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始到金——探秘桃花岭(1)

宜昌石头

<div>▲《东湖县志 东山寺图》</div><div> 远古地质变化,造就了宜昌主城区自石子岭开始,樵湖岭、珍珠岭,到桃花岭结束,一字排开四座小山。按《说文新附》解释:岭,山道也。也就是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清代全祖望《梅花岭记》说的是:“予登岭上”。</div><div><br></div> <div>▲2014年的樵湖岭 路华提供</div><div> 石子岭早在清末民初就被建房铺路的市民挖掘殆尽,樵湖岭自然是砍柴的好去处;珍珠岭很早就有了进城的小路。</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2014年珍珠路 路华提供</p><p class="ql-block"> 走下黄泥岗(现西陵二路四〇三路段),再从石板溪爬上珍珠岭,翻过去,从现在的东门外正街擦过黄家宗祠,就能进入大东门,那是北乡(分乡、黄花场陆路进城的唯一通道)。</p><p class="ql-block"><br></p> <div>▲《东湖县志 城垣图》</div><div> 倒是位于宜昌城区中部的桃花岭居于宜昌老城与新商埠区一侧,也就在长江大河与大梁子山(今称东山)之间。</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2002年卫星图 李增辉提供</p><p class="ql-block"> 北起一次次改造、一次次降坡的云集路中段,南抵原来的转运街、现在的胜利四路,东面是原来的汉宜公路、现在的夷陵大道,西面则是康庄路与隆中路合并而成的隆康路。资料说:南北最大跨度约1000米,东西最大跨度约440米,最高点海拔70.4米,相对高程约19米,总面积约0.26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div>▲清末民初桃花岭上已有白色建筑物 代昊提供</div><div> 桃花岭应该是这四座岭中开发最早的。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纷纷抢滩宜昌,除了在大南门外、当时一片沙丘和坟地的江岸修筑码头、建造公司、堆栈、教堂、医院和海关,也开始在当时是宜昌城南郊、只有些农田的桃花岭上设立领事馆,兴办教会学校,从当年那些照片中也可见一斑。</div><div><br></div> <div>▲1914年的地图上已有“桃花岭”这个地名 曹蓉提供</div><div> 按《宜昌市地名志》(注:以下简称《地名志》)载:这里在1914年(也就是宜昌商埠局成立之时)“即有桃花岭之称”。《地名志》介绍:“据传,曾有一周姓商人,由外地引进一批水蜜桃树,栽种在岭的东侧坡上。</div><div><br></div> <div>▲桃花岭上桃花多</div><div> 每逢春季到来之时,桃花盛开,遍岭飘香。岭的中部原有一小径(注:就是云集路雏形),农民进城、商人下乡见此景象,皆赞不绝口。因此,桃花岭一名很快便流行开来。</div><div><br></div> <div>▲文史女学者曹蓉在市女摄影家协会年会上放歌</div><div> 宜昌文史女学者曹蓉在《沧桑二马路》一书中撰文说明了那个“周姓商人”就是前清宜昌镇总兵王家琳之子、后来声名远播的一代名儒王步点的女婿周楚江。同时考证出时间不是1914年,而是在1925年。</div><div><br></div> <div>▲1934年桃花岭上的桃花</div><div> 那个当时在日清洋行供职的周楚江除了在岭上购地建别墅,还从浙江老家奉化引种水蜜桃栽在东坡上(现夷陵大道军分区、公路管理局一带),于是,那里原来的老地名“竹林子”就变成桃花岭了。</div><div><br></div> <div>▲沈传诚老师在环南C地块研讨会上</div><div> 和宜昌文史专家沈传诚所说的一样: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都是代表整个山岭,而非某一局部。而偌大个桃花岭不大可能叫“竹林子”这样一个很局部的名称。</div><div><br></div> <div>▲罗洪波老师在三峡大学图书馆讲宜昌码头文化</div><div> 宜昌文史专家罗洪波认为:南湖岗是个最古老最有专指性最科学的地名。其他都是老人身上的新衣。