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行之镇江金山寺

毕彦忠

<p class="ql-block"><b>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个神话故事《白蛇传》,故事里有个和尚叫法海,他非要除妖降魔拆散白娘子与许仙,以至于水漫金山。</b><b style="font-size:18px;">小时候吃螃蟹时,爸爸就会说,螃蟹的头里有个硬疙瘩,那是法海和尚躲在里面不出来,不能吃。</b><b>因为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故法海的恶僧形象深入人心。</b></p><p class="ql-block"><b> 长大了知道那是神话故事,故事中的地点、人物,在现实中存在的。比如:断桥、雷峰塔、金山寺,还有法海和尚。但历史上真实的法海却是金山寺的功臣。</b></p><p class="ql-block"><b> 于是,到老了越发想去金山寺走一走,看看那座寺庙、看看那座高塔。2020年3月前往江苏镇江,了却多年的夙愿。</b></p><p class="ql-block"><b> 金山寺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古代金山是䇄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唐朝时期有诗句描写金山,“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明说金山是在江水中。沧桑变迁,长江改道,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骑驴上金山”,成为清末民初朝山观光者的一种奇妙享受。时值今日,去金山附近的焦山还是要乘船的。</b></p><p class="ql-block"><b> 由于与陆地连通,金山就不仅仅是寺庙了。现在金山公园由金山寺、天下第一泉、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景点等组成。</b></p><p class="ql-block"><b> 金山公园大门背面,匾额上书“雄跨东南二百州”。这句话出自南宋孝宗皇帝赵眘的《题金山》中的诗句。两侧楹联书:</b></p><p class="ql-block"><b> “狂澜避地江成陆,</b></p><p class="ql-block"><b> 古塔擎天寺裹山”。</b></p> <p class="ql-block"><b>  清康熙帝于1684年秋登临金山,因观其上接苍冥,下连洪流,江天一色,故赐名“江天寺”并沿袭至今。金山寺山门前香炉,炉身铸有“江天禅寺”字样。</b></p> <p class="ql-block"><b>  江天禅寺,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清康熙帝曾亲毞题写“江天禅寺”牌匾,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江天禅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寺庙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壁辉煌的建筑,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b></p><p class="ql-block"><b> 进入山门是天王殿,这是一座单檐歇山的宫殿式建筑,当中供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b></p> <p class="ql-block"><b>  金山山门,坐东朝西,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四柱三门,建于民国初年。正中悬挂寺额,上书“江天禅寺”四字,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十月游鉴金山时命名、题写。山门巍然挺立,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b></p> <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殿高25米,深广24.6米见方,较旧大殿增高约2-3米并向后约8米,使殿前丹墀较为开阔,气象恢宏,亦便于瞻仰。</b></p> <p class="ql-block"><b>  金山寺具有1600多年的历史,可是几经战火、人祸到文革结束时一片荒芜,断壁残垣。改革开放后,大雄宝殿由住持僧慈舟发起重建,为金山历代所建大殿最高最大之宝殿。大殿书额赵朴初。</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所看到的建筑,大多都是重建、重修。</b></p> <p class="ql-block"><b> 每道门都有一个</b><b style="font-size:18px;">带有禅意的</b><b>好听名字。这道门为“听月”。</b></p> <p class="ql-block"><b> 江天禅寺僧人住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一根石经幢。六面形,上下都雕刻有莲花和箴言。</b></p> <p class="ql-block"><b>  江天禅寺依山而建,殿宇不断增高。从下面向上看,非常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绕到大雄宝殿的背后,上悬“度一切苦厄”。《心经》中的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b></p> <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的脊兽,与其它寺庙不同,都是黄色的。代表着曾经的皇家寺院。</b></p> <p class="ql-block"><b>  细细观察:大雄宝殿的屋顶瓦片的前端,都有一尊佛像。</b></p> <p class="ql-block"><b> 屋顶的瓦当上都是一条龙的造型,说明了金山寺的等级是皇家寺院。