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交流学习共提质】——义安三小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员赛讲活动纪实

凡岩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问秋能有几多景,无尽风光须用心”。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我校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探讨、不断钻研的教学研究氛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校教研室的安排下,于10月19日——11月2日开展了各学科组“同课异构”的听评课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活动前,教研室制订了“同课异构”活动实施方案,对上课、听课、评课等赛课事宜做了详细的安排。</b></p> 语文组 六年级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教学中,杨婧老师抓住了环境描写以及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特别是文本中对雨、山洪和桥的描写,把恶劣的天气、咆哮的山洪、窄窄的木桥和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紧紧结合,让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词句反复领悟,反复品味,将文字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还原成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抓住老支书在危机时刻,面对乱哄哄的人们,他“沙哑喊话”“冷冷地说”“冲上前”“揪出”等一系列的神态、语言、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先人后己的品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侯晓婷老师在《桥》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视频与图片相结合的方法,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人物的崇高品质。同时,课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回归到主题,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孟繁金老师讲的《桥》一课,让我们收获多多:首先是前置性作业布置到位,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课伊始就将学生带入了对老汉形象的感悟上,让学生了解到老汉的崇高品质;其次是以一带一,进行组文阅读,将《桥》与《交接》联系起来,学方法,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给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带来了一节很好的示范课!</b></p> 五年级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五年级老师执教的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的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课堂上</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任琍敬</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老师先带领孩子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受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抓关键词进一步感受圆明园的毁灭,由毁灭再过渡学习文中第二部分的内容,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样设计更能促学生深思:如此辉煌的皇家园林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毁灭,成为一片灰烬?课堂上老师的点拨引导,加上师生课前搜集到的大量的资料的补充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马君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马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本次“同课题”的教学中赵海玲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b></p> 四年级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盘古开天地》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刘国樑老师的课堂轻松活泼,趣味性强。用问题做导引,以训练促进步。着眼于单元训练重点,和孩子们一起在读、思、议中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和故事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巧妙穿插本单元的习作方法指导,孩子们可以学以致用,立竿见影。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发言环环相扣,组成了一堂有趣、有用的语文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宋晓丽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用具体而生动的叙述,极富想象力的故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赵学梅老师讲的《盘古开天地》一课是一篇神话故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头顶天脚踏地的情形,赵老师让学生表演(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一名学生读完,老师问孩子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教学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时,她引导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复述故事环节则教会孩子们要抓住时间变化进行讲述会让故事更清晰……课堂上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体会到神话故事的神奇及盘古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b></p> 一–三年级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搭船的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以“搭船的鸟”为题,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马瑞老师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关注新教材习作单元所承载的目标及其作用,落实语文要素,聚焦习作单元的目标,有效指导学生根据“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在教学中充分展开学习,在品读词句中发现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的,体会细致观察的作用与好处。借助作者观察的结果,调动孩子的生活体验,运用静态的观察与动态的观察,体会仔细观察的好处。学生在字里行间循着作者观察的顺序来写话,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看到了孩子们的显著进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曹晶晶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坐井观天》,这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庄子·秋水》中的相关内容改写。课文通过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鸟飞到井边喝水,与青蛙发生了争论。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空无边无际,小鸟很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一看。寓言揭示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更全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赵彩伶老师执教的是《小小的船》,这首诗描述的是在晴朗的夜晚一位小朋友仰望一弯明月时看到的情境,展现了孩子飞上月亮,邀游太空的美好愿望。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船,后两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b></p> 数学组 六年级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王雅丽老师结合教材选取的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这个内容引入本课,借助其中的数学知识,让同类量数据和非同类量数据处在同一平台上,用除法搭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组织学生通过自学作探究得到比的其他知识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解瑶尧老师在《比的意义》这节课中选取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载体引入比,通过这一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引出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概括比的意义,介绍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整堂课流畅自然,在培养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同时,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肖珂老师用“神舟十三”视频导入,引出本课例题,先用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再引出新的表达方式“比”,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总结“比的意义”。