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陈三两是古装戏剧中的一个剧目。说的是在明代,一位误入青楼且才艺双全的女子李素萍不肯卖身,靠精湛的书法为青楼老鸨赚钱,每幅作品能卖三两银子,故得名陈三两。</p><p class="ql-block"> 后来陈三两与自己的贪官胞弟对薄公堂,铁面无情,为百姓铲除了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因此,陈三两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辽宁也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陈三两。这位陈三两的美名也在辽宁大地上,流传了许久许久……。</p><p class="ql-block"> 这个陈三两是谁?都做了些什么,人们为什么冠称他为陈三两,这还得从开头慢慢说起。</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辽宁曾经是共和国长子特别是辽宁雄厚的工业基础,为新中国造出了第一架飞机、第一炉特钢、第一桶航空煤油、第一台机床……。</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辽宁人民为共和国的解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但辽宁省的城市人口竟占全省人口的近50%,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极大,这就给辽宁省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农业生产物资远远满足不了辽宁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省城市居民的大部分粮食及副食品,主要还是靠国家和兄弟省市调拨和支援!</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说到:“辽宁工业比重很大,但农业这条腿短,工业这条腿长。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就是铁拐李。你们辽宁要赶快下定决心,把农业这条短腿接上去(原意)”。</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的这番话,让当年军人出身辽宁省革命委员会陈主任吃不消、也坐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提出了要下大决心解决辽宁农业生产落后的问题,彻底改变辽宁的铁拐李局面!打胜辽宁农业翻身仗。</p><p class="ql-block"> 接着,一场打好“辽宁农业翻身仗”的战役在辽沈大地上打响了!有人称之为第二次“辽沈战役”。</p><p class="ql-block"> 陈主任多次要求,国家给我们调拨的农副产品我们尽量不要或少要;兄弟省市的支援,我们尽量谢绝!辽宁人民有志气,有能力做到粮油肉自给自足,既不给党中央毛主席添负担,也不给兄弟省市找麻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号召辽宁人民既要勒紧裤带节衣缩食,打好翻身仗;又要努力搞好辽宁的工业生产,力争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更大贡献。 </p><p class="ql-block"> 于是,辽宁全省从城市到农村总动员。包括工人、农民、解放军、下乡知青、知识分子在内1800万英雄的人民,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坚决打胜农业翻身仗的伟大战役!</p><p class="ql-block"> 但是几年下来,粮食产量却始终是徘徊不前,人们生活水平也连续多年没有提高。这种局面,难免在社会上产生一些埋怨情绪,时间久了老百姓很无奈,街头卷尾就生出来很多闲嗑,说什么,你供应豆油给几两也行啊!偏偏每人每月才供应三两豆油,这不恰恰成了名符其实的《陈三两》了吗!</p><p class="ql-block"> 于是,陈三两这个美妙的称号就应时而生了,再经老百姓反复的忽悠,陈三两的美名就传遍了辽沈大地。全省上下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p><p class="ql-block"> 亲们!那时候辽宁人吃的喝状况到底咋样?让我们共同穿越到那个年代,了解一下辽宁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吧!</p> <p class="ql-block">△ 为坚决打胜辽宁农业翻身仗,辽宁不仅自觉减少了国家的粮油拨付供应指标,还谢绝了许多兄弟省市副食品支援,从而,辽宁省所有城市居民的细粮及豆油供应标准大幅度降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从上图那块当年粮站门前挂的小黑板上就可以看出来,每人每月从10多斤细粮改为4斤;以往城市每人每月半斤油,当时的省领导提出:每人每月节约二两油,改为供应3两油,全省就省出一笔不小的数字。三两油标准由此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苞米面全是用发了霉的苞米粒,在柏油马路上简单晾晒后,直接加工成面粉,蒸出来的苞米饼子是灰黄色的,简直难以下咽。</p><p class="ql-block"> 苞米为什么会发霉,因为当年冬天收上来的苞米粒全是湿的,没晾晒直接入仓,第二年又在仓里捂了一个夏天,到第三年才出库加工,不发霉才怪呢。这种发了霉的陈化苞米粒加工的面,辽宁城市居民狼吞虎咽般造了许多年,难怪各种癌症发病率高居全国前列。</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陈三两同志,是不是也和广大辽宁人民一块享受这种苞米面呢?应该是也跟着百姓一起品尝吧?!</p><p class="ql-block"> 那时,辽宁人虽然成天吃的是发霉苞米面,但穿着打份还挺赶时髦,仅次于当时的上海人。