</div><div><br></div> <div>▲李明义老师在论坛上主讲</div><div> 《洋人旧事》《宜昌开埠》和《宜昌海关十年报告》的作者李明义提醒说:桃花岭还有胡家岗的叫法。</div><div><br></div> <div>▲《东湖县志 岭》</div><div> 而在清同治三年的《东湖县志》中,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赫然在目,却偏偏没有桃花岭,也查不到有关“岗”的资料,由此可见,桃花岭的名称的确来得很晚。</div><div><br></div> <div>▲日军1940年进攻宜昌 代昊提供</div><div> 桃花岭这座在清末民初就成了外国列强和教会所占据的地方和宜昌的历史一样,经历过“宜昌反正”、“宜昌兵变”、“川军援鄂”、“枣宜会战”、“反攻宜昌”……,被史书写成“受损程度全省之最”。</div><div><br></div> <div>▲2014年的原宜昌地委大院门 路华提供</div><div> 还有摧枯拉朽般的解放战争,解放后又成了宜昌地委、行署和军分区的所在地。加上这些年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进程,桃花岭原有的模样早已变得依稀难辨,原有的老建筑更是寥如晨星。</div><div><br></div> <div>▲东山上可见桃花岭的建筑 李增辉提供</div><div> 读到过桃花岭的来历,听说过康庄路的挖掘,想起过当年那些洋人洋房、教会学校的云集,也记得燕子窝的传说。</div><div><br></div> <div>▲走近桃花岭的老师们</div><div> 感谢经济专委会的组织,让我和一些学富五车、颇有建树的老师们有机会在2021年10月走近桃花岭,穿越百年前的风云,聆听历史的呼吸,触摸当年的遗存,回顾那些曾经在这里的人与事,探讨过去已经变得淡泊的往事,也是“别样滋味在心头”。</div><div><br></div> <div>▲第四野战军解放宜昌</div><div> 在云集路21号原地委大院里,原本有不少的欧式小楼和平房,抗战胜利后,桃花岭一直是宜昌最高军事机关(如国军第26集团军总司令部、川陕鄂绥靖公署,川鄂绥靖公署和湘鄂绥靖司令部)的驻地。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后,这个院子又曾经是第四野战军相关部队的指挥机构。</div><div><br></div> <div>▲原亚细亚火油公司的“公事房”。</div><div> 不过随着宜昌地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进驻以后,这座大院的建筑经过屡次翻新和推倒重来,到现在就仅存大门口的一栋始建于1919年,挂牌保护的“欧式建筑”还依然耸立在那里。这栋现在是知识产权保护局在此办公的小楼就是早年亚细亚火油公司的一座“公事房”。</div><div><br></div> <div>▲贝壳引发的品牌</div><div> 1833年,精美的贝壳饰品将伦敦古董商人马库萨穆埃尔(MarcusSamuel)的目光引向东方。当60多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将自家生意转向油品及航运业务的时候,便采用了贝壳作为公司标志,并很快便追溯着父亲的脚步,把这一枚“贝壳”带回了东方,也从此开启了一段东方传奇——这就是壳牌石油的起点。</div><div><br></div> <div>▲亚细亚火油公司职员胸牌 路华提供</div><div> 19世纪90年代初,亚细亚石油公司(The Asiatic Petroleum Company)成立,Samuel兄弟选择由俄国起航,经苏伊士运河,穿越印度洋,到达亚洲各地。也沿着这条经典石油航线将煤油输入中国,在香港、上海、广州和厦门建立了油库,开始做长途贩卖的生意。</div><div><br></div> <div>▲亚细亚火油公司宣传单 路华提供</div><div> 他们在亚细亚石油公司建设的初期,就把目标投向了远东的黄浦江畔。开始将煤油输入中国,通过邮轮运输散装煤油在上海进行销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这家公司就在上海建设亚细亚火油栈,作为公司石油的储存和运输的重要站点。</div><div><br></div> <div>▲《宜昌百年大事记》</div><div> 在《宜昌百年大事记》中记载:1912年,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宜昌支公司成立。