聊天,进村右拐下坡,一所破败的学校-杨塬村小学出现在眼前。二十年前,自己在关庄镇教育组工作,因检查曾来这里。记得当时这所学校还有几十个孩子,老师有四五个,校长姓崔,本村人,中等个。学校不大,设施也比较简陋,几栋土厦房,但收拾得还比较整洁。十多年前,随着生源的急剧减少,撤点并校之后,如今这里的孩子只能去十几里外的墓坳小学就读了!在杨塬村一户人家门前停了车,来到麦场畔上,向西眺望,绿意沉沉,远处起伏的群山,是整个眼中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向南没走几步,看见场下的坡地里,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婆婆佝偻着身子在除草,我问同学的爱人,那位老人有多大年纪?她看了看,说:“顶多不过七十六、七岁。"我说:“我估计也是!”为了证实我们的猜想,我高声向老者问道:“老人家,您高寿?~八十五了”,老者应声答道,看来,老人的耳一点也不背。我心里暗想,现在世人,一边谈享受,天天谈养生,但怎样是最好的养生?在这远离都市的乡野之地,耄耋之年的老人,生活简单,耕作不辍,可能是对养生最好的诠释!祝福老人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重新上车,继续向柳原方向进发,放眼窗外,远处的蓝天、白云、绿树以及不知名的野花,滋润着我们的双眼,引得我们几次停车,与美景留影。</p> <p class="ql-block">没多久,车子就到了柳塬村。村子不大,有三十几户人家,在村子的尽头,一处用铁栅栏围起来的院落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脚步,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到了。下了车,在路边的空地上,嘉立着一块约么四米多高的石碑,上面用行书书写着四个大字:柳公故里,笔法气势磅礴,流畅虬劲。心想,这几个字应该用柳楷书写才是!正想着,树林的后面隐约有人说话,正欲探问,只见一位七十来岁身着汗衫的老者出现在眼前,我定睛细瞧,忙叫道:"李叔!",他就是这个院子的临时主人,和我们同村的。十多年前那次造访,就是他接待的。这个院子的真正主人,以前是当地的煤老板,前多年因经营煤矿发达后,后来响应国家山川秀美的号召,买了这个村的一万多亩荒坡地,植树造林。现在老板一家已移居上海,这里只留下李叔一人在这里坚守。</p> <p class="ql-block">李叔热情的邀请我们进了院子。院子有四五亩地大,两栋建筑,进门是两间坐西面东的的小平房,做厨房用。再往里是一栋座南面北的两层楼房,原是这里的主要办公区,因植树造林工程的结束,员工的撤离,多年已无人迹。院子里绿化很好,修剪精致的冬青把院子分做了若干个区城,其间栽植着桃、李等果树以及雪松等常绿花木。我们几个在用房前的石桌边落了座,李叔给我们沏了茶,闲聊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他说,自从植树造林完工后,这里就剩他一人了,主要是看护院子,他的工资老板会定时年底付给他。"林子不用管护么"?我问,”不用,现在国家政策好,村子里都有护材员”李叔答道。“这里的风水好,多年前,他的老板就看上了这里。当时在施工时,这里出土了许多砖瓦残片。可见历史上这里就有人居住了“李叔接着说。我问:“柳公权的故居还在么?"李叔说:"听这里的老人说,好像就几孔土窑,早塌了!"听到这里,内心不免心生寒意。说话间,两位女士手捧着几个桃子从园子里钻了出来,“桃子真甜!</p> <p class="ql-block">李叔笑道,"桃子熟了,又不卖,自己吃不了。你们先尝尝,一会走时多带点!“把桃子用水洗了,我先拿起一个,尝了一口,桃很软,入口多汁,又香又甜!李叔给她俩找了个大塑料袋,两位女士又钻进园子,不一会,她俩就摘了大半袋。</p> <p class="ql-block">说话间,暮色渐起,我们于是告辞了李叔,告别了柳公的故里。这正是:柳公故里无柳公,少师书范今犹存。隔沟遥望义冢在,千年翰墨传颂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为何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