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编 辑:欣 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撰 文:刘海群 赵四俊 谢继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视 频:秦 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音 乐:候 健/血性军人钢铁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原武警交通第一总队政治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 刘玉虎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编 语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编刋载刘海群战友新作《一剂良药惠平生》、赵四俊战友新撰《雪山的记忆——回忆刘玉虎政委在青藏公路改建中的故事》、谢继凤战友撰文《我眼中的刘政委》三篇文章。三位作者记述了主人公刘玉虎政委奋战新疆天山和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故事,语言生动,故事感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玉虎,一九四七年入伍,曾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战地任197师宣传队队长,回国后历任66军197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委工程兵笫161团副政委、政委;基建工程兵第12支队(师级)政治部副主任;基建工程兵青藏公路指挥所(师级)副政委、政委;基建工程兵第11支队(师级)政委;武警交通第一总队政治委员;(正师)离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下属,刘海群、赵四俊、谢继凤三位作者,或亲耳聆听,或跟随刘玉虎政委一起工作,亲历亲为,生动地记述了老政委的工作生活片段,再现了上世纪70、80年代在我国公路建设史上,基建工程兵交通部队肩负党和人民重托,战斗在祖国边远艰苦地区,在极端恶劣环境气候和极为复杂地质条件下,以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战胜艰难险阻,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热情赞颂了刘玉虎政委这位“老政工”培养人、教育人、关心人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开展深入细致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以及不畏天山艰险,不惧青藏高原缺氧反应,铁肩担责不懈怠,带领部队攻艰克难,誓将天险变通途,共筑中国梦的领导魄力和英雄气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位作者的三篇文章,象一股股清泉细流滋润心田。为我们开启了心灵之约,敲响了记忆的大门,重温了那段深藏于内心的天路情缘和不同凡响的天山精神!四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再回首军营往事,总是深有心得,曾记否?风铃的浪漫在于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驼铃的深沉在于激起人们对锦绣前程的憧憬。芳草无语,频频点头,是对露珠的谢意;彩蝶无言,轻轻曼舞,是对鲜花的亲吻。芳华岁月似水流年中,总会不经意地去回味,在军营中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敬佩作者初心依旧,笔耕不辍,字里行间情感满满,这些都是他们永葆年轻心态,老有所乐,提高自己精神境界,构建精彩而有意义的快乐生活。文章所忆所写思想性、可读性很强,是难得的好文,读来回味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一欣 然一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库公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9年2月20日,国务院谷牧副总理颁发中央军委授予姚虎成“雷锋式好干部”称号荣誉牌匾,时任基建工程兵十二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刘玉虎(右)在北京授领牌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巴音布鲁克草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一剂良药惠平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者:刘海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越历史岁月的长隧,去寻找激情燃烧的军旅记忆。我走进了二十世纪七0年代在天山的那个银装素裹的冬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五年十月中旬,因天气突变,骤降大雪,眼看就要大雪封山,交通中断。我所在的解放军工程兵第一六一团,奉命由修筑天山公路转入冬季军事训练,撤回到独库公路零公里处的石油新城一一独山子营区。天山筑路不仅任务艰巨,工程庞大,工具落后,生活艰苦。还要与恶劣的高寒天气 冰川雪崩灾害 疯狂的暴风雨 与世隔绝的荒凉与寂寞做斗争。下山之后,战士们星期天也能上街逛逛商店,看看书店,到澡堂去泡一次澡了。大山里走出来的兵,感觉就好象进入了大城市一样 。这又是一个新的转折。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根据上级安排,部队迅速掀起了教育训练,思想作风纪律整顿的新高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任一营部书记的我,一天上午到团里去开会。兴致勃勃地提前走进团部会议室,环顾四周,发现在座的十几个人,全都是和我一样提干不久的新干部。