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有情有趣土地爷</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裴 斐</span></p><p class="ql-block">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信仰则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必然存在,它弥散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的精神寄托。在中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众多民间信仰</span>中, 土地神崇拜曾是最为普遍、根深蒂固的一种信仰形式,对民间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具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土地爷原本是社神</span></p><p class="ql-block"> 土地神的前身是社神。社神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公羊传》收录曰:“社者,土地之主也。”祭天与祭社(地)是古代两项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人们为什么要祭祀社神?对社神的祭祀,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可见社神的地位非同小可。《礼记-郊特牲》中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据《礼记·祭法》辑录:“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 可见当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祗”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孝经援神契》中说得很清楚:“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p><p class="ql-block"> 进入封建社会后,原属自然崇拜的社神,每年祭祀依然不断,但作为由皇家专祀的国家社神,失却了最广大民众的普遍性参与,有些曲高和寡。倒是那些遍布各个角落的小社神,俗称土地神(天台人称之为土地老爷),充任了地方保护神的角色,在民间香火颇旺。翟灏在《通惜编·神鬼》中写到:“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至明清时期,土地神已遍及全国每个乡村,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水东日记》)。</p> <p class="ql-block"> 民间对土地神的崇拜,实际上源自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土地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在土地上生长的万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故人们感激它、崇拜它。后来,这种自然崇拜开始走向人格化、社会化,其地位也不断跌落,就像一位仕途失意的官宦,逐级降职。同时,逐渐出现了一些由真实的人物来充当这一角色,而且其称呼也被人们俗化为土地爷或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其形象多为穿袍戴帽、拄着拐杖的白发老者,衣着朴实,平易近人,慈祥可亲。一般在土地庙中,除供奉土地爷外,还有土地婆相陪,共享人间旺盛香火。</p><p class="ql-block"> 土地爷是一方土地上的守护者,恩佑万民安泰,是与一方土地形成共存的神,所以,在一方土地上,它什么都知道。难怪《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陪护唐僧取经路上,一旦遇到各路妖怪或有什么不明白之事,常将土地爷叫出来打探了解一番,而土地爷总是会随叫随到,也从不拖沓摆神仙架子。土地爷作为地方守护神,尽管在地位等级不高,但因为离人间烟火最近,接地气,所以老百姓反倒觉得它是最熟悉、最亲近的神,值得尊敬和信奉。民间为供奉土地而建立的神庙几乎遍布每个村庄。在中国城乡大地,土地的“家族”十分庞大,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庙,名目繁多,凡是有民众生存生活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 </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县城有城隍,崇祀于城隍庙内,乡间有土地庙,崇祀于土地庙内。在乡间除了土地爷,还有与其相类似的乡主,崇祀于乡主庙内。乡主分管一方,各司其职,是乡民共同尊崇的有功于国家或地方的有名望人物。