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比学习好不好重要多了

翁青泽仁

<p class="ql-block">和女儿去图书馆还书,碰上儿童文学家保冬妮老师的讲座,我拉着女儿慕名而去。</p><p class="ql-block">  讲座氛围特别活泼,她讲的更多的是大自然中瓢虫的种类和小虫子的有趣生活。原本以为会让女儿枯燥的讲座,女儿却听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女儿,我观察到在场的小朋友,都仰着脑袋聚精会神地听着。果然有趣,永远是俘获孩子注意力的法宝。</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种认真听故事的氛围,突然被冬妮老师的提问打破,在说到蝉的一生都在唱歌时,她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个问题:“蝉,是蝉爸爸唱歌还是蝉妈妈唱歌?”</p><p class="ql-block">  许多孩子踊跃举手,有位身穿粉色衣服的小女儿洪亮地 回答道:“是蝉妈妈。”冬妮老师问:“为什么你觉得是蝉妈妈爱唱歌呢?”小女儿开始把头低垂下去。冬妮老师只好自圆其说,找个答案让孩子下了台阶。</p><p class="ql-block">  接着又有好几个孩子回答,当大部分的孩子被问到“为什么”时,他们都一脸迷糊,要么说不知道,要么不说话。</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约莫六七岁的小男孩举起了手,他的回答让冬妮老师眼睛闪光。</p><p class="ql-block">  他说:“是蝉爸爸爱唱歌,因为蝉妈妈的肚皮上没有音盖和瓣膜,所以她们唱不了歌。”</p><p class="ql-block">  冬妮老师听完后,给了这位小男孩一个非常肯定的眼光和称赞。</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坐在周围的爸爸妈妈,纷纷把嘴巴凑在自家孩子耳边说:“你瞧那个孩子多棒啊,你要向他学习。”</p><p class="ql-block">  再一次提问,是冬妮老师讲到瓢虫时,她问:“瓢虫是吃肉的好还是吃素的好?”</p><p class="ql-block">  这次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明显少了,少有两个孩子回答说:“吃肉的好。”再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就说不上所以然了。</p><p class="ql-block">  小男孩又举手了。看得出冬妮老师很期待他的答案,他接过话筒慢条斯理的说:“是吃素的好,因为大自然中素食最容易找到。”</p><p class="ql-block">  答案虽是错误的,但冬妮老师依旧很欣赏的赞扬了他的思维方式——从生存的角度思考了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位胖嘟嘟的男孩,在这场讲座赢得了许多父母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和我一样,应该大都数父母喜爱的,不是他懂得的知识多,也不是他敢于回答问题,而是他那种“独立思考”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独立思考”是现在孩子很匮乏的能力。这种匮乏与当下大背景有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电子产品</span></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坐地铁,在车上遇到一个妈妈送孩子上学,两人从上车便开始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里,妈妈追剧,孩子打游戏,两人毫无交流,正因为太投入,母子两人错过了站。</p><p class="ql-block">  妈妈一看过站了,语言犀利的责怪孩子不注意听报站广播,孩子则怒怼妈妈:“你自己追电视剧,还骂我。”</p><p class="ql-block">  临近下一站时,妈妈拉着孩子挤到地铁车门口,火急火燎的下车了。</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有相同的感触,沉浸手机时,大脑会趋于一种“被安排”状态,不会思考太多问题,大脑几乎被剧情或者游戏关卡控制,以至于会忽略身边很多事。</p><p class="ql-block">  这种忽略放在成人身上,会减少与家人的沟通频次,影响陪伴孩子的质量。放在孩子身上,就会影响孩子大脑思维运转。</p><p class="ql-block">对孩子过度保护</p><p class="ql-block">  在我熟知的很多家庭里,孩子大都是老人在带。老人带孩子有一个共性——舍不得孩子委屈,看不得孩子被冷落,听不到孩子没训斥。</p><p class="ql-block">  带女儿去小区篮球场看篮球,总能遇到很多老人牵着孩子在那玩耍,遇到稍熟的会互相寒暄几句,有时难免会跟他们的孙子也说上几句。</p><p class="ql-block">  我发现,每次问那些孩子,“你几岁啦?”“你喜欢妹妹那个滑板车是不是?”</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都会抢在孩子面前回答:“恩,我们今年3岁啦。”“是啊,妹妹那个滑板车家里没有。”</p><p class="ql-block">  孩子不需要调动语言,只要巴巴的看着我们对话就行。</p><p class="ql-block">  语言是思考的基础。