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阳宫----闹市之中有洞天

百草

<h1>纯阳宫,又名吕祖庙。</h1><h1>位于太原市迎泽区起凤街1号(五一广场西北隅),是一座著名的供奉唐代著名道士吕洞宾的道教庙观,俗称吕祖庙,因吕洞宾道号纯阳,故称纯阳宫。</h1><h1>始建于元代,明代万历年间I(1573—1620)重修,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曾有整修与扩建。是一座集庙宇、园林风格为一体的五进院落,融合了南方古典园林特色和北方官式建筑的风格,亭台楼阁,曲径通幽。</h1> <h1><b>纯阳九景之一 -----宫门</b>(2月拍摄))<br>红墙绿瓦,古风古韵。<br>纯阳宫的这个宫门解放后所建,采用中国古建筑重檐歇山顶式样,红墙绿瓦,古意婉约,古风古韵,厚重立显。</h1><h1>门前有明代铁狮一对,西雌东雄。</h1> <h1>纯阳宫简介和展区分布图</h1> <h1>纯阳宫建筑群殿楼相间,布局独特,洞石亭阁,类型众多,为道教建筑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优秀范例。素有“纯阳九景”和“艺博八宝”之说。</h1><h1><b>纯阳九景:</b></h1><h1>1. 宫门 </h1><h1> 2. 四柱三楼木牌坊 </h1><h1>3. 道德之门 </h1><h1>4. 吕祖殿 </h1><h1>5. 九宫八卦院 </h1><h1> 6. 回廊亭</h1><h1> 7. 巍阁 </h1><h1>8. 碑廊 </h1><h1> 9. 关公亭</h1><h1><b>艺博八宝:</b></h1><h1>1. 唐代常阳天尊像 </h1><h1>2. 唐代涅槃变相碑</h1><h1>3. 汉代石虎 </h1><h1>4. 汉代左元异幕画像石</h1><h1>5. 明代独角兽 </h1><h1> 6. 明代青铜关公持刀骑马像</h1><h1>7. 清代珐琅大屏风 </h1><h1>8. 清代狮盖环耳卷云纹景泰蓝</h1><p class="ql-block"><br></p> <h1><b>纯阳九景之二 ---四柱三楼木牌坊</b>(2月拍摄)<br>走进纯阳宫的大门,眼前是一座清代所建的造型优雅的木制牌坊四柱三楼木牌坊,高8.8米,属单檐歇山顶制式,绿色琉璃瓦覆顶,檐下为九踩斗拱。造型、色彩均独具特色,富丽堂皇,气势雄浑。</h1><h1>木牌坊四柱用石条包裹,显得高大,雄厚结实,坊门正面牌匾刻有“吕天仙洞”。</h1><h1>题字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创始人徐文达先生</h1> <h1>背额上方刻有“蓬莱仙境”(2月拍摄)</h1><h1>题字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创始人徐文达先生</h1> <h1><b>纯阳九景之三--- 道德之门</b>(2月拍摄)</h1><h1>这是明代纯阳宫原正门,砖构,左右两边有八字形斜向护卫影壁。面宽三间,三门为劵拱门,门前两侧有古槐两株。</h1><h1>门楣上有砖雕楷书,是正阳祖师汉钟离题写的“道德之门”四个大字。这里的道德,并非人们常言的风俗习惯,而是道教信徒信仰的道与德,是老子阐述的道德。</h1><h1>门前为明代铁狮对应,东侧雄狮,足下踏一绣球,象征寰宇统一;西侧雌狮,足下抚弄幼狮,意味子孙昌盛。</h1><h1>西次间匾文草书“虎伏”,东次间匾文草书“龙飞”。</h1><h1>“虎伏” 和“龙飞”匾文是因道教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四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神。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常以四灵为保护神,以壮威仪,以正四方。</h1><p class="ql-block"><br></p> <h1>正阳祖师汉钟离题写的“道德之门”四个大字,四字中间有“正阳书”三字。</h1><h1>正阳真人,相传为吕洞宾之师、五代道士钟离权。