在宝塔河建办公楼,在万寿桥江边修建油库、游船码头,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经销煤油、柴油、汽油、矿烛等。有行驶长江中上游的油船5艘,载重量2100吨。</div><div><br></div> <div>▲宜昌亚细亚火油公司储油罐</div><div> 这个通高15米,直径21.3米,用厚1厘米的钢板、铆钉焊接而成,可容4000立方米煤油、共分七层,设有进出油嘴、铁梯等设施的“亚细亚大油罐”建造于1923年至1925年间,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曾建有三座,现仅存一座。</div><div><br></div> <div>▲亚细亚火油公司招牌 路华提供</div><div> 当时中国西部的云、贵、川、藏等地区所用的“洋油”均由宜昌水运中转,这个油罐即为当时的储油设施。这座巨大的圆柱体形钢制罐体被称为万里长江留存最古老而且是唯一的大“洋油罐”,原来藏在宜昌港务局作业区里,因为修建沿江大道而为外人所知。</div><div><br></div> <div>▲修复前的宜昌亚细亚火油公司储油罐</div><div> 却不料在2005年7月几乎被拆毁(其钢制顶棚已被切割成块,丢在油罐边)而叫停。好在2006年这个油罐被宜昌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湖北大都置业公司捐赠50万元用于油罐修缮。那个储油罐才能继续存在下去。</div><div><br></div> <div>▲刘思沪老师与曹竟斌老师交谈</div><div> 还是现在作为宜昌市知识产权局的原亚细亚火油公司宜昌“公事房”的那栋1919年建造的欧式建筑还好好的保存在云集路21号(原地委大院)里。那是一栋砖石混合结构、长方形,面阔30米,进深17米的百年建筑。</div><div><br></div> <div>▲参与活动的老师一路欢歌笑语</div><div> 虽经过多次修缮,但这栋建筑一楼至二楼的26级楼梯、雕刻装饰的楼梯扶手栏板和阳台栏杆、室内的壁炉、房顶的烟囱、楼内地面的木地板都保存得很好。站在“公事房”楼下,想一想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改变了壳牌的发展轨迹。造就了这个品牌其后的百年辉煌。直到2021年,壳牌仍雄踞世界500强企业前五,也是令人震撼的。</div><div><br></div> <div>  ▲德国领事馆的升旗仪式 吕航提供</div><div> 在桃花岭最早修筑驻宜领事馆的是德国人。而在此之前,德国人和美国人一样,都是借着美最时洋行的房子举办的升旗仪式,其实也就是一种象征意义而已。按照《地名志》介绍:“1914年后,德国领事馆迁至岭的北部(原注:现中共宜昌地委机关大门处)”。</div><div><br></div> <div>▲曹竟斌在夷陵区殷家坪</div><div> 可惜的就是,至今也没发现德国领事馆的老照片。有人指认现在桃花岭饭店的五号楼就是原德国驻宜领事馆。却被宜昌中年文史学者曹竟斌否认。他指出:因为从1936年的地图指明,日本领事馆的方位在原地委大院那里是没错的。</div><div><br></div> <div>▲1936年地图桃花岭(局部)</div><div> 曹竟斌解释说:至于那张照片说桃花岭饭店的五号楼是德国领事馆,只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五号楼也可能是德国人当年建的。资料上不是说了吗?德国人也在桃花岭建了三栋楼,因为五号楼离日本领事馆的直线距离也不过100米。</div><div><br></div> <div>▲青年文史专家吕航在活动中</div><div> 据青年文史专家吕航说,德国人也是命苦,刚刚在桃花岭建起了自己的领事馆,没想到在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皇威廉二世领导下的德意志帝国为首的同盟国被协约国击败。新馆住了刚刚四年,德国人不得不就此灰溜溜的从宜昌撤退,一去再没返回。</div><div><br></div> <div>▲宜昌商埠警察厅调查报告 李明义提供</div><div> 有趣的是,有资料表明,德国人离宜回国之后,还曾聘请一个叫罗锦章的浙江人“管理馆内各种器物。”同时,“警察厅按日派有巡警加意(注:以)保护。”吕航介绍说:可是因为德国领事馆没付薪金,后来罗锦章还扯了皮的。