大人的过度保护会阻碍孩子的语言表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假性陪伴</span></p><p class="ql-block">  “假性陪伴”很好的诠释了“人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网上有许多这样的新闻,“父母玩手机,孩子不幸走失”、“妈妈玩手机,4岁孩子溺水身亡”...背后惨重的教训就是“假性陪伴”。</p><p class="ql-block">  抛开这么极端的例子,生活中这样的“假性陪伴”案列举不胜举。</p><p class="ql-block">  譬如,对孩子的提问,敷衍回答。</p><p class="ql-block">  3-6岁是孩子求知欲旺盛时期,他们一天能问出十万个为什么。当孩子向我们寻求答案,我们的回答态度就决定了孩子,对问题能深入多少的推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事实上,包括我在内,在面对孩子扑面而来的提问时,或多或少的会敷衍了事,只告诉孩子是或者不是。</span></p><p class="ql-block">  有心理学者说,低质量的陪伴是一种伤害。的确,我们伤害了孩子求知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缺乏“独立思考”的孩子长大后依赖性强,喜欢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  身边有很多选择苦难户,他们买一件东西,只会随大流,不会从自己的实用角度考虑,在他们看来,别人觉得好的,那就是优质的。</p><p class="ql-block">  打开朋友圈,经常看到有人转发:</p><p class="ql-block">  仔细读一读,病毒的名字就在表明这是个玩笑。在网络上,除了“海宁版”,这条信息还有“西安版”“玉林版”“聊城版”,除了地区不同,其他的内容一模一样,可见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但依然有不少人上当,把这条信息转发得到处都是。</p><p class="ql-block">  转发这样内容的人,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缺乏思考的一面。但凡稍有辨别能力的人,都会看出这是一则谣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独立思考,决定了孩子未来面对问题时的应对能力,也是他的智商高低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法国是个喜欢思考的民族,出过很多著名的哲学家,比如狄德罗、笛卡尔、保罗.萨特、帕斯卡尔等。他们对于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也非常重视。</p><p class="ql-block">  曾有人质疑:“为什么骨子里透着浪漫气息的法国人,竟那么爱哲学?”</p><p class="ql-block">  这与法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法国的小学课程里,每周都有哲学课,每次的课程规则是:</p><p class="ql-block">  1.老师声明规则:不能评论别人,要尊重他人的言论。</p><p class="ql-block">  2.发布课堂需要讨论的主题,学生自由发言。</p><p class="ql-block">  3.老师录下学生的发言,回放给孩子们听,引发孩子更深层次的思考,并进一步讨论。</p><p class="ql-block">  法国的老师相信,哲学课重要的不是孩子回答出每个问题,而是唤起他们的思考意识,帮助孩子将自己和世界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  法国人注重孩子思辨能力和哲学启蒙的培养,他们给孩子的教育就是,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孩子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p><p class="ql-block">  其实,把法国这种思辩启蒙的方式,转嫁在家庭教育,也是有很大的裨益。</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简而言之下来,无非是:</p><p class="ql-block">  1.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问题。</p><p class="ql-block">  2.尊重孩子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3.尊重孩子的回答,不予以评判。</p><p class="ql-block">  4.常把“为什么”这个皮球踢回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  5.为孩子创造思辩讨论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让孩子满腹诗书,不如教会孩子如何思考。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学识重要。</p>

孩子

冬妮

老师

妈妈

思考

回答

陪伴

独立思考

假性

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