</h1> <h1>原宫门两侧刻有石质楹联,是明代著名山水诗歌的代表人物孙一元,精通道学,善说玄虚,曾在这里题联:</h1><h1>上联:道合昊天天上仙班第一</h1><h1>下联:祠開晋地埊下栋宇无双</h1><h1>上联款:太白山人题<div>楹联寓意----上联夸赞吕洞宾的仁义道行,下联美誉纯阳宫的建筑天下无双。</div></h1> <h1></h1><h1>原宫门背面撰写“蓬壶佳瑞”九叠篆四个大字,字体回环曲折,迂回堆叠,风格独特,是我国玺印文字中难得的一种字体,也可视作道教神秘性和神秘字的一种表现。<br>据考察,其曲折流畅的印文结构,与宋金、特别是金代的叠篆十分接近,是道教的印章文字字体,或是模仿当时政府官印的制式和书体。<br>这里的蓬壶,亦即海中仙山蓬莱,走进宫门,即寓意走进了道德世界和道教胜境。<br></h1> <h1>(10月底补拍)</h1><h1>跨入第二院看到献殿(过殿)无门无窗,是中国古建筑中独有的一种建筑样式,有效地增大了院落的空间感。这里是高规格的祭坛,三开间通透的过道中间立弥勒佛座像。</h1><h1>院中环境幽雅,古柏参天,藤缠柏四株,已有千年历史。院内东西配殿为清代建筑。<div>殿前的两柱旁有一幅道家、佛家,常用的对联:<br>上联:脱俗归真 诚向吾门求觉路<br>下联:超凡入道 更宜此地问玄津<br></div></h1> <h1>弥勒佛铜像,稳坐献殿中央,须弥座雕刻精湛。</h1> <h1>献殿左前为铜象,为普贤菩萨的坐骑;右为铜狮,文殊菩萨的坐骑。</h1> <h1><b>纯阳九景之四--- 吕祖殿</b>(10月底补拍)<br>第三进院的吕祖殿作为主殿,位于院落正中,方正阔朗,飞檐翘楚又不失精致。砖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黄绿白三色琉璃布顶,吻兽齐备。这是纯阳宫内最壮观的建筑,东侧是五帝殿,西侧是奶奶殿。</h1><h1>大殿矗立于院中心80厘米的高台上(高度是古代建筑师按照等级划分的),除了前面的两尊唐三彩式狮子外,三面还设形式为御路的台阶,又被称为龙升或螭陛,古代为皇帝专用,等级之高不言而喻。</h1><h1>殿前月台围以青石栏杆,上面蹲着十八尊小狮子,神态各异,或勇猛、或威武、或调皮、或活泼……给人以无限遐想。</h1> <h1></h1><h1>楹联让这里弥漫着书香气息,唤醒对吕祖的遥远记忆。<br>幻梦熟黄粱,太息功名兼富贵</h1><h1>寥寥数字,对吕祖的生平进行了评价:“幻梦熟黄粱,太息功名兼富贵”正是对“钟离权度吕洞宾——黄粱一梦”之写照。<br>“真传受丹诀,居然儒雅作神仙”正是对吕洞宾后来修道,终成神仙之写照。<br>此幅楹联由石跃峰书写,为山西晋商书画院院长。<br></h1> <h1>大殿檐前彩绘“八仙过海”图</h1> <h1>吕祖殿内的门顶上,“化点龙州”“驭驾翔云”两块匾额悬在正梁下,大殿全木结构,古朴沧桑,不失宋代建筑的风格。</h1> <h1></h1><h1>吕祖殿主要是道教文物陈列,殿内最为醒目的是正中的吕洞宾造像,明代铜铸,两边为他的侍女侍男。平板枋上皆是苏氏彩画,青绿施金,檐枋彩绘。<br>吕洞宾,名吕岩,相传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出生于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吕氏从小饱读诗书,很有才学,但屡试不弟。64岁时,已是一老翁的吕氏又去赴试,途中在长安酒肆中偶遇道士钟离权(字云房),经钟点化顿悟人世间不过是一场梦幻,逐拜钟离权为师,求度世法术。从此出没隐秘,修仙学道,终成“八仙”之一。</h1><h1>晚唐以后,吕洞宾创立新兴道教,以东汉时正统道家魏伯阳的丹法为正统,摆脱道教的宗教形式而别具一格。正统道家与道教,自此以后别有一番面目。宋元后,道教各宗的道派与丹法,皆是缘于吕洞宾新兴道教之影响。<br>自元朝以来,吕洞宾又被封为“孚佑帝君”,其声望之隆,震撼中外。元、明两代的封建王朝封他为“纯阳帝君”,在道教地位很高,成为道教诸仙中最活跃的一位,民间流传的道教神仙故事,如“八仙过海”等,皆与吕洞宾息息相关。</h1> <h1>吕祖身旁左侧为周公像,右侧是桃花女像。</h1> <h1>吕祖殿壁画---《钟离权度吕洞宾图》,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讲固然有很高价值,从宗教功能角度讲更具意义。