</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年邻省老百姓都戏称辽宁人是 <b>的确良的裤子,苞米面的肚子。</b>确实是很形象啊!</p><p class="ql-block"> 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辽宁人是十分讲究仪表、热爱生活的。在艰苦环境中辽宁人倒驴不倒架,始终是昂起首挺直胸、阔步永向前!</p> <p class="ql-block">△ 这本粮食供应证曾经是我们的命根子。虽然每人每月只供应15%的细粮,3两豆油,但有了它,人们可以买到商品粮,许多家庭拥有了它,无比的高兴。许多农村家庭十分羡慕它,为了得到它,绞尽了脑汁。</p> <p class="ql-block">△ 从这块小黑板上可以看出,只有到了节日,城市居民的粮油供应标准稍微有所改善。</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人们过年吃上饺子,每人配给1斤精粉,还供应一点花生和香油。但实在是少的可怜呀!</p><p class="ql-block"> 别的省份粮油也是实行计划供应制,但是人家省内的农贸市场是半开放的,城市居民在自由市场上可以买到一些农民自产自销的议价粮油肉蛋。</p><p class="ql-block"> 而辽宁却严禁在农村自由市场进行粮油肉蛋的交易。你花钱也买不到这些东西。老百姓为了多吃些细粮肉蛋,不远千里跑到外省可怜巴巴的买点粮油肉回来。买多了还不行,查出来就说你是投击倒把,一律沒收。</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吉林省副食品供应比辽宁充足,厂子食堂便开车去吉林海龙县采购。高兴的买了一卡车的农副产品,有猪肉、香肠、黄豆等。</p><p class="ql-block"> 结果回来的路上,让吉林省检查站把车上8麻袋黄豆给没收了,理由是黄豆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粮食作物,不允许私自买卖,更不能出省。</p><p class="ql-block"> 亲们,假如让你回到过去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你愿意吗?我是不愿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时,如果出差到外省,去饭店吃饭要收全国通用粮票。申领全国粮票,必须持有单位开的出差介绍信和粮食供应证(粮本),到所在街道粮食供应站才能办理。每办理出10斤全国粮票,要扣一两豆油的份儿,真是心疼的很啊!但为了出差还得办理全国粮票。</p><p class="ql-block"> 不过,全国粮票却有一点好处,出差到北京或南方各省市,可以买到辽宁稀缺的挂面,而且在当地副食品商店随便买,从不限量。</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本人带了30斤全国粮票买了30把北京挂面。像驴似的驮回来,结果给同事们一分,自己就剩下4把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下一碗挂面,再卧一个荷包蛋,不是随便就能吃到的。平时舍不得吃,来了客人、孕妇坐月子、小孩子们才能享用到这个待遇,如今挂面算个啥</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当年发放副食品供应票的通知。每人每月才供应半斤猪肉。那时,人们用票买肉时都想求卖肉的人多砍点肥肉,这样能耗出些荤油炒菜用,想起来真是可怜呀!</p><p class="ql-block"> 因为不允许农民擅自杀猪私卖,偶尔有人偷偷的杀猪卖肉,黑市价是1.5~1.8元一斤。有的肉中还有寄生虫,但人们还是冒着风险买黑市肉吃,实在不敢吃就耗成油炒菜用。</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们有一位同事开车去北京送货,回来时到北京东单副食品商场买猪肉,每人一次限购5斤,他为了给同事带些猪肉回去,他就多站了几次排买肉,结果卖肉的认出来斥责他说,你们是辽宁来的吧,脸皮这么厚,买这么多猪肉干嘛!</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位同事指着架上挂的猪肉半子说,师傅你看见没有,那猪肉上盖的戳是“锦州"两字,锦州是我们辽宁的,我们辽宁人为了保你们北京供应,杀了猪自己舍不得吃,几乎全运到北京来了!我们花钱背点儿自己家产的肉回家过年吃,你还骂我们脸皮厚,你好意思吗?</p><p class="ql-block"> 当年,辽宁这位敬爱的父母官陈三两,把辽宁自产的肉调运到了北京,结果自己的老百姓没肉吃,真是苦了辽宁广大老百姓啊!</p><p class="ql-block"> 辽宁人自己吃白菜、萝卜,把猪肉让出来,奉献给伟大首都的同胞们享用,我十分敬佩辽宁人的宽广胸怀!</p> <p class="ql-block">当年抚顺地区发放的部分生活用品票证</p> <p class="ql-block">△从上面这个大红纸写出的通知内容就可以看出来,那年月不仅粮油肉蛋少的可怜,其它生活用品也是非常缺乏。</p><p class="ql-block"> 穿衣要布票,买袜子要袜票,肥皂要票、火柴要票、奶粉要票。有一段时间,连买灯泡、胶鞋、白酒都凭票。</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侯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专家、高干配发一种特供商品优待证,特供证分甲乙丙三种。</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都是抗日时期参军的干部,也发了特供证。父亲是甲种证,凭证每月供应30斤精粉、1斤豆油、一条牡丹香烟;母亲是丙种证,每月供应20斤普通粉、半斤豆油。</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家6个孩子,蒸一大锅馒头一顿干脆不夠吃,得蒸二锅才行。</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拿着一个热腾腾的大白馒头到院里吃,邻居大婶见到后说,哟!还得是你家呀!还能吃上精粉面儿馒头!就是和我们老百姓不一样!