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沂南县鲁庄乡工作,乡驻地以西,穆桂英点将台北面山沟里,有一个名叫树仁里的村庄。有次,我跟村民闲聊时,方知这个村庄过去的名字并不叫树仁里,而是叫“水由李”。那位村民告诉我说,清初,这里曾经是水由村“李守备”的牧场,“水由李”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当时,我没有找到有关李守备的相应记载,在这个山高水急的大山里,“李守备”和“水由李”这两个名字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p><p class="ql-block">水由村由沂南县湖头镇管辖,它是李守备的老家,也是我的朋友李树启兄的老家。李守备名叫李孟德,他是李树启兄的祖上。李氏家谱记载,水由村李姓人家,是明朝初年从山西辗转河北奔波而来的李氏兄弟之后,从那个时候起,李姓一族在一条四季流水的小河旁定居下来。</p><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个村庄的名字最先叫“水游”,后来改称为“水由”。水由村在浮来山以西,掌岭以南,333省道从村中穿行而过。我在郭家哨联中读书时,学校组织学生去莒县县城拍毕业照,曾经路过水由村,那是我第一次路过这个村庄。后来,我在位于湖头镇的沂南十二中读书,有位同学是这个村庄人。秋天,学校组织学生去浮来山下的薄家店子帮助村里人摘苹果,也是走的水由村。</p><p class="ql-block">水由村地势虽高,但却有水。掌岭是一道分水岭,向北是柳清河,向南是九曲河。九曲河有泉,水脉旺盛,四季流水,且无水患。李家后人佩服祖上眼光,庆幸祖上选了这个风水宝地。村里老人告诉我,以前,村中有三棵大槐树,每棵有三揽抱粗,其中一棵有个树洞,能够来回走人。可惜的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三棵老槐树被伐——炼了钢铁。</p><p class="ql-block">水游这个村名大概取村庄在河流上游之意,但是,不知何时何故,水游被改称为水由了。我问了好几个熟悉水由村的人,他们也回答不上来。但是,不管怎么说,就这个地处九曲河发源地的村庄而言,“水由”自有它的理由。</p><p class="ql-block">上午,我在李树启兄家中喝茶,李树启兄从一个文件袋里拿出一沓泛了黄的《光荣证》给我看。他告诉我说,他的爷爷李西珍是与李子超、郭友邻等,一起活动在浮来山一带最早的共产党人。李树启兄告诉我这些时,脸上流露出一种让人不易察觉的失落感和满是痛感的表情。《光荣证》是李树启兄的爷爷李西珍被评定为革命烈士的证书,2015年3月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手捧这个《光荣证》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个迟来的光荣证和他的背后,以及与之同一源流的李家祖辈,有着一连串沉甸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个《光荣证》之所以让李树启兄感到疼痛和难以忘怀,是因为在这个《光荣证》里,以及与这个《光荣证》相关的水由村的街巷和土地里,有着许多刻骨铭心,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水由李这些带有血性和悲壮的过去,它们几乎完全占据了李树启兄心中那片记忆的河床,那些飘忽在历史时空中的存在,时常在李树启兄的大脑里盘旋,而且,随着他的慢慢变老,那些记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李树启兄的爷爷李西珍,在莒县城区以杂货铺老板身份为掩护,建立了一个共产党地下交通联络站,负责这一区域的情报联络工作。李西珍是中共莒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珍珠山起义发起者之一,李西珍牺牲时,任莒县六区区委书记。</p><p class="ql-block">在浮来山一带,水由李远近闻名。一天上午,我驾车与李树启兄一起赶到水由村,在水由村东见到了两位老人,通过他们了解到许多水由村的情况。来水由村,我需要了解的情况很多,但是我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一条有血性,有韧性,含有生命痛楚,闪烁生命智慧,由一个家族一辈辈衔接在一起的生命主线上。在这条主线上,在有关于水由李诸多沧桑的叙述中,有一个广为人们注意的起始点。在这个起始点上,有一个对水由村李氏家族而言,必须提及的一个人——清朝守备李孟德。</p><p class="ql-block">李孟德一只眼睛天生失明,他父亲早亡,是个苦孩子,特殊的境况,使他性格孤僻,我行我素。据传,他因违反族规,族人将他捉住,欲用刀挖他的那只好眼,机灵的他用手捂住那只已经瞎了的眼睛说:“千万别把我的好眼给挖了。”