</h1> <h1>吕祖殿壁画---《钟离权度吕洞宾图》,是一个安排严谨的道教叙事整体。</h1> <h1>吕祖殿壁画---《钟离权度吕洞宾图》,壁画的背景是青山绿水,色彩古朴沉稳。</h1> <h1>吕祖殿壁画---《钟离权度吕洞宾图》,整幅壁画彰显了全真教宣扬的普度情怀。</h1> <h1>吕祖殿壁画---《钟离权度吕洞宾图》,壁画最精妙之处在于,画家将已悟的钟离权与始悟的吕洞宾两人思想境界的交流做了形象化表现。</h1> <h1>吕祖殿西南角陈列着一座代县【边靖楼】模型,此楼位于山西省忻州是代县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于成化七年(1471年)或稍后,赠台重建。木楼建于台上,三层四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以明合计,通面宽29.65米,通进深19.03米,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h1> <h1>吕祖殿东南角陈列着一座【三清殿】模型<div>三清殿又称无极殿,始建于元代,面阔七间,进深时间,八架橼,单檐庑顶殿。前檐中央五间和后檐明间均为隔扇门,余为墙面。作为供“太清、玉清、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三清殿是永乐宫(山西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的主殿。</div></h1> <h1>(10月底补拍)<br></h1><h1>绕过吕祖殿,眼见山石壁立,宫墙巍巍,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上有楼阁,下有石洞,洞额上提“别有洞天”楼檐悬匾“瀛洲妙境”。</h1><h1>人们到此,只有穿洞而入,方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色及奇特布局之所在。</h1><h1>门洞上“瀛洲妙境”匾,一对蟹眼窗间有“山西皈一道院”白漆大字,垒石门过去,进入后院,这便是八卦院的入口。</h1><h1>门洞前有一对明代铸造铁狮子守卫。</h1> <h1>吕祖殿后院的火炮遗迹</h1> <h1>一层的洞口匾额:上:“别有洞天”、下:“虚无洞”。<div>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蓬莱仙境、方壶圣境及瀛洲妙境是渤海中的三座仙山,上面有神仙和不死的药。</div></h1> <h1>虚无洞---东西侧间里的【四面造像碑】</h1><h1>左:北齐 . 石质<br>右:唐 . 石质</h1> <h1>网络图片<br>穿虚无洞而过可通第四进院,就是<b>纯阳九景之五-- 九宫八卦院。</b><br>院子呈八角形,楼阁相围,底层平面为抹角方形,八面均为砖券窑洞,是按照八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方位建造,俗称"九窑十八洞"。</h1> <h1><p>网络图片<br></p><p>洞顶四面建楼,四角建有九角攒尖亭,飞檐挑角,十分秀丽精致,故名“八卦楼”。楼亭之间以围廊相通,砖劵窑洞的二层上有四楼、四亭与院中心的“方形三间两层亭”组合成九星形式。<br>其整体布局与天上九星、地下八卦壮观形式密切相关。</p></h1> <h1>(10月底补拍)</h1><h1>九宫八卦院一层的窑洞建筑还有个有趣的名字“九窑十八洞”,二层除南面为三开间四架梁卷棚悬山顶,其它三个面为三开间歇山顶木结构殿。北面大殿还设有台基。整个二层院落,前低后高 ,左高右低,显示出传统的尊卑有序思想无处不在。<br>下院东南西北四个面的窑洞并非都一样,北面的窑洞为横窑(其它为纵窑),也叫枕头窑。这样其它三面每面各三窑,对应了“九窑十八洞”的就是“九窑”,而十六个窗洞加东西两个门洞符和了“十八洞”(南北两个门洞是过道,所以排除)。</h1> <h1><p></p><p></p></h1><h5></h5><h1>(10月底补拍)<br>九宫八卦院的楼亭之间以围廊相通,具有鲜明的道教建筑特色,巧思入神的布局为十分精妙,也是整个纯阳宫的精华所在。