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井冈山

神龙

作者/雷国裕<br><br> 斯是盛夏。怀着朝圣者的虔诚,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绕的红土地。<div><br> 过去,人们对井冈山的认识不全,了解片面,认为井冈山是“穷山恶水”的光山秃顶。其实,五百里井冈山横跨湘赣两省,融革命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风光于一体,“红花”与“绿叶”相映成辉。现已查明的革命人文景观100多处,自然景点76处,景物景观460多个。主要有峰峦、山石、瀑布、溶洞、气象、温泉、珍稀动植物和高山田园风光等八大类,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眉之秀、黄山之奇”于一身,是一幅山、水、泉、林、人文、鸟兽浑然一体的天然图画。每年四五月间,海拔1300余米的笔架山,数十个山头的十里杜鹃花盛开如艳丽的锦缎,把山峦群峰点缀得分外妖娆,有的红中带白,白里透红;有的猩红似火,热情奔放,花中带香,沁人心脾。而井冈山北面的天然屏障黄洋界,一年四季绝大多数时间云雾缭绕,一眼望去如同奔腾的汪洋大海,呈现出群山奔涌、白云翻滚的万千气象。这里的云海,时而在山腰中飘忽,时而在远处峰峦间若隐若现,时而又把整个黄洋界淹没在茫茫大海之中。“井冈秀色数龙潭”。龙潭景区的五龙飞瀑,飞泻崖谷,如同挂着一幅银帘、白绸,在万绿丛中如五条白龙腾飞,翩翩起舞,碧潭幽谷,奇花异树,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井冈山主峰,是井冈山的象征,也是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因五座山峰并列,酷似人手的五个指头,故又名“五指峰”。这里有石壁耸立的仙姑崖,有如老猴攀枝的猴子峰,有酷似老鹰啄食的鹰嘴峰,有如大鹏展翅的大鹏峰,真是群峰竞为,叠翠如画。<br><br> “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井冈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吸引着中外游客;井冈山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1962年3月,朱德同志为井冈山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山”。这里不是指它的海拔高度,也不是指它具有雄、险、秀、奇、幽的景观特色,而是指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这里诞生了:我军第一块军事根据地--井冈山军事根据地:我军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红军第四军;我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我军第一次在连队建党--支部建在连上:我党主持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我军第一所红军医院--井冈山红军医院:第一所红军军官学校、第一个兵工厂、第一个造币厂、第一个被服厂.没有井冈山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块奠基石”。你可以追思井冈山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你可以领略“朱毛会师”的激荡风云,你可以谛听“黄洋界上炮声隆”,你可以感知“三湾改编”的创举,你可以回望“八角楼”的灯光你可以重走“挑粮小道”的神奇……井冈山,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是永葆革命激情的加油站,是锻炼革命思想的大熔炉。</div> 大井毛泽东旧居的一堵残墙,是一段弹痕累累的残墙,它如一块宝石镶嵌在已按原貌修复的一栋古色古香的青瓦白屋之中。残墙后有两棵常青树:一棵海罗杉,一棵凿树,饱经风霜,根深叶茂,傲然挺立,令游人敬仰。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第一次来到大井,就住在这幢用石灰刷白的客家土屋(又称白屋)。1929年1月,敌人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哨口相继失守,这幢白屋也只剩下半堵残墙。大井村人相信毛委员总有一天会回来,于是,全村人年出自家挡风避丽的蓑衣、斗笠,小心翼翼地将这堵残墙遮盖起来,谁想建房挖地都不准损坏。<br><br> 1960年,井冈山人民按大井白屋原貌对毛泽东旧居进行修复,将这堵残墙原封不动地镶嵌进去,作为历史的见证。如今,在大并毛泽东同志的旧居里,还陈列着他在井冈山时用过的床、草鞋、桑、桐油灯、罗筐、扁担等日用品。当年,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召开过多次车命根据地干部会议,曾在这里听取汇报、起草文件、布置工作,为巩固共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极大贡献。在这堵残墙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盏小小桐油灯。按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室,可以点3根灯芯,为了节约灯油他只用一根灯芯。就是在这微弱的灯光下,他写下了《井冈山斗争》这一光辉著作,使红军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br><br>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文物展柜中,当年朱德挑粮用过的扁担陈放在这里。