当一乡境内百姓自发的民间信仰渐成共识时,才尊奉庙内崇祀的人物为一乡之主,可谓一方乡土的精神领袖。其实无论是土地或乡主,给予乡民的都是一种精神佑护和道德支持,乡民冀望他们能够保佑乡土家园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对于土地或乡主寄托的则是一种自然的精神崇拜和朴素的道德祈盼。</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在天台乡间的土地庙、乡主庙、白鹤大帝庙、胡公庙,或是以其他名目出现的崇祀乡庙,都承载着一方水土的乡愁乡忆,净化着乡民的心灵,起到和谐社会、抚慰民心的重要作用。 </p><p class="ql-block"> 土地庙或是乡主庙,大都有庙会。土地公生日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后改为农历“二月二”。在土地或乡主的生辰或忌日,人们抬着他们的神像出巡,还有民间文艺表演、庙会成为乡民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对于地方乡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一方土地一方灵</span></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认为土地爷是一尊管事最多而且最具体的神祗,既要管人的生老病死,又要管风调雨顺,更能够保护一方土地的安宁。诸如:龙天土地、桥神土地、随身土地、店坊土地、住居土地、山神土地、田公地婆、栏前土地、窑头土地,等等。</p><p class="ql-block"> 传统时期,民间凡举事必设祭土地神位,特别是举行祈福禳灾等重要祭祀活动,得请土地神到场,祈祷神灵护佑,祈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乡里平安。人们平时外出做事,也要祭土地求平安。如天台山民在大面积“开山”伐柴木之前,到了山上,要先祭拜山神土地,燃香点烛,供上牲礼供品及酒水等,下跪祈祝,恳请神灵保佑劳作顺当,平安无事。石梁山区的炭农,进深山烧炭时,须在请过山神土地后,才能砍伐烧炭的柴木;每晚临睡前,还要在炭铺不远处,向山神土地恭恭敬敬地烧上一炷香,才能回铺睡觉。民间百姓认为:土地菩萨专管辖下地盘安宁,如果人们不事先与它打招呼,并致以祭谢,土地会不闻不问,任山魈鬼魅胡来。人们在实施与土地有关的工程之前,必须经过祭拜仪礼,备办后土、供品、酒水及香烛等祭礼摆在地中间,然后主人叩拜祝念,祭毕才可破土动工。民间百姓建房造宅、营造坟墓等,动土前也必须请风水先生举行祭山神土地仪礼,俗称“买山”,征得山神土地的同意。 </p><p class="ql-block"> 土地神虽然官不大,但管的事却不少。辖区内凡婚丧喜事、天灾人祸、鸡鸣狗盗之事都会过问。而且,在人们的印象中,土地神总是以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样出现,与人较为亲近,人们喜欢向它吐露心声,向它祈愿。民间百姓相信“县官不如现管”,“土地不松口,毛狗不敢咬鸡”。因此,有土地庙对联这样写道:“土产无多,生一物栽培一物;地方不大,住几家保佑几家”。 </p><p class="ql-block"> 旧时,人们把延续香火当成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因而人们对土地公与土地婆推崇备至,经常到土地庙祭拜,祈求土地公与土地婆送子送福。如果家中有添丁的,生下孩子的第一件事是提着供品到土地庙“报户口”,一方面表达添丁之喜,二来答谢土地公与土地婆对自己家的恩赐。家中若是有了丁扰,则会到土地庙“报丧”,老百姓认为死者的魂魄要由土地爷护送到阴曹地府。土地爷除了管生死之事,还要管人间的婚姻大事。在戏剧《天仙配》中,七仙女与董永的姻缘不就是土地老爷促成的么?早先,天台民间有种婚姻习俗,青年男女在托媒提亲互换庚帖后,男女双方会将对方的生辰八字庚帖压于土地庙的香案下或者灶君神像前的供茶杯的底下,以求土地或是灶君的神意,观察近期家境安宁与否,借此判断两人的命相是否和合。至于村中发生瘟疫之灾、虎狼兽患等,祈求土地消灾除患;旧时,乡间发生遭受偷盗、物品遗失,或是发生斗讼之争, 也是常有的事,民众则会到土地庙祈求土地爷指点迷津,或是主持公道。</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土地庙往往香火都很旺。正如《集说诠真》中所说:“今之土地祠,几遍城乡镇市,其中塑像,或如鹤发鸡皮之老叟。或如苍赤面之武夫……但俱称土地公公。或祈年丰,或祷时雨,供香烛,焚楮帛,纷纷膜拜,必敬必诚。”</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土地爷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 绝大多数土地爷塑像都是很亲民的形象,就是一个老爷爷的样子,并无过多的法器装饰之类的。地方上供奉的土地的庙宇形式、规模,有比较气派的,也有非常简陋的。不过,不论土地庙的形式如何,都无法否定土地爷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以及老百姓对其的喜爱。明代以后,土地神朝世俗化方向发展,不但给他配了位土地婆,而且赋予他对于人世间的艰难困苦和世间不平的怜悯与同情之心。因此,在民间传说中的土地公土地婆是非常有情趣的。