回来后让母亲斥责了一通,你吃馒头到外面显摆啥?让邻居们看到了影响多不好!</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家细粮比别人多一些,但感觉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白馒头。还是不过瘾,可想而知,普通老百姓家是咋个样的生活了!</p><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你说当年多困或……。</p><p class="ql-block"> 现在60岁以上的辽宁人,应该忘不了敬爱的陈三两同志,是他老人家率领当年1800万辽沈儿女,为了辽宁农业大翻身,为了给共和国减轻负担和压力,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战天斗地,创造出了这惊天地、泣鬼神般三两豆油的伟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小黑板可以看出当年除了粮油肉蛋计划供应之外,辽宁越冬秋菜也实行的是半供给制。</p><p class="ql-block"> 土豆和品种好的白菜也是限量配给。东北的冬季无菜期长达5个多月,冬天吃菜唯一的就是白菜萝卜加土豆。</p><p class="ql-block"> 一个7~8口人家,要买2~3千斤白菜,2~3百斤萝卜,还要买几十斤土豆、大葱等。一部分越冬菜贮藏在自家修建的菜窖里,一部分腌成酸菜和咸菜,一冬天就熬过去了。否则,那个年代冰天雪地是买不到任何菜蔬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一个家庭的饮食情况不怎么样,那住独身、吃食堂小伙伴们的伙食状况就更糟糕了。 </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小黑板的今日食谱反映出,在单位吃食堂的职工是何等艰苦了。</p><p class="ql-block"> 本人就是当年住独身、吃食堂队伍中的一分子。每天三顿发霉苞米面做的饼子,吃到嘴里嚼半天很难咽下去,白菜汤几乎见不到多少油腥儿。</p><p class="ql-block"> 男的实在是熬不住了,就去县城饭店搓一顿,半个月工资进去了。女生听说小卖部来了麻花、面包、炉果之类的糕点,咬牙买几两粮票的糕点解解馋。这种状况竟然持续了有六、七年。</p><p class="ql-block"> 结果,还没等辽宁农业翻过身来,敬爱的陈三两主任就上调到了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有位叫刘大浪漫的消息灵通女生,忽然在宿舍走廊里一声高呼,告诉姐妹们一个好消息呀! 商店刚才进来一批好点心,有大麻花、炉果、糖发面,大伙赶紧去买呀!晚了就抢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女同胞们闻声放下手里的毛线活,直奔沟口小卖部。</p><p class="ql-block"> 那时侯商店一进点稀缺食品人们就这样兴高采烈、奔走相告,蜂拥到商店抢购久违的大麻花、大面包等。想起来那场面,真让人心酸啊!</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些点心,现在的人基本上都认得,但可能不知道糖发面是什么东西。糖发面是把面与糖、小苏打和在一起,做成饼状,用烤炉烤熟的一种甜饼。软香可口、价格便宜、好吃实惠,每个才8分钱一两粮票,当年深受底层老百姓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 这只抚顺市望花区光明铝制品厂生产的饭盒,伴随我多年,见证了那个艰难困苦又充满激情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那年春节假期战备吃紧,我主动申请留厂值班。期间办公室女同事在家中托司机师傅捎来一只沉甸甸的饭盒,打开一瞧,满满的一下油煎酸菜馅饺子,顿时一股暖流湧遍全身,隐约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盒香喷喷的煎饺子,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岁月这条流淌的小河中,这位女同事果然成了我的女朋友、女伴,直到成为我的另一半……。</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若干年,我用这只曾装满煎饺的普通饭盒,去食堂装过苞米面饼子打过白菜汤;盛过白米饭和红烧肉。它装满了岁月的深情厚谊,也见证了人生的磨难与喜悦。可称之为功勋饭盒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逢年过节改善伙食,许多男生一顿能吃三份红烧肉,二个炒菜,四两一个的馒头能呛仨。人们的确是刻漏坏了。</p><p class="ql-block"> 每月发的4斤细粮票,2~3顿就造完了,剩下的20多天,只能是发霉的苞米面饼子管够了。 </p><p class="ql-block"><b> 这些就是那个年代辽宁人生活水平的真实的缩影和写照!我们这代人永远不会忘记,更不会忘记曾率领我们打过农业翻身仗的陈三两主任!感谢他把我们培养成风吹浪打不动摇的风流人物!</b></p><p class="ql-block"> <b>好在1995年,陈锡联主任在北京出席一次沈阳市在京举办的展销会时,诚恳的说到: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在沈阳工作没做好,让老百姓受苦啦,大家叫我‘陈三两’。我对不起辽宁的老百姓啊!你们也替我向辽宁人民转告我的歉意吧。</b></p><p class="ql-block"><b> 他老人家到了晚年,把道歉的话都说出来了,三两油时期必竟不是三年挨饿时期,只是吃的不好,但还可以吃饱。我们啥也不说了,全都是眼泪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撰文.编辑/龙的传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片/来自网络 (2021年11月4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