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教研 助力教师成长——“双减“背景下部编版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讨活动

小白~~

<h3> 新教材带来新挑战。为更好地领悟部编版教材,提升教师单元整体教学能力,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双减”要求。2021年11月5日,我校二上一单元“ETC”团队又聚在一起,继续研究二上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本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br>  本次活动分为两项流程,上午由四位教师轮流上课,下午由吉老师进行评课指导。</h3> <h3>  宋歌老师教授的是二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借助图片讲小蝌蚪变青蛙的故事是本节课教学难点。复习环节让学生结合图片和辅助语句把生长过程讲清楚,分散了难点,再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讲完整的故事,由易到难,一步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产生了阅读科学童话故事的兴趣。</h3> <h3>  张蕊老师教授的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是什么》,借助云视角并借助学习单小水滴在池、溪、江、海中的不同状态,并读出不同状态下快乐的小水滴,在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做动作,给动词换位置体会动词的细微差别。通过演一演,做动作感受动词的不同,体会课文语言的严谨。</h3> <h3>  王欣老师带来的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植物妈妈有办法》,以“自然界”背景导入新课,培养学生掌握查资料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王欣老师声情并茂地带孩子走入情境,让学生学会借助图片、借助动词说完整话。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思维的提升,真正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堂实效性。</h3> <h3>  肖老师今天授课《一只想飞的猫》,课堂中,她立足于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继续夯实本单元的看图读故事的方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猜读故事,感受童话的奇妙。</h3> <h3>  下午由吉老师进行评课指导。</h3> <h3> 宋歌老师就《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进行了说课。吉老师认为该课生动有趣,目标清晰。还提供了自己对该课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学习,学后大家交流学习体会。<br>  吉老师建议把整节课都融入到课文的大情境中去,还建议学习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自然提取动词,自然落实分角色朗读的目标。讲故事时要给出标准,并给予学生练习的时间。</h3> <h3>  就张蕊老师《我是什么》一课,吉老师认为师生上课状态很积极。板书图文并茂,教学目标明确、线索清楚。吉老师认为板书要体现“变”的过程:形态变、地点变、性格变。复习上以偏旁表义为主,然后复习与水有关的词语——冲毁、淹没,进行图画对对碰,对于难记的字可以通过组词让学生来读读。对于课外情境的使用再商榷一下。<br></h3> <h3>  王欣老师就《植物妈妈有办法》进行说课,并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疑惑进行分享。吉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资源,并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提高写字、复习的针对性,写字或写有规律的字,或写难写的字,将生字复习与插图结合在一起。二是进一步明确该课学习标准:孩子说种子传播过程有标准,学生分享观点有标准,情感目标有落点。<br></h3> <h3>  肖娟老师就《快乐读书吧》一课进行了说课,并提出疑惑:该课教学过程稍显生硬,如何增加情趣性和流畅性?吉老师给出了《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的范例,给了不少启发。第一,增加学生阅读的时间,使用多样化地方式进行阅读,增加情趣。第二,在讲故事、听故事的情境中自然渗透阅读的方法,不是直接用方法,给方法,以增加兴趣。第三,对于爱护书的启示,可以利用《弟子规》《三字经》的音乐,让学生在启发中行动。</h3> <h3>  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吉老师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朗读作用的认识,理清朗读与动词理解的关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需要提升。针对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评价表设计,更具体可操,不要太空泛。</h3> <h3> 耿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第一,加强过渡和小结;第二,重视朗读,给出充足时间;第三,低年级学习要方式多样,增加趣味性;要分层布置作业,布置基础的朗读作业,在此基础上布置实践性作业。<br><br>  此次研讨活动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单元整体教学奠定了基础。我校语文团队也在此活动中对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br></h3>

老师

教学

单元

学生

朗读

动词

复习

阅读

情境

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