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167efb"><b>编者按:<br></b><b> 即墨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具有1400多年的建城史和距今7000多年的人类文明遗迹,是青岛地区文明的源头。为充分发挥政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区政协将在组织政协委员进社区开展“亮承诺•惠民众•展风采”活动中,依托即墨智慧系统专门开设“即墨历史文化进社区”栏目,组织委员和有关人士收集、整理有关的史料、档案,进一步挖掘好即墨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更多委员和群众了解即墨璀璨的历史文化。<br></b><b> 希望广大委员和各镇街政协委员联络室,通过微信、电子邮箱(jimozhengxie@163.com)等形式积极向区政协办公室提供真实、可靠的文史资料、档案和稿件,区政协将邀请文史专家审核后,择优选登。本期刊登的是区政协委员、区博物馆正科级干部陈海波的《即墨美术书法史简略》。</b></font></h5> 马山是即墨地区一处著名地标性丘陵,马山由史料记载的历史悠久,人文、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特色。马山由安山岩形成,马山周边还出土大量硅化木,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木化石”。1993年马山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r> 1999年即墨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的《马山志》记载,马山之称谓,唐名“牛脾山”。唐朝年间,时人在马山凿洞,大兴土木,建禅林、筑庙观。宋朝元丰年间时人在马山下建元丰寺。元朝时人建大王庙。元末马山东边山东村刘兴作战有功被朝廷封“昭勇大将军、元帅右督监,谕赐祭葬马山东南隅” 。<br> 万历七年的(1579年)《即墨志》,是即墨最早的一部县志。《即墨志》卷二山川篇对马山(当时称为马鞍山)有记载:“马鞍山,在县西二十里,状如马鞍。县西无山,惟此山东望秀起。 又《即墨志》卷二形胜篇,当时即墨八景含马山,曰“马鞍覆锦”内容:“山在石城之西,独与大劳诸峰远相揖让,状如马鞍。每夕阳西映,苔藓生光,薜萝照翠,蜀锦越縠(hu)不啻(chi)也。诗:石城西望是天家,马岭凝瞟(piao)日未斜。欲傍衮(guen)龙亲晓色,先将锦鞯(jinjian)三鞭加。”<br> 万历版《即墨志》县域图、乾隆版《即墨县志》县境图均有“马鞍山”标识。同治版《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标有“马山”。<br> 马山北麓大汶口遗址——泥洼遗址位于马山北九公里处。张戈庄遗址位于马山北八公里处。史料记载即墨地区有三处温泉,当时还俗称为“汤上”,分别是现在温泉、范戈庄温泉和位于马山西麓司家疃周边的温泉,司家疃周边温泉遗址的石质适合加工砚台,学名“温水砚”。另即墨市博物馆有金代器物铜权和铁犁数件,记载出土于北王庄村与司家疃之间。<br> 历史上即墨马山宗教十分昌盛,马山是道教著名道场,影响整个胶东半岛。如马山玉皇庙,亦称聚仙宫,位于马山主峯之阳的半山腰中,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2年),后荒圮。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著名道人李常明重建。该庙依山凿壁而建,沿山门拾级而上共建有7殿,规模较大。马山平銮殿 亦称平安殿,俗称马山院子,位于即墨城西马山后坡,建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该庙规模宏大,占地100多亩,是马山道士常住所在,也是即墨境内道教全真龙门派的中心,所辖境内20多个庙头。庙内有殿堂9幢,各院落松柏参天,花木成荫,枝叶繁茂,挺拔出众;殿堂屋宇鳞次栉比,错落有序。历史上马山道观藏书较多,经藏分7部36类,达1500多卷,作为镇山之宝。该庙道人兴盛时期达140多人,庙产拥有土地近3000亩,山岚1000多亩。<br> 1999年即墨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的《马山志》记载,马山是1亿多年前由火山岩浆冷凝而成,现裸露部分高达28米,厚约30米,跨度达150米。柱状节理石柱群由无数根直径一米左右、呈四棱、五棱或六棱柱状的单个柱体紧密排列组成,气势雄伟,非常壮观。柱体内含有许多安山岩气孔晶洞,洞内有大量的方解石、冰洲石晶体,呈菊花瓣状,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尤其在安山岩中,发现此柱状节理在我国尚属首列,是世界柱状节理石柱三大奇观之一,从规模和科研价值上,都可与世界闻名的英国玄武岩状节理"巨人堤"和美国响岩体柱状节理"魔鬼塔"相媲美。<br> 马山的硅化木情况,马山一带地质藏有丰富的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直径数十厘米不等,高者10余米,其形状、纹理与树木无异。马山地区木化石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最著名的是1983年发现的一块重约2吨、长6米、粗端直径70厘米、细端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属白垩世纪,为中国发现的木化石中的一个新种类。该化石树干整体有横断纹理,断为12段,纹理明显,年轮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在马山还发现大型恐龙骨化石。马山硅化木的形成年代至今在1亿3千万年左右。近二十年在进行研究宣传马山历史人文的同时,还加大对马山进行绿化覆盖,使马山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慕名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