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之后(3)

白鳝

<p class="ql-block">封常清败退洛阳,帝国的东都落入安禄山之手,留守洛阳的河南尹达奚珣立马就投降了。洛阳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选择了忠于职守。李憕对卢奕说:“ 吾曹荷国重任,虽知力不敌,必死之!”。后来两个人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李憕收罗了数百残兵,想再战安禄山,这些残兵哪敢去送死,一下子逃个精光,于是李憕只能只身坐在留守府里。卢奕先安排妻子儿女带着官印从小路逃往长安,穿好朝服坐在御史台中,他手下的官员全部逃散了,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一起尽忠朝廷。李憕、卢奕和没来得及逃掉的采访判官蒋清都被安禄山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封常清的残兵败退到陕郡的时候,陕郡太守窦廷芝已经逃往河东了,高仙之二十万平叛大军则刚刚达到陕郡。封常清对高仙之说:“ 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意思是朝廷的军队不是安禄山的对手,现在你带着20万大军到陕郡,潼关没有守军,如果安禄山的部队随便乱串,一不小心拿下了潼关,那么长安就危险了。陕郡无险可守,不如退兵守潼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策略从战略战术上是完全正确的,不过在政治上是完全错误的,不过已经方寸大乱的老狐狸高仙之这回想都没想就听从了封常清的建议,放弃了数百里的陕郡疆土,退守潼关。这个正确的战略动作,让大唐的残军利用潼关天险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不过也给高仙之的政敌留下了巨大的把柄,最后被杨国忠利用这一条,把高仙之和封常清送上了黄泉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了封常清的建议,高仙之想都没想立马撤军,这也给这支临时拼凑出来的军队一条活路。安禄山进兵很快,立即就追上的高仙之的后军。“贼寻至,官军狼狈走,无复部伍,士马相腾践,死者甚众”。高仙之这回带的不是代表大唐最高战斗力的安西铁骑,而是一群乌合之众,被安禄山的骑兵一冲击,立马就溃败了。不过这群弱兵进入潼关就不一样了,有雄关壮胆,立即稳住了阵脚,安禄山的追兵不得入,只能暂时退兵。安禄山安排崔乾祐屯驻陕郡,并没有急着攻击潼关,因为他已经夺取东都及河南诸郡,准备建国称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大唐朝廷获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开始征召各道的军马勤王,勤王部队行动缓慢,似乎都在观望。不过因为潼关得以保全,大唐帝国获得了重整兵马的时间。天子李隆基也准备御驾亲征,并准备让太子监国,等御驾平定安禄山后,李隆基就准备当太上皇,把天下让给儿子李亨。这下子把杨国忠吓坏了,他和李亨有仇,如果李隆基真的这么干,自己不是死无葬身之地了。于是他对杨玉环的几个姐妹说:“ 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于是虢国夫人等三人找到杨贵妃,让他在李隆基身边吹了吹枕边风,于是这件事就此罢了,唐玄宗想要拯救帝国的最后一点雄心也泯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李隆基昏聩,杨国忠专权,以个人利益凌驾于帝国利益之上,不过大唐帝国150年还是培养了一批忠义之士,河北河南各地的反安禄山叛乱的运动也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家颜真卿在河北积极备战,他发现安禄山有大举入侵的时候,就开始招募勇士,民众也积极响应,很快就征召了上万人。当时安禄山攻破洛阳,让党羽段子光拿着李憕、卢奕、蒋清的首级,传檄各地。他到平原县的时候,正好遇到了颜真卿,他抓住段子光就把他杀腰斩了祭祀这三位忠臣。清池尉贾载、盐山尉河内穆宁也一起杀了安禄山任命的景城太守刘道玄,并把安禄山帐下首席谋士严庄的宗族全部抓捕后杀了,并将首级送到平原颜真卿那边。颜真卿召集贾载、穆宁、和清河尉张澹一起到平原商议抵抗叛军的大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饶阳太守卢全诚据守城池不接纳安禄山派遣的官员,河间司法李奂杀了安禄山所任命的长史王怀忠, 李随派遣游弈将訾嗣贤渡过黄河,杀了安禄山任命的博平太守马冀,这些抵抗力量各有 众数千或万人,共同推荐颜真卿为盟主。为了平灭河北的抵抗力量,安禄山派张献诚率领上谷、博陵、常山、赵郡、文安五郡的民团兵万人围困饶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个时候,大唐帝国迎来了安禄山叛乱后的第一个转机,如果大唐朝廷能够利用好这个机会,死守潼关。那么当安禄山久攻潼关不利的情况下,他已经占领的河北诸郡很可能会以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纷纷起兵反正。这时候安禄山的唯一出路就是退回范阳,成为一个地方割据势力。而历史没有如果,大唐帝国仍然沿着惯性,滑向深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仙之东征的时候,李隆基派遣宦官边令诚为监军使。这个安排似乎也没啥错误,高仙之和边令诚在安西的时候就有过合作,高仙之贪墨了战利品,也会狠狠的打点边令诚,边令诚也曾经在高仙之差点被杀头的时候挺身而出帮助过高仙之。不过这对黄金搭档,最终断送了大唐帝国的盘一线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边监军从安西回来后,自己飘了,认为自己也是名将了,于是在军事指挥上多次干预高仙之。高仙之是啥人,怎么可能听一个宦官的指挥,于是二人交恶。边令诚每次给唐玄宗上奏的时候都会夸大高仙之,封常清打败仗的惨状。并且告了他们的黑状:“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于是李隆基大怒,在没有做任何调查的基础上就派边令诚拿了圣旨去军中斩杀高仙之和封常清。封常清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将领,在安西高仙之遇到怛罗斯大败,被召回朝后,受命于乱局之下,几年时间秣马厉兵,使安西唐军稳定了对西域的控制,并且再次将触角伸出葱岭以西,使大唐在河中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恢复。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可能封常清会再创大唐在西域的辉煌。同样历史没有如果,他在洛阳战败后,自己回长安请罪,并希望李隆基能召见他,他当面向李隆基陈述叛乱的实际情况。不过李隆基并不想见他,这是让他以白衣的身份去高仙之帐前听用。封常清依然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写下遗表,上书: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他还是希望李隆基和朝廷不要把安禄山当成流寇,认真对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此时被打的满地找牙的大唐帝国的高官们还认为安禄山只是一股流寇,对于杀戮仅存的具有一定战争经验的将领也没有任何忌讳。边令诚奉旨杀二将,还是有点怕他们的,于是带了百余名陌刀手同行。他先杀了封常清,把尸体用粗席子卷了放在一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仙之回到军营,边令诚向他宣旨。高仙之叹曰:“ 我遇敌不战而退,这是死罪,我认,但是大丈夫上戴天,下履地,说我克扣军粮我不服。”。士卒都大呼冤枉,声音震天。边令诚杀了高仙之,让李承光代理军队的统领。至此,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中第一次可以起死回生的机会就失之交臂了,希望断送在一个自以为是的宦官手里,也断送在死要面子的李隆基和把自己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权相杨国忠手上了。似乎历史是那么偶然,实际上一切都是因果。</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8pUyiBWTQDhJ6RlWIS6b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