</div><div><br></div> <div>▲有人指证德国领事馆</div><div> 正是通过上面的那张宜昌商埠警察厅对德国人在宜昌情况的调查,我们得知了不少以前未知的不少信息:比如,德国领事馆的位置写的是:宜昌胡家岗;比如,德国驻宜领事巴克罗在“胡家岗”“自建西式楼房大小各二栋,地基系向张子恭租佃,限期三十年”。</div><div><br></div> <div>▲李明义老师判断,美最时洋行可能是左边的两栋之一</div><div> 比如德国人在“宜昌南关(注:大南门)外”建有“美最时洋行”,属于“自购地基”,“造有公事房一所,又堆栈一座,西式楼房一大栋,八角小亭一座”。</div><div><br></div> <div>▲德国人罗德在三游洞的房屋 李明义提供</div><div> 德国人还在锁堂街开设有“水面保险公司”;“宜防营(注:位置应在东山上)山头”有工程承包。同时,德国人还在三游洞建有房屋,</div><div><br></div> <div>▲2014年,德国人Peter与宜昌女洪聪</div><div> 可惜一场战争失败改变了德国人在中国、在宜昌的命运。直到时间过了百年之后,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宜昌人远赴德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在宜昌抱得美人归。</div><div><br></div> <div>▲福田旅馆原址</div><div> 历史常常十分有趣。日本外交官开始到宜昌来也是一无所有,据李明义说,那些外交官是1919年9月,在日本商人开设的福田旅馆(注:在怀远路和福绥横路拐角处,后来的三峡旅社)举办的开馆仪式。</div><div><br></div> <div>▲日本领事馆调查 吕航提供</div><div> 吕航介绍:从日本人所写的《昌宜事——在宜昌帝国领事馆调查》的史料中读到,最开始日本领事是在福田旅馆租住,让当时的宜昌县(也就是后来的宜昌市)警察厅帮忙找房屋作领事馆,找了很多房屋日本人都不满意。</div><div><br></div> <div>▲《宜昌市地名志 桃花岭》</div><div> 吕航承认:现存的史料中间有个真空期,就是日本人是什么时候去的桃花岭?他们的领事馆是怎么来的?都没有找到资料哦。《地名志》也只是说:“后来,德国领事馆及华英中学、美华中学均被日本接管。”</div><div><br></div> <div>▲1919年一战结束,战败的德军经过莱茵河撤回德国 路华提供</div><div> 李明义对此表示存疑,他的理由是国民政府的档案文件称,他们没有同意将德国领事馆交给日本使用,而按照当时的程序,日本占用德国领事馆必须经过当时的北洋政府敌产管理局同意!</div><div><br></div> <div>▲外侨房产清查基本情况 曹竟斌提供</div><div>而按照文史学者曹竟斌在1954年的市档案中查到的资料表明,日本领事馆当年就是占用的1914年修建在桃花岭上的德国领事馆。记载德国领事馆有楼房3栋,平房1栋,占地43.5亩,建筑总面积1317.82平方米。</div><div><br></div> <div>▲《宜昌市房地产志 领事馆房地产》</div><div> 《宜昌市房地产志》也在《领事馆房地产》中承认,德国在桃花岭修建砖木结构楼房和平房“后为日本领事馆占有。”同时,在1980年的《外侨房产基本情况▪使用情况》中,明确指出:“(注:这批房产)原为德国财产,后被日本侵占。现由地区用。”后面补充为:“地委用”。</div><div><br></div> <div>▲云集路金龙大厦(农行大厦)</div><div> 虽然可以确定德国领事馆(现在应该称之为日本领事馆)就在云集路21号原地委大院里,也就在现在的农行大厦的后面。可具体位置引起了老师们的热烈讨论,除了在现场众说纷纭,后来还在微信群里热议过。为了掌握变化情况,再次重返现场查看的李明义对大家介绍:</div><div><br></div> <div>▲原宜昌海关税务司官邸 孟炜炜提供</div><div> 在调查中得到一个情况,即紧靠农行大厦后面原来是有一栋两层楼的洋房,样式和原宜昌海关税务司官邸差不多,原国防工办主任的儿子确认他们家曾经在里面住过,可是没有留下照片!后来地委修宿舍时,将这栋楼拆了。</div><div><br></div> <div>▲原日本领事馆、后来地委宿舍的平面图 曹竟斌提供</div><div> 曹竟斌很神奇的找到原日本领事馆、后来的地委宿舍的那栋楼房的平面图,这就是很有力的证据。