</h1> <h1>九宫八卦院(10月底拍摄)</h1><h1>一层是平面方形建筑,二层是平面扇形八角攒尖亭,名曰“方形三间两层亭“。</h1> <h1></h1><h1>八角攒尖亭的一楼内有明代鎏金毗卢遮那佛坐像(毗卢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铜质鎏金,高120厘米。头戴五佛冠,手结无上菩提印,双目微闭,螺发细微,衣着古旧。结跏跌坐于莲台上。<br>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佛名号。<br>毗卢遮那,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h1> <h1>八卦院的窑洞内,每个洞都有一尊古代的道教塑像。<br></h1><h1>上图:永沃洞---道教造像 明 . 铜质 <div>下图:长春洞---释迦摩尼坐像 明 . 铁质</div><div>在底层的砖券窑洞中还有大量的石雕塑像精品,题材以道教人物为主,大殿和配殿有众多历史文物展出。</div></h1> <h1>明 . 铜质 ---道教造像 </h1> <h1>左上图:明 . 铜鎏金韦陀菩萨像<div>左下图:明 . 释迦摩尼卧像</div><div>右图:南北朝 . 石质菩萨</div></h1> <h1><b>  狮盖环耳象腿卷云纹景泰蓝炉是艺博八宝之一</b><div>这尊珐琅器高73厘米,宽77厘米。精铜铸就,胎体厚重,造型独特,色泽典雅。整器以蓝色珐琅彩为底色,狮子 滚绣球为钮,主体绘珐琅彩缠枝花卉纹、卷云纹、灵芝如意纹图案,这都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常见的图案,每一种都有很好的寓意。</div><div>腹部两侧铸双狮首耳,下承三只狮足。整器造型规整,纹饰细腻古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包浆沉稳,色泽典雅,是文房陈设的上佳之器。</div></h1> <h1>上图:清 . 嘉庆 ---掐丝珐琅八卦象腿盖炉<div>下图:清 . 道光---掐丝珐琅鱼池</div></h1> <h1>清代作品---唐卡</h1> <h1>“瀛洲妙境”背面的底层为灵宝洞,洞前两尊琉璃彩狮子,西侧雄狮、东侧母狮(爪下的小狮子头部损坏)。</h1><h1>经“灵宝洞”入五进院,洞中陈列的汉代石刻画像,表现了先人农耕和战争场景,是上佳的石画精品。</h1> <h1><b>山西省离石县马茂庄汉画像石</b>为国家一级文物。<br>马茂庄距离石县西约三里多地。1919年发现汉画像石多块,其中石柱两块刻有“河平元年西河中阳光里左元異造作万年庐舍”、“使者持节中郎将莫府奏曹史西河左表字元異之塻”的题字。</h1><h1>这些题字的石柱与较精致的画像石已被盗运出国,所剩下的十二块于抗日战争时期又遗失两块。解放后,运藏馆内的有横石九块、石柱一块。</h1> <h1><b>山西省离石县杨家坪汉画像石</b>为国家一级文物。<br>杨家坪距离石县西七十里。1930年古墓被盗,出土画像石多块。被群众发觉后,把盗卖剩下的残石保存在杨家坪学校。解放后运藏馆内的有横石六块,石柱一块。</h1><h1>这批画像石和马茂庄的画像石在题材、作风上基本一致,应当是同一时期的作品。</h1> <h1><b>艺博八宝之一 -- 汉代左元异墓画像石</b></h1><h1>条石上刻着骆驼,说明画像中的场景在西域沙漠,印证了墓主为管理匈奴的小官吏。</h1><h1>条石上还描绘了军队征战的场面,战马为单列,体型较大,膘肥体健,骑马的应为墓主人。</h1> <h1>宋金墓葬砖雕(上为全景照)<br>砖雕是在特制的质地细密的转上雕刻物象或花纹的工艺。主要用于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的壁面装饰。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北宋时期形成的砖雕,成为墓室壁画的装饰品。尤其到了金代,墓室转掉的内容更加丰富。<br>山西地区的宋金墓葬更注重营造墓室,其内容主要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这些墓葬篆刻的表现手法细腻而逼真,细部装饰华丽,主要表现在彩画、门窗及屋顶的装饰等。