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可说话的人

野草十一院

<p class="ql-block">不是找资料翻从前的备份,都不记得自已还曾写过这样一篇有趣的文章,原来我从前就挺有思想的。哈哈。。。这是我为数不多的几篇没被发表的随笔。今日读来这十几年前的文章(大约写在2005年之前),逻辑还算严谨,因为诗词、对联内容跳跃性比较大,思维都散乱了。现在怕再也写不出这样的文章了。</p><p class="ql-block">谁,是可说话的人</p><p class="ql-block">杨晓雁</p><p class="ql-block">因调动同一位要好的女同事告别的时候, 她怅然道:“你走了,我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满脸的凄婉之情,让人好不怜惜。说话本是一件很简单,很平常的事,只要不是聋哑人。但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很难找到一个能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人,来倾听你生活中的烦恼,来分享你小有成功的快乐。当人们都把说话视为一种技巧、一种艺术的时候,那说话的学问可就大起来了。俗话说: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能说会道的人常被人称为有口才。口才的重要性可是不能低估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口才是一个人智慧的反映。正是如此,春秋时矮小的晏子,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出使各国不辱使命。蔺相如凭口才和智慧,未动一兵一卒,就战胜了强大的秦国,演绎了完璧归赵的故事。诸葛亮舌战群儒,更是妇孺皆知的千古美谈。而到了当代,在经济的谈判桌上,口才就是金钱,在法场上,律师口才维系着条条人命…… </p><p class="ql-block">我很是慕那些会说话的人,觉得会说话的人百分之百是聪明人。他们既健谈,又会说,同时还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同样一件事,会说话的人办得圆圆满满,滴水不漏。不会说话的人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会说的人是“良言一句三冬暖”;不会说的人是“恶语伤人六月寒”。会说话的人知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不懂说话艺术的人常常是“对牛弹琴”。“见人只说三分话,切莫轻抛一片心”,这句话的道理,人们似乎都明白。但话的多少,话的轻重有时是会受所处环境、和本身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实际与人交谈的时候,有时还是难免交浅言深有失分寸的。例如人们在春风得意时总会眉飞色舞,夸夸其谈。而在失败受挫的时候,就会垂头丧气,沉默寡言。 说话的分寸实在是难以把握。鉴与此,古代的先贤们早就告诫人们:有话要对君子说,是非莫对小人言。面对君子,既使偶有言多语失,也不会有大碍。如果面前是个多事的小人便不同了。轻者添枝加叶,重者颠倒黑白,断章取意。所以,人们为了避免言多语失,便有三缄其口者,有噤若寒蝉者。更有甚者,认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大概除了吃饭、打哈欠以外,嘴巴是不能再动一动的了。如此这般未免太绝对了。</p> 谁是可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