会议室内大家沉浸在久别相聚的激动中,互相握手、拍打、攀谈、群情振奋,气概豪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云淡风轻的气氛中,猝不及防一块石头正在向我的心头打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召开的是对新干部的一次讲评的会议。由刘玉虎政委直接出面讲评。刘政委是有着师、团政治机关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政工,政治理论水平高,领导能力强。工作上谋篇布局,视野开阔,讲话做报告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写文章语不惊人不罢休。是我心目中非常敬佩的团首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隔多年,我对这次会议当时是怎么开始的,刘政委一个多小时的讲话内容是什么,我早己模糊不清了。但是,刘政委严厉批评我的:工作作风不深入,呆在办公室多,下到连队少;对基层一线的情况心中无数,上报的材料空话连篇,质量不高的问题,却是刻骨铭心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不是那种争强好胜,豪放不羁的性格,也不是凡事抱持满不在乎态度的人,遇到困难和挑战也会不屈不绕,勇敢面对。刘政委是团政工主官,被他点名狠批一顿,我感到丢人现眼,抬不起头,心里的压力山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营部,我象霜打了一样无精打采,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先是怨恨打小报告的“内鬼”,抱怨整我材料的笔杆子。可又一想各级领导为贯彻落实毛主席提出的“一定要搞活天山”的指示,处处身先士卒,事事走在前干在先,正成为激励、鼓舞部队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巨大精神力量。想想连队指战员们以“战天山为人民造福,守边疆为祖国吃苦”的豪迈誓言,在冰雪中舍生忘死,艰难筑路;在泥泞中磨爬滚打,苦练杀敌本领,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再想想组织上对自已的培养与信任。把部队浴血奋战所取得的的辉煌业绩,把广大官兵的先进事迹、感人壮举和精神风貌倾注于笔端反映出来,宣传报道出去,是我的职责所系,使命必达。现实是我的文化水平文字功底不高,在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没能接收良好的文化教育。缺乏责任意识,开拓精神和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在本应大显身手的舞台上却毫无建树。政委的批评犹如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已的不足和短板,既感到耳热脸臊又感受到生活在组织的怀抱中是多么的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有了危机感!知道自已应该怎么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营党委召开四季度部队思想形势分析会,我便认真做好会议记录,并根据会议上汇报的有关线索,下到各连与指导员们逐个交流挖掘素材,采访当事人,补充有关细节,既密切了与连队同志的关系,获得了大家的支持,也为撰写当前部队思想形势分析报告收集到了典型事例。手头有了材料,写出来的汇报内容就充实丰满了许多。交给教导员郝连文审阅后,他写道:此文大有起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笨鸟先飞,以勤补拙。 自此以后,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总有一种声音从记忆中响起,就仿佛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我。吃苦不觉苦,再难不畏难。为提高理论和文化素养,我坚持不懈地阅读书籍报刊,习练笔记写作,经常学习到深夜。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成为我的一种欲望,一种习惯。后来,随着工作的调动,从边疆到内地,从军队到地方,我坚持走好求知善读之路,在职函授又学习六年,取得了河南省委和中央党校大专、本科两个函授大学毕业文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顾这段经历,使我认识到 ,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不经世事的单纯到渐觉人事间的复杂,从对某种坏思想一时糊涂的接受到最终旗帜鲜明的彻底决裂,有一个历练,感悟,逐渐改变的过程。这其中有可能会走一些弯路,犯一些错误,有时会犯一般性的错误,有时甚至也会犯原则性的错误。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已变得更加完美,这是人性本能使然。但是,失去管理约束不行,失去敬畏之心不行,对待错误和批评采取讳疾忌医,阳奉阴违等更不是理性明智的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往往爱听好话,对好话不加辨别,在“厚而害之”“誉而危之”等烟雾弹面前毫无防御能力。加之私心利益所惑,人情关系所困,造成有些地方和单位在组织生活中,在人与人关系上充满商业功利的思维和实用交换的原则,批评指正渐渐地被虚话、空话、客套话所遮盖。现实生活中,一些受党培养教育多年,平步青云,仕途得意的人,却因思想灵魂变得令人惊悚的丑陋,小官大贪,大官巨贪,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沦落为阶下囚的教训极为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宁可车内听骂声,绝不狱内听哭声。批评是一种严,一种爱,也是在为他人提供一次可以改掉缺点,完善自我的宝贵机会。习近平主席指出:无论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已的真正爱护。不能因为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就把我们防身治病的武器丢掉了,把党的优良作风给丢掉了。