</h1> <h1>这里展出的宋金墓葬砖雕,主要是一些格子门、动物、花卉等装饰不见你。格子门在宋金时期大量应用,除了防盗外,主要其装饰作用,同时又具有较好的采光。这些细致的改进不但改变了当时的建筑面貌,且对于后代的建筑有普遍影响。<div>宋金墓葬建筑繁缛豪华,不仅门窗变化复杂,而且上部的饰件也都变得繁冗,表现了宋金时时期山西地区人们生活的富裕和经济发展。</div></h1> <h1><p>(10月底补拍)</p><div>穿过这个灵宝洞,背面两侧砌有石阶,是登四、五两院所有高层楼阁的唯一上下通道。</div><div>拾级而上,眼界豁然开朗,回廊四通八达,沿廊巡游步入又一重天。<br></div></h1> <h1>潜真洞(10月底补拍)<br>第五院东西两侧都是木构二层楼,正面是一层潜真洞、二层楼、三层阁三位一体。整个第五院二楼与第四院二楼均有走廊贯通。<br>底层正门潜真洞内供奉有常阳天尊像。</h1> <h1>潜真洞前的一副楹联,道意丛生,叠加古雅之色和文化风景。<br>紫气满前程, 闻道者非徒尹喜<br>丹经流妙说, 尽头处乃见天尊</h1><h1><div>“紫气东来”这个流传久远的传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老子出关时飘然的紫气已成为上至皇室下至黎民心目中祥瑞的现象与象征。在上,它预示着天下君民共乐、繁盛景气的吉祥气象,而在普通民众家里,逢年过节,常常把“紫气东来”的字样欢喜张贴。</div><div>题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熊晋的墨宝,古朴质拙,简静淡远,不随时俗,时出新境。<br></div></h1> <h1>潜真洞前的两头铸铁狮子</h1> <h1><p>狮身刻字</p><p>上图:嘉靖四十一年四月吉日铸</p><div>下图:晋祠金火匠孙大禄 孙大现</div></h1> <h1>潜真洞院内的四尊石刻像,年代不明,没有注释牌。</h1> <h1>潜真洞内景</h1> <h1>潜真洞内的<b>常阳天尊像是艺博八宝之二</b>,唐 .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通高2.66米,像高2.2米,由石像、底座、基座三部分组成。石像以汉白玉雕造,底座和基座以青灰色石灰岩制成。</h1><h1>相传“常阳天尊”是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学派开创者老子,传说中,又称“太上老君”。因唐代皇室姓李,故追认老子李耳为先祖,兴建道教宫观,塑道教造像,唐朝时道教极为兴盛。<br>天尊头戴莲花形冠,面相丰颐,细目微眯,长髯垂胸,神态安详慈和。右手执扇和拂尘,左手凭几而放。身着宽大道袍,盘坐于长方形石座之上。、<br>底座正面刻天尊像铭并序计二十二行,两侧及背面线刻弟子道士像和供养人姓氏。基座平面正方形,呈四层台阶状,四周线刻莲花、忍冬、仙鹤等。此像造线条圆润流畅,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br>常阳天尊石像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h1> <h1>潜真洞内还有大量的石雕塑像精品,题材以道教人物为主,主要是明代木雕文吏和天尊造像,而彩塑自唐代始,数量上明清最多。</h1> <h1><p>清 . 八仙木雕像,惟妙惟肖。</p><div>从左至右: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国老</div><div> 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div></h1> <h1><div>大殿和配殿有众多历史文物展出</div><div>左上图:清 . 铜质罗盘<br></div>左中图:清 . 石雕八仙清庆寿插屏<div>左下图:唐 . 铜质八卦纹方镜<br></div><div>右上图:清 . 木质刻板</div><div>右下图:明 . 铜质八仙庆寿镜<br></div></h1> <h1><p style="text-align: left">潜真洞二层展示的清代红木镶嵌珐琅大屏风是<b>艺博八宝之三</b></p><p style="text-align: left">这座名为《瑶池赴会》屏风为五扇堂屏,由红木基座、镶嵌珐琅屏风及红木镂雕屏缘构成。