在此例述数则,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调顺风雨的土地爷</span></p><p class="ql-block"> 传说古时天台南明观东面有座土地庙,庙里的土地公非常灵验。因此,一年到头,到庙里烧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早上,土地庙里来了一位种田地的老农, 点起香火跪下向土地爷求道:“土地老爷在上,近些日子,田土干旱种田缺水,虔诚祈求土地爷告达上苍,下几场透雨以解旱情,若能灵验,定当牲礼奉谢!”土地爷听了,笑着点头答应了。 </p><p class="ql-block"> 过了不一会,土地庙里又进来一位身穿长衫马褂的商人,只见他跪下来与土地爷祷告说:“土地爷在上,在下是做棉布买卖生意的,最近想出门到乡下卖点棉布衣料,赚些铜钿来好养活家人。祈求土地爷管护,奉告上苍,近些日子千万别下雨刮风,保佑生意路上天气晴好。”土地爷听了,想了想,也点头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午后时分,庙里渐渐清静下来,土地爷正想打个瞌睡,只见一个满身是汗的壮汉紧匆匆地走进庙里,扑通一声跪在土地爷前面求道:“土地爷,土地爷!我是常年在始丰溪里撑船的船工,这几天要从临海逆水拉船送货到天台县城,船上篷帆无风借力实在太累,祈求土地爷保佑,多赐清风助力,我定当敬备供礼致谢!”土地爷听了点点头,爽快地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谁知这船工刚走出庙门,从门外又进来了一个香客,是个种果树的果农,只听他祈求道:“土地公土地婆,我家桃园近日正是开花盛期,祈求这几天千万别刮风,否则吹落花蕊,会影响桃树坐果的哦!”土地听了果农的祈愿,笑着点了点头,痛快地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待香客都走后,坐在一边一直看着、听着的土地婆有些忍不住了,张口对土地公埋怨起来:“你看看,你看看,一个来求雨的走了,另一个求不要下雨就来了;一个来求风助力的刚走,另一个求别刮风的又进来祷告上了。这种事情咋好办哦!我看你倒是好,“刀切豆腐两面光”,求下雨、求刮风的你答应下来了,求不下雨、求不刮风的你也答应下来了,到时候我看你咋装装?!”</p><p class="ql-block"> 土地公听了微微一笑,对土地婆言道:“是神就得行善事,百姓为生计之所求,若能方便尽予方便,本土地上天可与那风神雨神相商,尽力趋利避害、择善而行:</p><p class="ql-block">夜里落雨日里晴,</p><p class="ql-block">滋润田土利行人;</p><p class="ql-block">清风只从河面过,</p><p class="ql-block">莫让桃园花飘零。</p><p class="ql-block">如果能这样,不就让百姓们皆大欢喜了么?”</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土地爷办事这般慈爱而且周全,因此,百姓们只记得求土地公办事,而土地婆似乎被人们逐渐淡忘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土地爷证察冤情</span></p><p class="ql-block"> 明朝年间,天台城里城隍庙边上住着一户林姓财主。</p><p class="ql-block"> 一天早晨,林家财主婆起来洗脸,把金戒指取下来放在铜脸盆的边沿上。古代的铜脸盆和现在的脸盆不一样,边沿很宽,而且是平的,所以能放金戒指。</p><p class="ql-block"> 洗过脸后,使唤丫头去倒洗脸水时没看仔细,将金戒指连同洗脸水一起倒掉了。</p><p class="ql-block"> 林家财主婆回到房间,才想起金戒指忘了拿回。于是问丫头,丫头说刚才倒水时没看到过,寻遍了屋里屋外,连地缝都找过了,还是没有。</p><p class="ql-block"> 林家财主婆觉得没有其他人到边上来过,认定一定是丫头偷了戒指。</p><p class="ql-block"> 丫头没有偷过,因此始终不肯承认,林财主知道后,火冒三丈,将丫头打了一顿,赶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丫头平白无故遭了一顿毒打,还被赶出家门,无处栖身。天立即就要暗了,丫头又冷又饿,独自在街上走着,不想来到城隍殿门口。心里委屈,越忖越难过,于是走进城隍殿,找城隍老爷诉诉冤屈。</p><p class="ql-block"> 在城隍殿里诉过冤屈,这时天也已经黑了,丫头又没地方可去,只好躺在供桌下暂且过夜,不知不觉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半夜时分,忽然从大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丫头睁眼一看,原来是掌管天台的土地爷走进大殿里来了。</p><p class="ql-block"> 只见那天台土地紧匆匆地喊着:“天台城隍,城隍!土地来也!”。</p><p class="ql-block"> 城隍爷闻声,忙将土地爷迎进大殿。</p><p class="ql-block"> 互相寒暄了一阵以后,土地爷对城隍爷说:“一位文曲星即将即将降生天台地界,你我一同陪送他到托胎人家去。”