一刀下去,鲜血喷溅,李孟德神情淡定,一声未吭。</p><p class="ql-block">李孟德保住了好眼,之后离家投军。从军时,他行为另类,不按常规出牌。一次,军队被敌军包围,将士纷纷突围,李孟德不慌不忙,他骑上战马,将正在烧饭的军锅扣在马屁股上,战马被烫后,狂奔敌阵,李孟德挥剑直取敌方将领首级。战后,李孟德被授予守备官衔,后被封为明威将军,李孟德也因而名声大振,朝廷专门拨款,在水由村中心大街北面盖起李家大院。据老人们说,当时,外来戏班在这一带村庄演出时,什么时候演出,在哪里演出,都要看水由村人的眼色行事。</p><p class="ql-block">李孟德坟前,有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四月立碑一块。水由村老人告诉我,1966年破四旧,立四新时,李孟德墓曾被挖开过,但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显然,埋葬李孟德尸骨的坟墓不在这里。在哪里?没人知道。清初,有人欲挖李孟德好眼,没有挖到,二百年后,有人欲挖李孟德坟墓,没有挖到。是巧合,还是必然?水由村——被围在民居中央的李孟德墓,那块历经风霜雪雨侵蚀的李孟德墓碑,深沉而平静。李孟德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传奇人物,自有其否定或肯定的价值。在水由村,人们提及李孟德这个名字时,既五味杂陈,又津津乐道。李孟德这个名字以及与他相关的那些故事,在人们谈及“水由李”时,都是最先被提及的话题。</p><p class="ql-block">我跟李树启兄相识多年,谈及水由李还是第一次。当谈及李树启兄的爷爷李西珍时,看得出来他有些激动。与我俩一起站在村头的两位老人叹息道:“李西珍不牺牲的话,肯定像李子超他们一样都是党的高级干部了。”李树启兄没有说话,他的思绪也许又回到了那个战乱的年代,回到了那段历史的现场。那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十分弱小。1939年的一天,住在沂水县马庄的汉奸头目孟玉卿,派人到水由村征粮,汉奸进村后,开枪打伤村民,恰巧被李西珍遇见,他与随从人员将汉奸抓获,押解到游击队驻地。</p><p class="ql-block">之后,孟玉卿进行报复,他们在李西珍回家时,将其包围在院内。当时,地下党人李玉祥派人与李西珍取得联系,欲带队营救,李西珍为村民安全考虑,没有同意。后来,李西珍在翻墙突围时,腿部中弹被俘,敌人用绳索绑住李西珍双脚,用李西珍家水牛拖着李西珍,连同家人和家产一起带至黑石沟村。</p><p class="ql-block">路上,李西珍的肚皮被划破,肠子露了出来。在敌营,李西珍四子和五子(李树启之父),他们一个九岁,一个年仅七岁。他俩不惧敌人,一直陪在父亲身边,晚上,兄弟俩轮流躺在地上,用肚子为父亲当枕头。一个星期后,乡亲们筹集银元,将奄奄一息的李西珍赎回。回家第二天,李西珍牺牲。</p><p class="ql-block">村上老人告诉我,李树启兄祖上是名门大户,他的老爷爷是远近闻名的“铁笔李埠”,在浮来山一带,无人不晓。据老人们讲,李埠不仅毛笔字写得好,而且仗义执言,他写的状子更是十分了得。但凡他写的诉状,几乎没有判输的。</p><p class="ql-block">李树启兄的大爷李汝福,在李树启爷爷牺牲后,加入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后任莒县中楼区区长,1942年,在莒县康山战斗中牺牲。李树启兄祖上勤劳节俭,他们把一辈辈节省下来的钱用于置地,土改划分阶级成份时,被划为“四类分子”。为此,李树启的父亲李玉刚,从济南到北京,从北京到济南,反复找政府落实政策。他露宿街头,依靠乞讨,整整找了十年。后来,在李西珍的老战友——时任山东省委领导李子超出具证明后,得以落实政策。</p><p class="ql-block">水由村,九曲河从这里开始流淌,它一路跌跌撞撞地向着沭河,向着大海流去。水由村,一个家族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富有传奇色彩的李孟德,闻名乡里、仗义执言的铁笔李埠,为革命而牺牲的李西珍、李汝福,在敌营用肚子轮流为父亲当枕头的那两个七岁和九岁的孩子,为了落实政策,呼号奔波十年之久的李玉刚,他们一起构成了“水由李”的精神谱系。</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冯春明,1959年生,山东省沂南县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散文、文学评论见于《山东文学》《山东作家》《前卫文学》《时代文学》《延河》《九州诗文》《青岛文学》《莲池周刊》等。著有散文集《如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