</b></p> <p class="ql-block"><b>  同样藏经楼的脊瓦和瓦当上都有佛像造型。</b></p> <p class="ql-block"><b> 藏经楼在大雄宝殿的正后方,全木制结构。因疫情影响,关闭。</b></p> <p class="ql-block"><b>  我在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藏经楼的右侧是留玉阁,去法海洞就要从这里经过。可是法海洞进行大修,此处关闭不通,只能从左侧妙高台通向后面的观音阁。</b></p><p class="ql-block"><b> 留玉阁的侧墙上嵌着一块石头,上刻“宝带名蓝”,想来说的也是东坡玉带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这里是赏月佳处,相传苏东坡曾在此赏月。此外,“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妙高台侧面墙上嵌着“龙虎鸾凤”四个大字。此题书没有题款,经查乃清代徐传隆所书。徐传隆为清南洋水师名将之一,曾参与指挥了1884年中法战争中著名的“镇海大捷”。</b></p> <p class="ql-block"><b>  沿“紫金浮玉”门额上行,不远处是观音阁的入口,可大门禁闭,标示大修不开放。只好从门缝处拍了几张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观音阁在藏经楼的后面。从金山寺山门开始,整个寺庙围绕金山,形成了殿宇庙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叠接,建筑紧包着山体,形成独特的“寺裹山”。</b></p> <p class="ql-block"><b>  观音阁的四角有四大天王的雕塑造型,非常精美。</b></p> <p class="ql-block"><b>  再上行经过“止于至善”劵门,到达金山最高处——留云亭,它是一座石柱凉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江天一览”碑是三百多年前清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游览金山寺时留下的古迹。从这里可以俯瞰金山寺及镇江全城,但是由于长江改道,已经看不到大江东去水天相接的情景,当年的“江天一览”只能靠想象了。</b></p> <p class="ql-block"><b>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始建于齐梁,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唐宋时原有双塔,后被毁,现所见是清光绪年间重建,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可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面面有景。东望焦山和北固山,南望镇江市区,西望长江滚滚,北望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b></p> <p class="ql-block"><b>  慈寿塔外花墙上的“天地同庚”。据说是清两江总督刘坤一在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由一位八岁侍童李永安所写。</b></p> <p class="ql-block"><b>  金山寺周围的水域已经成了湖泊,有了新的名字——金山湖。</b></p> <p class="ql-block"><b>  从慈寿塔附近向下观望,层层叠叠的寺庙建筑,蔚为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在金山寺的观音阁附近,遇到了一个化缘和尚,与之攀谈。他云游四方,化缘施布,一身僧衣。但我不明白,衣可补,为什么要颜色不一?</b></p><p class="ql-block"><b> 佛教对僧衣服色的主要规定有两条。一是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避免贪图穿着,这叫做“坏色”或“点净”。</b></p> <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的右侧,留玉阁的下面是一块空地,此处有一个亭子。这里比较幽静。</b></p> <p class="ql-block"><b>  一般导游不会带团队来此,所以游人很少,上得平台,才知这里是七峰亭。</b></p> <p class="ql-block"><b>  七峰亭,又名七峰阁,位于金山西侧的金鳌岭上。相传后人是为了纪念爱国忠臣岳飞和爱国僧人道月而在金山建阁,名曰七峰阁。之后屡经兴废,改建为七峰亭。现今这座亭仍旧屹立。</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七峰亭向山上望去,整个观音阁展现在面前。观音阁,又名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而得名。观音阁东与楞伽台、妙高台遥相呼映,西与慈寿塔、法海㓊丹辉碧映,组成了一处雄伟壮丽的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楞伽台,位于金山的东南,傍山依石而造,相传苏东坡曾在此写《楞伽佛经》,故又称书经楼。登台顶长廊远眺,碧空万里,磅礴江流,尽收眼底,江天一色,气势壮观。由山下登楞伽台,需经三重楼阁,楼梯曲折迂回,上下错落,令人迷其所在。</b></p> <p class="ql-block"><b>  出金山寺山门向右走,会来到金山湖区。从这个方向观看慈寿塔更加真切,也显得更加壮观,有点高耸入云的感觉。其实金山并不高。</b></p> <p class="ql-block"><b>  白龙洞,位于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现在洞内塑有《白蛇传》中白娘娘、小青青两座白石像。</b></p><p class="ql-block"><b> 玉带桥位于白龙洞前,长16米,桥下绿波荡漾,清澈见底,令人心爽神怡。相传苏东坡曾输给与金山方丈佛印一条玉带,佛印怕看的人太多会弄坏,于是命人仿照玉带的样式建造了一座桥。