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那点事之捐物(于长松诗词原创)图片来源网上

安全人

<p>小时候那点事之捐物</p><p>于长松</p><p>2021-11-7</p><p>辛丑十月初三</p><p> 六十年代出生,七十年代上学,国家正处在结构调整期,社会生产资料还不丰富,机械化程度不高。在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些高贵品质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50、60后在社会主义各项运动中,以及父辈教诲中养成的传统和形成的习惯。也是如今在各级政府和各阶层中处在领导地位和管理地位的中坚力量,也是保证中国永不变色的中坚力量,也是赓续红色基因的中坚力量。</p><p> 那时候由于家家人口多,平均一家两个大人三个孩子,五口之家,多的还有九个十个孩子的。条件稍好一点双职工,差一些就一人上班,另一个在家操持家务。上学的时候,学校号召学生发扬社会主义友爱精神捐物。</p><p> 开学捐书捐学习用品。那个时候几年也不进行教改,上二年级了,一年级的书是可以给一年级新生继续用。这样一个家庭的孩子就节省了书钱,当然也要捐些田字格本和铅笔,小刀橡皮有时就互相借着用。</p><p> 捐生活用品。由于物资匮乏学校就会组织学生捐罐头瓶、铁、废纸本,国家回收重新利用解决生产资料短缺旳现实矛盾,工厂可以继续生产,职工继续有活干,继续开工资养家,这就是计划经济的缩影。</p><p> 冬天捐粪。冬天学校会下达任务给每个学生,至少要捐一土篮粪。家里养猪鸡鸭的就会把畜禽粪便收起来,上学时家长推着手推车送粪。家里不养畜禽的学生就拿锹上街寻找牛马粪,那时汽车很少,多是牛马车,干净的车夫,会在牛马屁股后绑一个粪袋,防止牛马随时便溺影响环境。也有不绑粪袋。在雪地上牛马粪冻成一坨,锹很好戗,新粪一戗就散了。还有关系好的同学借助家里养畜禽的送一车粪算两个学生的,帮助完成任务。算借也行,说耍滑头也行!说发扬友爱精神也行!</p><p> 捐四害。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话估计就是五六十年代发明的。学校也会组织学生捐老鼠尾巴,苍蝇蛹,蟑螂,蚊子。这四害都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学校响应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传播,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学生就会利用假期到郊区的田地里找老鼠洞,挖出老鼠剪掉尾巴,老鼠拿回家喂猫。老鼠洞别有洞天,老鼠洞很长,堆积粮食很丰富,品种齐全,排列非常整齐。挖老鼠是学生时代快乐的事,既算“旅游”了,又锻炼身体,还考验智慧,更增长了知识和见识。蟑螂随处可见,非常好抓。苍蝇蛹需要在厕所、畜禽圈旁边挖。蚊子只有打死了。</p><p> 这些捐物活动是和班级荣誉挂钩的,也和老师的能力挂钩,捐的多自然就是优秀班级,学校会发大红的奖状!</p><p> 顺便还要聊一下学校校田地和割苕条。校田地是学校为解决老师生活福利而设,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农业实践基地。学生早早就知道了农民伯伯劳作辛苦,提高了珍惜粮食的自觉性,更增强了农业生产知识。割苕条则是为学校过冬准备生火柴。</p><p> 这些社会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尊重劳动人民的辛勤成果,培养了爱国情怀,对国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走上工作岗位,领导岗位的时候,更能吃苦耐劳,更能体会一穷二白的痛楚,更能坚守初心,坚守为民服务的情怀。</p> <p>我在艺术的澡盆里扎猛子——</p><p>于长松简介</p><p>2018-11-22</p><p>戊戌年十月十五辰时</p><p>吾乃于长松是也。字知寒,号翘春,又字鹤祥,号攀云。雅号识文小生、手艺人、补陋轩主。书斋:集墨轩、补陋轩。</p><p>余喜中华传统文化,诗词、书法、雕刻、明清家俱、摄影、收藏,只要和文化沾边的都爱鼓捣。从事过工人、翻译、记者、商人、公务员。</p><p>角色多变,痴心不改,文以载道,肩担忠孝。五十虚华,半阅世事,一眼冷观,一眼蒙纱,翻手攀云,志犹在巅。覆手淋雨,情随江逝。</p><p>业有小成,慰心慰祖。艺有小成,养性修身。境有小成,悟儒释道。</p><p>苦未尝尽,甘恐迟来。一息尚存,忆苦亦甜。有躯慰人,无躯恋文。</p><p>幸入古韵,平仄二邻。幸入诗协,挚友诸 君。二邻清雅,心静神憩。二邻慷慨,气昂魄轩。诸友形形,亦师亦亲,诸友色色,笑语欢天。生路艰辛,诗心为伴,书墨为弦,精雕细琢,榫正卯直,收喜藏吉,摄香影浑。</p><p>艺海深渊,澡盆水浅,撷取翻花,品露知咸,余生耐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