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和力——速度曲线

金刚体教

<p class="ql-block">速度曲线(图5),练习者用它来确定训练负荷与最大功率输出相对应(以及这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决定了对以高速和低速产生力量的能力为训练核心的适应性。读者应该注意到,出于运动员测试和训练的目的,通常在体能训练(包括本文)中提到和报告的力和速度的关系是属于对全身运动(如跳跃、下蹲和举重的衍生运动)的同心(推进)部分的分析,这与开创性研究(Wickiewicz等人的研究)和Komi 中所报道的基于力量和肌肉缩短的观点相反。此外,因为我们总是要求运动员在举重时具有“爆发力”,所以(身体或杠铃的)运动速度是阻力负荷的结果,轻负荷对应快速度,重负荷则对应慢速度。这些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体能训练中,我们通常定义力和速度之间呈线性关系,而非在单个肌纤维中所描述的抛物线曲线(也同样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更喜欢将这条曲线称为负荷——速度曲线)。</p> <p class="ql-block">在解释和使用力——速度曲线时,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功率(P)的定量,以及更加侧重于其与体育相关的定义,即力乘以速度(P=F×V),这就是力——速度曲线。因此,逻辑上说,如果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功和速度中任意一个变量的增加都会使功率得到增加。但是图5却说明了低速时会产生较大的力,而高速时则产生较小的力;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从理论上讲,功率最大值是在功和速度之间“磨合”最佳时产生的(但取决于运动、运动员和测量方法)。这种理解认为,运动技能在力——速度曲线上的位置将取决于被移动物体的质量,给定的技术动作要求在给定的动作范围内尽可能快地完成。例如,橄榄球中的擒抱要比棒球中的投球运用更大的力量,因此这两项运动分别呈现在了曲线的两端。因为大多数运动都需要跨越整个力——速度曲线的各种运动技能(图6),所以谨慎的做法是确保训练计划充分覆盖所有要点。这是通过控制运动方式和/或训练负荷来实现的,并将第2部分做进一步讨论。</p> <p class="ql-block">当涉及到识别功率时,一些研究人员试图识别峰值瞬时功率,而不是平均功率(这是迄今为止的重点);然而,相比于实践派,学术派可能会认为这是较为有趣的研究对象。例如,Mundy等人发现,对于负重深蹲跳,受试者之间的大多数峰值功率差异要么小于变异系数,要么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变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变量仅代表~1ms周期(如果收集的数据达到了1,000Hz),这只对应~1%的推进阶段。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平均功率可能是更好的性能指标。不同于峰值瞬时功率,平均功率通常是在施加给所有运动员相同负荷的情况下发现的;在深蹲跳中,这通常是指体重。由于个体内部的变化不能解释随着负荷增加平均功率的下降,Mundy等人使用力学理论在系统层面上解释了这一点。随着外部负荷的增加,跳跃相同高度所需的机械功(回想一下,功=力×位移)也必须增加。由于反向运动位移受到人体解剖学的限制(当目的是最佳利用舒张——收缩周期时),必须施加更多的力。然而,我们无法弥补由额外负荷(或者说是鉴于我们产生力的能力无法满足机体对抗负荷造成的影响)造成的平均速度的下降,这表现为推进阶段持续时间的增加。因此,观察到的功率下降(回想一下,功率=功/时间)可以通过一下来解释,即在解剖学上受限的推进阶段,完成机械工所需的时间增加了。</p><p class="ql-block">结论与实际应用</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指标,如功率、力量生成率和冲量,都可以用来有效地监测运动员的训练进展并定义其训练窗口期。当使用冲量时,获取在该指标中的变化对于研究力和时间的变化也很重要,在所有情况下,包括力——时间和力——速度曲线都是有用的。然而,从运动表现的角度来看,值得记住的是,目标往往是增加力量(在高速和低速下),同时减少施加力量的持续时间。当报告和评估运动员快速产生力量的能力时,我们建议受试者和研究人员考虑简单地在特定时间点(例如,0.1-0.3秒)识别力量。这是因为如果在特定时间点的力增加,那么在同一时间点的冲量和力量生成率也一定增加(如果体重保持不变);此外,该方法使误差最小化。最后,在报道科学发现时,重要的是不要使用口语化术语,而要使用力学术语。但是,在训练时,告诉运动员你想让他们在运动中“爆发”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该词恰当地表达出了你所想达到的训练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