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纪实

慧慧

<p>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慧慧:</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一觉醒来就看到罗姐的信息,深深的感动,谢谢对我的信任!我现在什么也拉不好,但在这群里的时间,足以让我感受到罗队的无私与个人魅力。我愿意为大家服务,但能力没有,在罗队家务繁忙的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大家要团结一心,好好学习,一切听李老师指导指挥。愿我们在一起玩儿的高兴,玩儿出新高度![抱拳][抱拳][抱拳][握手][握手][握手]</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李老师:</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罗兰是我们这个群的终身群主终身队长,只有罗兰有这个凝聚力,亲合力,这段搬家你忙,新家安顿消停了立马归队,这期间我们帮你支撑着这个队。慧慧是这个社区的党员,又熟悉这个社区她就是我们的党代表,是我们的赵书记,我只负责业务代领大家学习排练提高。希望罗队长能同意我的建议和要求。</i></p><p class="ql-block"><br></p> <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中国的音乐,西乐里最有名的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民乐里在世界上最有名就是二胡《二泉映月》。希望在座的都会拉。当然有的喜欢,有的不太喜欢。有条件的可以买一把二泉琴,没有条件的可降一个调。用C调,拉时弦软些。将来你在外面说你是拉二胡的,人家一问,会拉《良宵》吗?不会,知道《良宵》吗,不知道。会拉《二泉》吗?不会。知道《二泉》吗,不知道。这就很丢人了。刘天华的代表作《良宵》,阿炳的代表作《二泉》这两个都得会。</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二泉》在世界上实际是顶级的。但是大家苦于一是没有二泉琴,另外这个曲子很简单,但是拉到位真的是不容易。这个曲子定的是9级,拉会容易,但是第一不要把它拉的很美,第二不要拉的很悲。处理这个曲子时要掌握这两点。阿炳就是个要饭的,阿炳是很凄惨的,最后是饿的上吊死了。有个作家想写一个真实的阿炳,资料都收集全了,可是咱们国家的情况不能写,后来没写成,但是资料都有了,这个作家在加拿大死了。有个阿炳的电影,纯粹是瞎编。真实的阿炳不是那个样子的。头一年刘一林去录完音后,第二年想再进一步去录,他已经饿死了,政府那时要是稍微救济他点儿,也不至于。当时他是饿的没办法了。那一天起来,想弹三弦,一弹,弦折了,他想我这是没路了,就上吊死了。虽然很穷,但是很有骨气的。好多堂会请他去,他都不去,宁可要饭,也不去为富人服务去。每个音符带着一种骨气,一种力量,带着他内心的一种抗拒。</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二泉映月》为什么是经典,就是味道。有好多人拉,要不拉得太悲,在不拉得太美。拉悲了不对,拉美了也不对。每个音出来都有硬度,有刚性,不是软绵绵的。</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十个人拉《二泉》十个样子,处理方法不同。方法不同,有的快点有的慢点。但是,大家要体会,阿炳当时是琴绑在腰上,一边走一边拉,是一边走一边拉的节奏。所以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慢了迈不开步子,太快了非摔跟头不可。阿炳是走着拉的,琴绑在腰上,上下换把不方便。所以一是少换把,在上面拉一段,再下面拉一段。二是手指上下滑,所以“6”音不准,比还原6稍高一点。三是曲子很长,阿炳一边走一边拉,从这条街拉到那条街,老得拉。我节选的四段,是王国潼演奏的,正好有丁国舜配的扬琴伴奏。适合咱们学习。</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二泉》谱子很简单,拉会很容易,但是大家要用心去体会。就跟《汉宫秋月》似的,原来定的是10级,小学生不用拉别的曲子,就拉《汉宫秋月》,很简单,就一个63弦,都不换把,谱子也很简单,。拉下来以后,10级就过了。曲子是拉下来了,但是,他并不知道汉宫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汉朝的宫女的悲惨生活。理解不了曲子的内涵。所以现在不把这个曲子为10级了,得10级过后,才能拉《汉宫秋月》叫“文凭级”。</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演奏《二泉》要注意这么几个特点:</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一是原曲很长,有好些同志绕来绕去找不着结尾。我节选的四段,前两段是“1613312”,后两段是“1613321”.一到第二个“3321”就是结尾了。</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再一个特点是“反弓”。有反弓味儿就出来了,没有反弓味就差远了。</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还有就是阿炳是把琴绑在腰上来回走,上下换把不方便。所以尽可能少换把。这有什么特点呢?手指上下抹,造成了“6”音不准。比正常的稍高一点。反而形成了他的特色,就像老派的京戏拉京胡的,“4”比还原“4”稍高点儿。当年样板戏和交响乐合作,刚开始老打架,交响乐的指挥对音准要求很严,说你的“4”不准。拉京胡的说我这是“京4”就这么拉。当然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现在戏校出来的学生,都知道大二度、小二度的关系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二泉》也是这样,“4”比还原“4”稍高点儿。就是这个味。有人说,阿炳拉得多难听呀,音都不准。你不能拿现在的来要求当时的。现在改编的各种版本的《二泉》,对音准要求都很严格,特别是小提琴协奏曲,音不准怎么拉呀?</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最早拉《二泉》时,有一点“波音”。因为他是一边走一边拉的,拉长音时合着脚步,有点喘气的感觉,这种效果叫“波音”。现在不这么拉了,拉个长音就行。</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到高把位的音准问题。就是一个手指在抹,但是得抹准,到最高把位,出现两个八度的“1”,这个时候一定要准,因为接下来就是空弦,跨两个八度,音不准多难听呀?可能有点难度,手指都摞到一起了。</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阿炳用的是老弦,很粗,声音很厚实。用咱们的琴拉“二泉”,定弦时得降一个音,不降一个音弦太硬,味出不来。</i></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nbsp;</i></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i>李老师:</i></b></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我认真拜读了牛老弟关于我讲的学习演奏二泉的一些自我体会的怪论,我讲的对的,错的你全都一一记录在目。对,错关健是自己去体会消化,别起误导作用。解放初去找阿炳录音的音乐家叫楊荫浏。</i></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i>罗兰:</i></b></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牛老弟厉害了!!当时李老师的真没好好听,你把李老师讲的都记录下来了,现在一看真是太珍贵了!我保存下来慢慢体会!李老师了不得!牛老弟了不得!感谢啦!我好好琢磨琢磨!:</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