其思想精髓对于现阶段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 刘海群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任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师级)政治部干事 副科长 武警某部政委 转业后任河南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已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库公路</span></p> <p class="ql-block">时任161团刘玉虎政委在工地与战士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谈 心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邱军摄)</span></p> <p class="ql-block">连队官兵利用施工间隙<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学毛选</span></p> <p class="ql-block">天山风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库公路大龙池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疆歌舞</span></p> <p class="ql-block">原161团政治处主任郝连文和老战友八一建军节赴天津看望刘玉虎政委</p> <p class="ql-block">后排:史占兰 郝连文</p> <p class="ql-block">2021年八一建军节原161团老战友看望刘政委 <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起:魏守友,华汉城,门绍亭,张自刚,史晓奇,张晋生。</span></p> <p class="ql-block">右起:刘玉虎 王玉胜 刘汉卿 </p><p class="ql-block">李英苓 郝连文 93年3月摄于天津八分部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雪 山 的 记 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 ——回忆刘玉虎政委在青藏公路改建中的故事片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 者:赵四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下半年,刘玉虎政委奉上级命令负责组建青藏公路指挥所,担负国家重点工程青藏公路最艰难地段昆仑山至唐古拉山段的改建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海拔平均在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含氧量只及内地的一半。沿途400公里不见树木,路边的小草被大风刮得紧贴地面。在医学上被定义为“生命禁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如此险恶的生存环境,这位时年52岁的指挥所副政委(1980晋升为政委)始终保持革命战争年代和修筑天山公路建设中的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股干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满腔热情地投入青藏公路改建施工中,带领大家努力完成部队建设和施工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政委初到海拔2800米的指挥所驻地格尔木,就有明显的高原反应,嘴唇发紫,头痛脑胀,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个月内体重下降了14斤。医生警告他:千万别上唐古拉山,会发生生命危险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医生的忠告是善良的,也是出于保护领导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这位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战争年代多次荣立战功的共产党员并在抗美援朝战场优秀的宣传员,深知我党我军政治工作历来都是有形的,不是空洞的。他说:做政治工作怎么能光蹲在机关听汇报、发指示,而不接触干部战士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腊月二十三,青藏高原冰封雪冻,气温为零下29摄氏度,部队早已收工下山,只留下少数同志在山上备料和看守营房和机械,到职不久的刘政委一心惦念着这些战士,便带着我和工程科、供应科的同志上山了。下车没走几步,他便感到头疼胸闷,喘不过气来。他踉踉跄跄地走向工地,看见战士们迎风卸石灰,就连忙取下自己戴的防护镜给一位战士戴上。他走进一顶顶帐篷,问寒问暖,查看战士的被褥、储存的冬菜和药品,询问战士看報纸、听广播和能不能寄收家信等情况,把大家的意见和要求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春节前夕,按照刘政委的布置,团、营、连各级领导带着鸡鸭鱼肉、水果蛋菜和罐头慰问信、報纸及收音机、风镜、口罩等劳保用品,也带着党的温暖上山慰问来了。战士们一个个心里热呼呼的, 春节假日还没过完,就忙碌着为春天全面开工做好施工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4月中旬,部队即将上山开工,设计和科研单位为保护冻土给部队追加了加高路基的任务。正当部队对完成任务有畏难情绪的时候,刘政委又带着工作组上山来了。他逐段勘察现场,找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连排骨干、老战士了解情况,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坚定大家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同时,又与工程技术部门研究,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施工中的实际问题,很快扭转了部队中存在的畏难情绪和施工进展缓慢的局面。到10月底,不仅超额完成了11万立方米加高路基的任务,而且多铺柏油路面7公里,多修涵洞27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青藏高原施工,环境艰苦,有些干部战士不安心部队服役。