这是朱德请军需处的同志削的第三根扁担,上面写着“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1928年12月,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在朱德同志的带领下,红军肩挑背驮把30万斤粮食运上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战士们编了首歌谣,唱道:<br><br>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br>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br><br> 井冈山斗争错综复杂,要求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毛泽东针对工农革命只重视打仗,忽视开展群众工作的倾向,规定了工农革命不仅要打仗,还要负担打土豪、筹款子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随后又为部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建军原则。在博物馆的展柜中陈放着一口并不普通的米缸。工农红军路过莲花甘家村时,当地群众不知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都躲进深山里。部队进村后,吃了老乡家里的米,为了不损坏群众利益,战士们卷好一床棉絮放在米缸里,作为抵米钱。当年,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食盐极度紧张和缺乏。红军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些食盐,分给了当地群众。淡坪村的李尚发得到一罐食盐后一直舍不得吃,存放在屋后的树洞里,解放后将这罐食盐献给博物馆。这罐食盐,见证了军民鱼水情深、血肉相连的关系。面对残酷的武装斗争和严峻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同志以身作则、带头吃红米饭、南瓜汤,穿的是补丁加补丁的单衣,睡的是门板,盖的是稻草。寒冬腊月,干部们钻进草堆里和战士们并肩而睡。<br><br>“红米饭,南瓜汤,<br>秋茄子,味道香,<br>餐餐吃得精打光;<br>干稻草,软又黄,<br>金丝被儿盖身上,<br>不怕寒风和大雪,<br>暖暖和和入梦乡。”<br><br> 这就是井冈山的干部带头克服种种困难的真实写照。他们自采草药,自熬硝盐,自补自缝衣服,自修自造武器,打破了敌人妄图把我军围死、饿死、冻死在井冈山的企图,军民团结,官兵一致,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br><br> 井冈山斗争历史,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在井冈山的斗争遭到挫折和危难之时,革命队伍中有少数人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针对右倾悲观论调,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国情,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坚定了边界军民坚持罗霄山脉中段建立政权的必胜信心,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是在敌强我弱、白色势力四面包围之中进行的。1929年2月,井冈山失守,敌人实行疯狂的“三光”政策,“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小井红军医院100多名来不及转移的重伤病员被敌人拖到稻田里,面对死亡的威胁和可以释放回家的引诱,这100多名同志没有一个投降屈服,伤病员被打得遍体鳞伤,相互搀扶着,挺立在寒风中,毫无惧色,最后全部遭到机枪扫射壮烈牺牲。100人中只有20余人知道姓名,其中最小的仅14岁。1967年按原样重建恢复了红军医院,修建了小井红军烈士墓和纪念塔,纪念碑正面有毛泽东手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贴金大字。据统计,在井冈山时期牺牲的有4万多名烈士,其中有名有姓的15744人。解放后,从1955年到1965年,全国被授予元帅和将军的将领共1613人,参加过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就达56人。<br><br>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而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锻造和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正薪火相传,让每一位沐浴它光辉的游人,都受到一次心灵的启迪和震撼……<br><br>2013.7.15 作者简介:雷国裕,男,汉族,中共党员,汾阳市北廊村人。1990年9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7月毕业于汾阳师范,2001年12月毕业于中央党校行政管理专业。参加工作后在山西省汾阳县贾家庄联区、汾阳县委宣传部、汾阳县贾家庄镇工作,历任贾家庄镇副镇长,阳城乡党委组织员,冀村镇副镇长,翼村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组长、镇长,汾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用事业局局长,市科技局局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汾阳市食安办主任。现任汾阳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工作期间,单位多次获省,市表彰。2021年2月,本人被国务院食安委评为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闲暇之余,信手涂鸦,把数年所写东西汇成《田野放歌》《把根留住》(与人合著)《汾州拾贝》。著有个人文集《不谢的杜鹃花》、《工作手册》,由文汇出版社公开出版。,不求博人眼球,但求对诸方家有所裨益,不求虚名功禄,但求无怨无悔宁静致远。 神龙点评:<br><br> 对井冈山我们并不陌生。从懂事起,就常跟着老师朗读: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精美的诗词。