谁要再看玉带,去看桥就行了。</b></p> <p class="ql-block"><b>  金山高仅四十四米,来到山前,却觉得高耸孤兀,骤生崇高庄严之感,因为金山峰顶慈寿塔的缘故。</b></p> <p class="ql-block"><b>  御码头,清康熙、乾隆二帝六下江南,巡幸至金山,或由山门码头登陆,或由此处停泊龙舟。故称之谓御码头。御码头有十三级台阶,两边护有石栏,左右有钟鼓楼。码头毁于太平天国战事,今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舵山,原名鹘山。古有雄䧳二鹘栖于此石得名。金山犹如江中舟楫,鹘山似舵,故又名舵山。山下篆书石刻,“中流擎楫”四字出于明朝厐时雍之手。</b></p> <p class="ql-block"><b>  金山驿站。</b></p> <p class="ql-block"><b> 在文宗阁的北门附近有座碑亭。</b></p> <p class="ql-block"><b>  文宗阁,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收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闻名天下,是清代最重要的官府藏书楼之一,也是南三阁中最早建成的阁。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后于2011年10月复建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文宗阁仿照宁波天一阁,为古典的四合院形式,由门厅、假山、御座房、藏书楼、回廊、方亭等部分组成。</b></p> <p class="ql-block"><b> 文宗阁内的回廊连着方亭,古朴而精巧。</b></p> <p class="ql-block"><b>  阁内各种名贵树木繁多,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美不胜收。</b></p> <p class="ql-block"><b>  吸引游人,更有摄影师长枪短炮,拍个不停。</b></p> <p class="ql-block"><b>  这一抹红色,如同彩霞,给春日里的金山增加了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文宗阁的南门。</b></p> <p class="ql-block"><b>  出文宗阁的南门,有一座小木桥,那边有一片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原来这里是金山文化博览园,介绍金山的历史、文化、发展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有慈舟纪念堂。以纪念慈舟的功德。</b></p> <p class="ql-block"><b>  进了慈舟纪念堂,院子里有一口“龙井”。</b></p> <p class="ql-block"><b> 菩提植物园。</b></p> <p class="ql-block"><b> 三思亭,连接三个方向。</b></p> <p class="ql-block"><b>  去天下第一泉,必须走镜天园,经过金泉桥。</b></p> <p class="ql-block"><b>  郭璞墓,位于金山之西石薄山上,葬有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的遗物。据记载,郭璞,河东闻喜人(今山西),博学多才,精于风水相命,曾注释过《尔雅》、《山海经》、《楚辞》等古代重要著作。</b></p> <p class="ql-block"><b> 云根岛。</b></p> <p class="ql-block"><b>  芙蓉楼,东晋时期创建。有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传颂人口。于1992年重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b></p><p class="ql-block"><b> 寒雨连江夜入吴 ,</b></p><p class="ql-block"><b> 平明送客楚山孤。</b></p><p class="ql-block"><b> 洛阳亲友如相问 ,</b></p><p class="ql-block"><b> 一片冰心在玉壶。</b></p><p class="ql-block"><b> 现在“芙蓉楼”的匾额是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视察镇江时题写。</b></p> <p class="ql-block"><b>  芙蓉楼及水榭。</b></p> <p class="ql-block"><b> 百花洲桥与塔影湖。</b></p> <p class="ql-block"><b> 三塔映月。</b></p> <p class="ql-block"><b>  中泠泉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名曰:鉴亭。双层立柱,直径7米,十分宽敞,亭中有石桌石凳,十分风凉幽雅。</b></p> <p class="ql-block"><b>  中冷泉,也称“天下第一泉”,此泉原在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由于河道变迁,泉口处已变为陆地,现在泉口地面标高为4.8米。“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稍陆羽之后的唐代名士刘伯刍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等,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b></p> <p class="ql-block"><b>  中泠泉池北建有二层小楼,名为“中泠阁”,环境幽静,林荫覆护。</b></p> <p class="ql-block"><b> 纵览一番金山公园,意犹未尽。一座千年古寺,一段神话故事,让你魂牵梦绕,终得释怀。来过了,放下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