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你有约”①|“钟王之争”分享活动

嗨,yu你有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月3日下午,“yu你有约”第一期读书分享活动在图文研讨室举行。活动主题是对于“钟王之争”学术争鸣的学习和讨论。</p> “钟王之争”背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1年,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序幕,钟启泉教授和王策三先生于2001年至2009年之间开展了三次分别关于<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知识观、新课程改革方向、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span>的学术争鸣。两位先生主要通过发表论文进行学术争鸣,在这期间不仅包括钟启泉教授与王策三先生的文章,还包括其他学者的主张。根据论文发表时间,可以梳理为以下文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相关文献目录</span></p> 小组汇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王”第一次争鸣是关于知识观的问题。由胡亦萌对王策三教授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进行汇报,以下是她梳理的主要观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胡亦萌同学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后,邱晓倩汇报了钟教授关于此篇文章的回应,以下是她汇报的两篇文献及摘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邱晓倩同学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王”第二次争鸣转入关于新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方玉蝶由钟教授的《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谈起,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其后引发的一系列相关论文。提出本次“钟王之争”的四个争论点,如下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方玉蝶同学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王”第三次争鸣深入到关于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由王晴晴介绍相关文献。以下是相关学者文章的思维导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晴晴同学分享</span></p> 交流与讨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汇报结束之后,小组针对“<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关于钟王之争,你更支持谁?”</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以下是每位同学大致的观点:</span></p> <p class="ql-block">舒添:我认为钟王的观点是改革派与改良派的关系,但这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他们都是在探寻国家教育的新道路,只是一个是以比较激进的方式,一个是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在大方向上,我比较赞同钟教授的观点,国家需要改革大过与改良,但是在实施时需要注意边界,需要结合当下实际情况。改革需要立于现实,又高于现实。</p><p class="ql-block">方玉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与梳理,我觉得两位学者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固守旧规是行不通的,课程改革确实要先立后破,但在推进过程中速度不能过快,要正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广泛参考社会各界的意见,对改革进行调整,保证改革稳步推进。</p><p class="ql-block">王晴晴:我比较赞同王教授的看法,一定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正确使用我们国家的语言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全面的发展。另外也要注意学段间的衔接,比如你在中小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打下阅读的基础,才能在高中进行如整本书阅读等活动。还有就是要具体学情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进行不同的教法学法,比如说小组讨论,不一定每次都会有好的效果,要灵活运用。</p><p class="ql-block">邬洲:钟王两位学者分别表达了对知识观、学生观、价值观等不同教育理念的看法,王教授主张延续凯洛夫相关教育思想,严防轻视知识教育的倾向,钟启泉教授则主张大立大破,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二者站在了绝对的对立面上。但实际上,两位学者的思想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再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二者究竟孰高孰下,仍需在以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步验证并不断完善。</p><p class="ql-block">胡亦萌:两位老师都把对方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但二人的很多看法是互通的,比如都重视探究学习和知识的价值,都认为知识学习不止是接受,更需要建构,可惜他们对彼此的观点有一些误解。我的立场比较中立,觉得双方融合会更好。</p><p class="ql-block">陈伊如:我认为将两位教授的观点各有优缺。今年正值新课改20周年,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场争论,钟教授提出的改革大方向是正确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必要的;但同时,王教授提出的观点也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p><p class="ql-block">邱晓倩: 通过钟王之争,提出几点思考:关于教育学原点的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课改当中,一线教师们才是改革的执行者,他们对新课改的理解与研究者们对课改理论制定以及一系列的争鸣是存在落差的;国家的教师教育改革是不是应该先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学术争鸣语气应该是激进式还是商榷式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组成员进行讨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俞向军老师对本次汇报进行了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关于主题的选择。今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周年,而正是由这场改革而引发的“钟王之争”值得我们关注。“钟王之争”表面上看是钟启泉教授和王策三教授两个人之间针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争论,但其实是对我们国家的教育基本理论的原点的思考:究竟是用凯洛夫教育学,还是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钟”与“王”之争,而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对国家教育的原点进行思考</span>。我们学的是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要聚焦到具体的学科里,但同时,无论是思考、选题,或者是研究,我们不能只是局限在语文学科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关于学术争鸣。当时是20世纪初的争论,但现在我们回过来看,学术争鸣不是去争好坏,而是在争鸣的过程中促进思考,正如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建议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带有某种倾向性,而是站在中立的或者比较<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客观的立场</span>上来看待这个问题。比如对两方观点有赞同的地方,也有不赞同的地方,分别在哪些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当我们在发表自己观点时,不要仅仅停留在我认为这个事情怎么样,需要有一些证据来支持,有相关的<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理论依据</span>来支撑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关于实践思考。在学习“钟王之争”时,关于课程改革到底改什么,到底要怎么改,希望能形成一些自己的思考。而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例如,作为一名老师,或者是你作为一名教育者,你觉得你的职责是什么?你是育分还是育人?是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在你手里是怎样的定位?等等这些问题其实都跟我们密切相关。</p> 总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组会通过学习“钟王之争”这一场学术争鸣,促使我们辩证看待问题、关注教育现状、主动思考分析,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而我们也将以此为起点,期待更多的交流与碰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字|舒 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王晴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编辑|舒 添</p>

王之争

争鸣

改革

教授

思考

课程

钟王

关于

观点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