通过介绍比的各部分和各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比的理解;再通过小组讨论,明白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更好地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b></p> 五年级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田晓瑞老师在课堂中创设《公园舞PK》,用生活中有关字母的情景,引入课题。然后出示例题,诱导启发,分析数量关系,由直观的数字计算顺势导入抽象的字母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进一步设疑追问,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全面,同时揭示知识重点。练习巩固环节,揭示知识应用的切入点,指导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思维方式及做题技巧等,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进而达到知识的拓展及延伸,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张慧老师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侯楠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歌导入激发兴趣,从生活实例出发,连接数学与生活;教学环节紧凑,合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自主学习,体现了“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b></p> 四年级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冀有亮老师通过教师创设的前置作业,引导学生经历计算、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积的变化规律,在练习中提升,在应用中点拔,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效率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王艳梅老师用游戏导入,课堂气氛高涨,将课本例题与我省受灾情景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总结、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教学目标清晰,环节完整,学生参与度高。课堂语言精炼,时间把控精准。</b></p> 一——三年级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梁文凯老师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万以内加法》,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环节之间的衔接非常密切 ,课堂不枯燥,学生的参与度高,多重思路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练习题分析进行教学,符合学生学习实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宋晓峰老师带来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在课堂教学时,宋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任兆珍老师精彩展示了人教版一上《8和9的认识》这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和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任老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画情境下学习新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整节课任老师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中认识和理解有关8、9的知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王增庚校长及数学组全体教师进行了集体评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评课活动中王校长在充分肯定每堂公开课的同时,也非常忠肯的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自己的教学建议,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在交流中得到了碰撞与升华,达成最优化的教学共识,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促进我校数学教师的共同成长。</b></p> 综合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孟雪丽老师执教的是《Thanksgiving》讲述了感恩节的由来,一批不满英国政府的镇压的清教徒们踏上五月花号船渴望自由,登陆在美洲寻找新的家园,但又冷又饿的生活难以继续,多亏了印第安人给他们建房子,教他们抓火鸡,捕鱼,种植玉米等才使得他们获得了大丰收,为了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举行了一个名为感恩节的大派对,感恩节因此而来。整堂课清晰条理,学生在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习了西方节日,收获颇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南晓敏执教的是五年级英语《Time》,南老师把兴趣教学将知识赋予其中,突出了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理念,教学流程科学合理,合作学习扎实有效,交流评价充分到位,给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并且教师也参加到了学生小组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 进取思考的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刘晓倩老师执教的是数字单元《Numbers》,本节课刘老师讲解了课本5a部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能听懂故事动作,并根据指令“Take your money. Run to the shop. Look for your money.”做出相应的动作。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同时播放录音让同学们先感知故事内容。随后刘老师通过进行动作表演生动有趣的让同学们能够感知故事内容,让学生加深对动作指令的认识。同学们通过小组表演和上讲台表演的方式掌握了本节课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侯成盛老师执教的是《物质的变化》,讲述了物质变化分为两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侯老师利用分组实验,学生上课兴趣浓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程晨雅老师执教的是《这些事我来做》程老师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家务特长,激发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平时做家务的感受,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自我肯定的平台;第二个环节让学生从日常做家务的体验中自己切身感受提炼出做家务对自己是有好处的;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认识榜样的可爱可敬之处,反思反面形象的不可取之处,反驳他们不做家务的借口,实质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做家务主动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付万才老师执教的是《做个小侦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曹炜光执教的《弹力》。</b></p> 结      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这种教研方式,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各位教师都受益匪浅,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让老师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个性化的艺术,只有通过老师们不断的探讨钻研、交流学习、集思广益,我们才能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在取长补短和反思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激发内在潜能,张扬个性,从而追求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境界!</b></p>

学生

老师

教学

年级组

引导

课堂

学习

圆明园

执教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