</div><div><br></div> <div>▲李增辉在柏临河湿地公园</div><div> 虽然宜昌文史专家李增辉在博物馆工作,因为国庆假日期间依然公务繁忙,不得不缺席这次集体活动,可他依然关注着经济专委会群的动态,依然抽时间去了原地委大院,升上了无人机进行位置查勘。</div><div><br></div> <div>▲注意图中红框的位置 李增辉提供</div><div> 他判断原日本领事馆的位置应该就在这张无人机拍下的照片的红圈附近。找到了这个位置就是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群策群力、相互协作的成果之一。</div><div><br></div> <div>▲代昊在北非摩洛哥</div><div> 青年文史学者代昊对研究宜昌历史比较严谨,在一些存在争议和未得出结论的历史习惯于用大量的档案资料说话。</div><div><br></div> <div>▲两张日本领事馆照片的对比 代昊提供</div><div> 比如他用老照片证实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在桃花岭上曾经有过两栋建筑式样有所不同的日本领事馆,却不知为何。</div><div><br></div> <div>▲宜昌日本领事馆及其附近 罗洪波提供</div><div> 虽然通过很多的档案和照片,老师们都越来越熟悉曾经在桃花岭上的那座日本领事馆,可谁也解答不出为什么东洋人会重建或者改建?</div><div><br></div> <div>▲昭和3年(1928年)日本使馆请示文件 吕航提供</div><div> 单单为了使馆里的白蚁而大改,似乎有些大材小用;建筑年代不长,也没有推倒重来、城市化改造的大趋势。</div><div><br></div> <div>▲宜昌日本领事馆正门 代昊提供</div><div> 于是,我们可以和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猜想一下,会不会前一种就是原来的德国领事馆?而后一种才是日本人自己建造的领事馆呢?</div><div><br></div> <div>▲宜昌警备司令部大门 吕航提供</div><div> 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的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日本驻宜领事馆和日本侨民一道撤离宜昌,而那座领事馆则成了宜昌警备司令部所在地。</div><div><br></div> <div>▲桃花岭上的大日本帝国领事馆 吕航提供</div><div> 1940年6月12日,宜昌被日军所侵占,领事馆物归原主。吕航提供了一个细节:挂在大门口的“警备司令部”的木牌被日军翻过来,写上了“日本领事馆”的字样,而将另一块木牌就扔在路边。</div><div><br></div> <div>▲日军投降回国 路华提供</div><div> 好奇地查了一下资料,得知1946年8月16日,驻宜日军第132师团步兵第97旅团向国军代表无条件投降,沿汉宜公路步行离宜,转道应城乘火车回国。</div><div><br></div> <div>▲抗战胜利,国军重新进入宜昌 路华提供</div><div> 8月25日,第六战区副司令兼第26集团军总司令周礨[lěi]从太平溪乘船来宜,把总司令部就设在桃花岭日本领事馆。</div><div><br></div> <div>▲何应钦双手接过冈村宁次的投降书</div><div> 这真是:一饮一啄,皆有定数!</div><div><br></div> <div>▲我们走在大路上</div><div> 刘禹锡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今年的仲秋时节,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在宜的大部分老师参加了桃花岭探秘活动。这是根据老师们在云集路21号、原宜昌地委大院现场考察和事后热议,综合而成的一篇报道。</div><div><br></div> ▲封面<div>  后面还有更多、更精彩的展现,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也欢迎各位参与文中提到未解之谜的探讨。本文配有很多历史照片、档案资料和曾经过往都是首次披露,未经允许,请勿使用,一经发现,违者必究。(2021103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