读着明白如话的词句,想象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战斗的情景,一种胜利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产生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无限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总想长大亲自去井冈山体验红色文化浸染的这片红色土地的美景风光。<br><br> 几十年来,一直未能达成的心愿,在作者雷国裕的井冈山之行中实现了。走进文章,就如同走进了井冈山这座大山。金宝内藏,丰富神奇,霞玉辉映,光华灿烂。让人目不暇接,激情澎湃!<br><br> 文章开头,简洁明了,主题突现。“斯是盛夏,怀着朝圣者的虔诚,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绕的红土地。”在盛夏这个激情奔放的季节,去井冈山体验红土地的革命激情,那就不是“激情奔放”了,而是在全身心地“燃烧”了。作者愿在奔放和燃烧中,脱胎换骨,破茧成蝶,使灵魂和生命,在井冈山这里得到升华,获得重生。<br><br> 接下来,作者登高望远,敞开胸怀,用优美的文笔,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井冈山革命老区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地处赣湘边界的五百里井冈山,是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眉之秀、黄山之奇”于一身,是一幅山、水、泉、林、人文、鸟兽浑然一体的天然图画。轻盈缥缈的云瀑,遍野盛开的杜鹃,飞泻崖谷的清泉,翔飞鸣叫的山鸟,还有那挺拔的笔架山,神态各异的五指峰。一步一景致,景中有景观,满眼秀色可掬,远近叠翠如画!真如作者在文中赞美道:“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井冈山是一颗镶嵌在中国南疆璀璨的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彩,吸引着万千游客来起游览观光。<br><br> 神奇之地,蕴含着神奇之事;神奇之地,必出神奇之人。地处偏僻的赣湘边地的井冈山地域广阔,山水奇特,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作者详细地写出:从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带领中国工农红军,进驻井冈山以来,井冈山创建了我国我党历史上无数个第一。“我军第一块军事根据地--井冈山军事根据地:我军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红军第四军;我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我军第一次在连队建党--支部建在连上:我党主持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我军第一所红军医院--井冈山红军医院:第一所红军军官学校、第一个兵工厂、第一个造币厂、第一个被服厂......”。故朱德同志才为井冈山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山”的荣誉称号。<br><br> 作者为所有来井冈山的人,描绘了一幅恢宏大气的大画面:“你可以追思井冈山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你可以领略“朱毛会师”的激荡风云,你可以谛听“黄洋界上炮声隆”,你可以感知“三湾改编”的创举,你可以回望“八角楼”的灯光你可以重走“挑粮小道”的神奇……”作者至此把游览推向高潮,文采奔放到极致!<br><br> 细微处看真实。作者用敏锐的眼光,一路观览,一路摄影,不放过一丝历史痕迹。从井冈山人民群众保护毛泽东、朱德曾居住过的白屋“残墙”到用过的一根扁担、一盏油灯以及红军战士拿“一床棉絮”放米缸抵米钱;老农“李尚发得到一罐食盐后一直舍不得吃,存放在屋后的树洞里,解放后将这罐食盐献给博物馆。”等等细微小事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军民鱼水情深、血肉相连的关系”。<br><br> “文如其人”透过这些字句,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察事入微的有心人,很值得学习! 整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安排有序、段落衔接自然,浑然天成。<br><br> 历史的烽烟已远去,但烈士纪念碑更加庄严,井冈山红色旗帜更加亮丽。中国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沿着井冈山革命道路、精神,建设着自己的国家,实现着中华民族的富国、强国梦。<br><br> 我们顺着作者的文路一直走去,不断看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而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锻造和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正薪火相传,让每一位沐浴它光辉的游人,都受到一次心灵的启迪和震撼……<br><br> 作者这篇文章被收录在文集《不谢的杜鹃花》第四部分 第六篇。<br><br>2021一11一7<div><br></div><div> 神龙简介:冯恩启,网名神龙。汾阳市政协特聘社情民意信息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诗词》月刊编辑。大型诗集《黄浦江诗潮》、《上海滩诗叶》任常务副主编。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古建保护、红色文化专委委员、汾州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中华神龙文轩作家群主。汾州文史论坛群主。<br><br> <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