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昆明太华山气象站位于昆明西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华山美人峰之巅,是自然科学家陈一得于1927年创办,是云南省第一个气象站,也是全国第二所私立气象测候所,1937年搬迁至现址,气象观测工作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陈一得(公元1886~1958年),原名秉仁,字彝德,云南盐津人,云南现代气象、天文、地震学科研究开创人。首创《昆明恒星图》和《步天规》。主要著述有:《近30年昆明气象观测记录》(季、月报表)、《云南气象要素之分布》、《昆明水位之变迁》、《大理的风》、《云南地震史之观察》、《滇西地震带》等。</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6日,我独自一人前往西山徒步。今天的终点定于昆明太华山国家基准气候站,老一辈昆明人都称之为气象台。我如往常一样从第一个防火哨入山。</p> <p class="ql-block"> 深秋的路边还盛开着小野花,由于下过霜,道路有点湿滑,走得小心翼翼。早晨8点半的阳光已经能星星点点地照入林中,逆光下的树林透着偏红的暖色,顺光下的树林泛着淡绿色的光泽。天空入目一片湛蓝,没有一丝云朵,是那般的纯净,看得心都要融化了。</p> <p class="ql-block"> 秋天人们最爱去昆明植物园看红叶,西山也有,只是有点稀少。它们在阳光下放射着或深红,或浅红,或黄,或赫色的光茫。虽然稀少,但在周围绿树的映衬下反而显得更抢眼。</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野果。下面第一张图中,树林中许多松鼠在树枝间穿梭,被野果的美味深深吸引。</p> <p class="ql-block"> 还有熟透的火把果在阳光下散发着油亮的红色光泽。</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路是上次我们没找到的小路,沿路林深草密,基本没人走。透过树林的间隙可以看到城市的轮廓,部分路边树木稀少的地方可以看到城市的全貌。整段路其实都在公路下方穿行,沿着城市风景兜兜转转。</p> <p class="ql-block"> 阳光穿透最浓密的树林产生的光晕让这片树林宛如仙境般美妙。</p> <p class="ql-block"> 密林深谷中藏着一个山泉的取水点,水流很小,比摩天岭的差多了。</p> <p class="ql-block"> 一路都没有可以坐的地方,当我看到这个水窖时,我立马卸下背包,终于可以歇息一下了,看了下地图,已经连续行走了4公里。</p> <p class="ql-block"> 中途有一块空地,视野开阔,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的建筑和道路,以及遥远的青山。在这里偶遇两名寻蜂人,他们找不到路了,我用地图告之他们回公路怎么走,而我继续走小路。但是,最后一段路我太悔了,草长得太浓密,把路长满了,不拨开草都看不到路,实在太难走了。</p> <p class="ql-block">拍下我们昆明的蓝天吧,实在是太纯净了。</p> <p class="ql-block"> 经过最艰难的一段小路,我终于来到上太华山的路口。</p> <p class="ql-block"> 从这道大门进去就是昆明太华山国家基准气候站。</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些东西我看不懂是干啥的,今天也没有工作人员,所以也找不到人请教。</p> <p class="ql-block"> 当我来到这里时,我感觉这才是这里最重要的地方。许多网页美篇多数只介绍了这里的各种设施,却很少提及这两块墓碑。</p> <p class="ql-block"> 细读石碑上之文字,陈一得夫妇为云南的气象、天文、地震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的气象、天文、地震方面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越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但他们所做出的奠基,开创的研究先河,是需要人们永久铭记的。</p> <p class="ql-block"> 回程依旧走的小路,阳光炙烈,天空湛蓝,曲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 其实,西山风景区是昆明比较有文化底蕴的地方。龙门、华亭寺、太华寺、名人墓园、华侨机工纪念碑、聂耳墓、太华山气象站等等都彰显着满满的历史沧桑。记得大二时翠湖周边拆迁,我与同学前往拍照,如今再回想起当时的残垣断壁、那些消失的青石板路;1998年的武成路拆迁,那些消失的古老房屋,那条每天都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青石板路都已成为回忆。为了经济的发展,昆明失去了太多的文化底蕴。一个不注重文化传承的城市,她将会有怎样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徒步不都是去看美丽的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也同样可以去看看那些充满历史感的事物。世界那么大,未知的东西那么多,尽己所能地去了解下,充实自身其实也很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