有一段时间,政工干部不敢理直气壮地做思想政治工作,新干部也不知道该抓些什么。6月中旬,刘政委又带领我们政治部的干部上山了。本来他已经几天腹泻,上山后的一天上午,他一连泻了几次,下午他服了些止泻药,要按计划给连队上党课,看到老政委的身体,我们随行的同志都建议取消计划,以后再说,但刘政委执意不肯,仍然坚持要去连队讲党课,讲了一个多小时,他突然昏倒了,经医护人员抢救,才脱离了危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翌日,刘政委为了解 五道梁几个连队的思想情况,不顾我们劝阻,又挣扎着爬起来,顶风冒雪上了五道梁。五连卫生员见他面色苍白,赶忙给他递过来氧气袋。他一手拿着袋,一手握笔,坚持听完了连队汇報。以后经过党委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这样,刘玉虎政委在青藏高原的八、九年间总以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带领广大指战员努力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努力践行着我党的初心和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作者 赵四俊同志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任基建工程兵青藏指挥所后改编基建工程兵第十一支队(正师级)政治部宣传科干事。转业咸阳市人事局任副县级职务,现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藏公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0年独库公路博物馆毕鸿彬馆长在天津看望并采访刘玉虎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排:毕鸿彬,刘玉虎,申兴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后排:左起张自刚,史晓奇,门绍亭,华汉城,魏守友战友陪同采访、看望刘政委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疆独库公路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新疆独库公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政委与师卫生所女兵们在一起,</span>从左至右周国兰 刘玉虎 谢继凤 陈建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我眼中的刘政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作者:谢继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2021.11.13.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些天,在战友群里阅视杨金满战友编辑、刘海群、赵四峻两位战友撰记的青藏公路指挥部原政委刘玉虎首长,在部队的光辉业绩,看了之后,我很感动,尤其是看到老政委近期照片,更是感慨万千。在部队时,他正当年,军人气质,一直在线,可如今老人家有些木讷,看不到高龄老人精神矍铄的痕迹。这,难道就是咱们的政委吗?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威武霸气的政委吗?从照片里,他的眼神中,已看到了他的无助,行为能力的迟缓,当年的锋芒,已经不复存在,余下的是风烛残年,不免有些酸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忆在刘政委部下工作的那些年,仿佛就在昨天。在部队首长里,和刘政委接触的比较多,也许是从一个部队来的缘故,或许在机关卫生所,接触的都是首长和机关干部。政委给我的印象是:严肃且平易近人,诙谐且不缺幽默,是一个以身作则,无私无畏的好首长,好军人。</span></p> <p class="ql-block">芳华"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芳华"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艰苦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藏公路改建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平易近人,可亲可敬</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认识政委是在1979年十月,我记得是在新疆部队政治部,有一回去政治部办事,碰到过政委,他好像是刚调上来的师政治部副主任,他主动问我“听说你调到青藏公路指挥部去了?”我说“是的”。他说“很可能我也会去”,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是对着政委笑了笑说“那太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到了青海格尔木时,青藏公路指挥部正在修建营房,我临时落脚在851卫生队。大概是,是年十二月回的青藏公路指挥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支部队,是新组建的,担负着修筑青藏公路的任务,部队有851、103、299三个基建工程兵团组成,师机关人员基本来自三个团和新疆部队。我们卫生所,当时也就两三个人,两个来自新疆部队,一个来自851卫生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刚组建的部队,条件差,供给不足,加上恶劣环境,实在艰苦。我是坐了三四天部队敞篷车,翻过传说中文成公主路过的,海拔四千四百多米的“日月山”,路过寒冷的“青海湖”和“盐湖”,灰头鼠脸,到达格尔木。格尔木三个字,有两个木,可惜那里一棵木也没见到,见到的是荒漠无边的戈壁滩,灰蒙蒙的风沙遮望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营盘驻扎在格尔木,格尔木的海拔3300 米,也是这条漫漫又长远的路海拔最低处,最高的唐古拉山5400多米,如何让这世界屋脊天堑变通途,别提有多难。战士们每年是五月上山,十月下山。