城隍爷问:“要将这位文曲星送往何方托胎降世?”</p><p class="ql-block"> 天台土地说:“天台东乡咸塘杜家。”</p><p class="ql-block"> 丫头在供桌底下清楚地听着两位神祇交谈,感到十分好奇,于是探身往供桌边上凑。</p><p class="ql-block"> 土地爷个子矮,一眼看见供桌底躲着一个人,于是喊起来:“城隍爷,你的供桌底下咋藏着个人呐!”</p><p class="ql-block"> 丫头听得土地爷在说她,吓得发抖,正想往里边躲,却听天台城隍说:“丫头不用慌。土地爷听我说,那桌子底下躲着的是林财主家的丫头,她是遇上冤屈之事到这里来诉冤的。”</p><p class="ql-block"> “哦!这丫头有什么冤情?”</p><p class="ql-block"> “她的主人家婆洗脸时丢失了一只金戒指,是这丫头倒的洗脸水,因此主家婆怀疑是她偷了金戒指。”</p><p class="ql-block"> 土地爷听后一想,呵呵地笑起来,说:“哦!这件事我倒是想起来了哦!今早林家财主婆洗脸时将戒指放在铜脸盆边沿上,这丫头去倒洗脸水,一时没细看,就将那枚戒指连同洗脸水倒进阴沟里。恰好有只麻花鸭在阴沟里觅食,将那戒指当作吃食一口吞进肚子里了……咳!这丫头确实是冤枉的,我还正想如何为这丫头洗刷冤情呢!”</p><p class="ql-block"> 土地爷话还没说完,只听城隍殿外天上传来一阵笙箫管乐声,接着又吹来一阵清风,香气扑鼻。</p><p class="ql-block"> 天台城隍急忙对土地爷说:“想必是文曲星降临了,咱们还是先快快整衣出殿迎接陪送吧!”</p><p class="ql-block"> 供桌底下的丫鬟看着土地爷和城隍爷领着众人出门而去,人声渐远。</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丫头回到林家,对林财主老婆说:“你那金戒指不是我拿的,是被你家的那只麻花鸭吞吃了,说不定现在还在鸭肚里。”林家财主婆听了不相信,说:“你别乱讲乱话,我要是杀了鸭,找不到那金戒指,就把你也杀掉哦!”</p><p class="ql-block"> 于是叫下人拿来菜刀,杀了鸭子,果真从鸭肚里取出个金戒指来。</p><p class="ql-block"> 林财主与财主婆都感到奇了,难道这丫头会神通?于是就问丫头是如何知道的。丫头说,是我昨晚在城隍庙里听那土地爷说的,于是就将自己在城隍庙里碰见土地与城隍,以及他们迎送文曲星的前后经过说了一遍。</p><p class="ql-block"> 林财主听了觉得有些神奇,又想起来,东乡咸塘村正是自家的一处田庄,那村里有家佃户真的是杜姓的!因此相信丫头所说之事是真不假。如果真有这件事,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平时帮衬接济一下,培养个人才出来,自己日后也可以多个依靠。</p><p class="ql-block"> 从此,林财主对杜家格外关心,一年四季,送衣送米。杜家夫妻感恩,说自己穷,无法报答,但等将来儿子如有出息,再作报答。果然,杜家出生的孩儿就是明代兵部左侍郎杜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土地爷逐妻</span></p><p class="ql-block"> 土地公把长年累月受供得到的财宝存储在一个石匣里,平时常拿些出来用于救济人世间穷苦的人。</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土地公外出巡查民情,将石匣的钥匙交给土地婆,并告诉她,若有穷苦的人经过这里,就送点财宝给他。</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路上过来了一顶轿子,歇息在土地庙前。</p><p class="ql-block"> 土地婆听得那轿内有人在叫着:“苦啊,苦啊,一路长坐,实在闷死我了!”土地婆听得外面有人如此喊苦,觉得是遇到穷苦的人了。于是便把石匣里的财宝拿出来,送给轿里叫苦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轿子里坐着的财主,见自己一叫苦,就有财宝可拿,喜不自禁,忙叫轿夫往轿里搬,一边一双眼睛骨溜溜地往那装财的石匣里瞧。哇!财宝太多了!但又不敢一下子要得太多,只得急忙忙拿了一部分就往家里走。</p><p class="ql-block"> 晚上,土地公回来,听土地婆一说,责怪她:“你用脑子想一想,穷苦的人能坐得上轿子吗?那抬轿的人才是穷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土地公又出巡去了。中午时分,只见两个穿着轿夫衣裳但却有些肥头肥脑的人,抬来一顶空轿,坐在土地庙前连声喊苦。</p><p class="ql-block"> 原来是那坐轿子的贪心财主,心里惦记着昨天土地庙里还有好多的财宝没有拿到,今天与他的儿子妆扮成轿夫的模样,两人抬着轿子,又到土地庙前诓骗财宝来了。</p><p class="ql-block"> 那土地婆想起土地公说过,坐轿子的不是穷人,抬轿子的才是穷人。现在好了,外面有抬轿子的穷苦人来了。于是又将石匣子里的财宝拿了出来,送给了财主父子。</p><p class="ql-block"> 土地公巡查回来,知道底细后,火冒三丈,一气之下将土地婆赶出了土地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