“山”就是高海拔、高缺氧地带。这就是我们要打通的雪域高原的青藏天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修筑青藏公路不同于天山公路。天山公路以险峻为基,而青藏公路则是以高海拔,高缺氧为准,就是站着不动,也是气喘吁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刚组建,人生地不熟,政委一到任,不畏身体的不适,司、政、后挨个看望,问候大家身体状况如何?是否适应。到了我们卫生所,他说“你们卫生所担子重,既要自己适应环境,又要帮助其他干部、战友适应环境,你们很辛苦,要注意保重身体,才能更好的为机关人员服务”。我们说请首长放心,我们年轻,适应环境快,保证做好机关干部,战士医药供给和保健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的记忆里,政委总是在山上,战士们上山,他上山,战士们返回,他下山。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高血压,高血脂,我们很担心他身体,劝他少上山,可他说,“战士们没日没夜在唐古拉山,五道梁,沱沱河,为修复青藏公路而战斗,我能待得住吗?作为领导干部,不和战士们在一起,怎么知道他们的疾苦,他们的困难,他们的需求?谁让我是政委呢,必须待在一线啊”。所以当部队首长们下山,我们都会为他们补充一些缺氧和营养心肌的药。那时最好的补给药物,也只有刺五加和丹参。其他师领导,都比较瘦,静脉穿刺不难。唯有政委比较胖,血管细而深,加上高原缺氧,静脉比较难找。有时要扎好几针,而且越紧张,越扎不进去。可政委却笑着对我们说“别紧张,你们就把我当靶子练。”有时为了缓解我们紧张情绪,政委把从家里带来的果脯、麻花拿给我们吃,一吃忘了紧张了,一针见血了。我们任务是,首长们上山,卫生所一般都有医护人员跟随,大部分都是男医生上去,我就上去过一次,驻扎在沱沱河。在山上,经常氧气供给不足,氧气袋不够用,政委总是把氧气袋省着,让我们先吸,还幽默的对我们说“我在部队是吹小号,肺活量大,底气足,不缺氧”。我们知道,那是首长关心我们,其实他是最需要的,他是在用生命保护着我们。可他那轻描淡写的一句幽默风趣的话语,却让我们笑不出来,反觉得老首长太可亲可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藏公路建桥施工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基建工程兵青藏公路指挥所官兵施工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身作则,令人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政委的儿子当兵在我们部队,按道理,政委的孩子安排在机关,无论做什么,别人都不会有异议的。就是不在师机关,最起码安排在团机关也是不为过的,可政委没给儿子机会,直接把儿子送到连队。连队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与打眼放炮打交道,与沙石,钢钎,铁锹,小推车握手。在一般的环境下锻炼锻炼是可以,可这是在高原,是很危险的。政委却说“我的孩子命值钱,人家孩子命就不值钱吗?”,每次他儿子来看他,不敢直接去,先到我们卫生所转一圈,问问他爸身体状况,看他爸是否在开会,不开会才能去。虽然儿子有点怨气,但还是理解他的父亲。他们没把孩子在这里当跳板,提完干部就调走。听说政委和主任的儿子,也都只干到连级就转业回去了。那时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了这个词,压根在他们那里不起作用。只觉得这个小老头挺厉害,被他大公无私的精神感动。可见那时,风气正,人心齐,部队有战斗力、号召力,这就是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改建后的青藏公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藏线公路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像父母,关心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常说部队给予我的一切,让我终身受益。我在部队一路有贵人的相助。他们有首长,有干部,有战友,有老乡,我在部队所取得的一切,都是贵人、恩人携手相扶。我从战士成为一名护士,从护士成为一名军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政委是我的高级参谋,有他像父母般的关怀、掌舵,我的婚姻幸福美满,感恩一路有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1980年部队调级,那次调级不是普调,好像有比例。我们卫生所一个名额,整个后勤部大家在一起评比,一致推荐我,从二十一级调至二十级。我还蛮高兴,可没几天政委找到我说“小谢,你条件好,常医生爱人刚随军,还有两个孩子,生活困难,你的这一级是否让给他?”,当时,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不是我觉悟高,而是我真的看到了常医生的难处。虽然失去了一级,但我不后悔。不久组织又安排我去内地进修了两年,我不能说是政委安排的,但一定与他有关,回部队后,我从护士提为了军医,堤外损失堤内又补回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回想起这些,政委对我们点点滴滴的关心和爱护,又浮现在眼前。我一直想去天津看望政委,可就是没成行,是我的懒惰,是我的不近人情,很对不起政委,在此说一声抱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战友们为他的光辉业绩而忙碌,我才猛然回首,政委的往昔,往事历历在目。转眼间我转业已快四十年了,政委已是耄耋之年,我也从青年走向古稀之年。忆往昔,一路坎坷一路歌,一路风雨一路阳光,政委的光辉业绩,我们终将不会忘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 谢继凤同志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0年12月入伍,先后在00129部队和00119部队医院和卫生所任护士、军医,1984年转业,2009年合肥市民政局副县级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藏歌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