</p><div>屏心图案为蓝天、祥云、亭台楼阁。图案内容主要以围绕王母邀请各路神仙前往瑶池赴宴的故事展开。每组图案独立成章,又整体和谐。其中有《三羊开泰》、《和合二仙》、《刘海戏蟾》、《众仙祝寿》、《老子出关》、《麻姑献寿》、《吹箫引凤》、《东方朔偷桃》、《刘晨、阮肇误入天台山》等。周缘以红木镂雕牡丹、线条厚重、刚劲流畅。屏风形式独特,豪华气质。</div></h1> <h1><b>纯阳九景之六-- 二层回廊亭</b>(10月24日补拍)</h1><h1>院中心为一双层阁,底层呈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结构紧凑,玲珑俊俏。上层北端有天桥与北楼及围廊相连。</h1><h1>回廊亭有飞桥与北楼相连,整个院落的楼亭之间以走廊互通,回廊四通八达,沿廊巡游,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琼楼仙阁,飘然于人间仙境。</h1> <h1>回廊亭中的明代 真武大帝及两侍从塑像</h1> <h1>转过身来还有一个大殿</h1> <h1>大殿供奉的是:明代 铜质玉皇大帝坐像和铜质王母坐像</h1> <h1></h1><h1>网络图片<br><b>纯阳九景之七--- 巍阁</b>(潜真洞的上部分亦称玉皇阁)是纯阳宫内的最高建筑,阁上俯视,整个院落环境尽收眼底。<br>二楼顶上后面这个小阁就是巍阁(玉皇阁、小天台),面宽只有一间。清代嘉庆年间,道士高炼昌主持修建,为单檐歇山顶,进深一间,东西互相对称。<br>《山西通志》载:“最高处,名曰小天台,登其巅,可览太原全景,朔望日香火之盛,全省首屈一指”。<br>因为它在整个宫殿建筑中位居最高而享有此名。<br></h1> <h1>巍阁(玉皇阁)三层,这里形成一个小的高空院落,是纯阳宫的最高建筑,禁止游人进入参观。</h1><h1>明末朱求桂有诗赞纯阳宫:“嚣尘不到处,碧河可栖霞,白鹤时临水,青猿独卧沙,古松邀月隐,修竹弄风斜,闲共山人语,清幽兴最赊。”</h1> <h1><b>纯阳九景之八 --- 碑廊</b>(10月24日补拍)<div>楹联:三千年读史, 无非功名利禄</div><div>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br><div>纯阳宫碑廊于解放后建成,长达六十米的碑廊。<br>碑廊前的两只石羊:北朝,高133.5厘米,宽98厘米,1957年太原市北堰村出土。石羊引颈伏卧,双角弯曲,采用圆雕线刻手法,线条粗犷,造型简洁,是典型的古代陵墓神道仪卫性石刻。<br>廊口的两个石羊高133.5厘米,宽98厘米,简约庄重大气,石羊引颈伏卧,双角卷曲,采用圆雕线刻手法,线条粗犷,造型简洁,是典型的古代陵墓神道仪卫性石刻。<br></div></div></h1> <h1></h1><h1>我拍摄的碑廊全景图(2月拍摄)<br>碑廊内古代石刻种类齐全,时代序列完整,展出的石刻藏品从汉魏时期一直延续至明清,尤其是汉、北魏、唐代的碑刻造像质量极高,墓志铭、造像碑、经幢、石碑等石雕艺术品,多为国家一级文物,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重。</h1> <h1></h1><h1>碑廊前方的石刻动物(2月拍摄)<br><b>左:石狮</b>--长55厘米,宽60厘米,高113厘米。粗砂岩质,披肩长发,双眼圆睁,目视前方;双足支离,肌肉清晰,双退粗壮有力。采用圆雕技法,线条简单流畅。<br><b>中:独角兽是艺博八宝之四</b>(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又叫独角兽)--明 . 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长120厘米,宽80厘米,高154厘米。造型奇特,张口、独角、竖耳、螺发,腹下还有幼兽。有铭文“太原府通判杜震......督工,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五月吉日造”等字样。生铁泥范法分铸而成,其雕塑艺术水平和铸造工艺水平极高。</h1><h1><b>右:石虎是艺博八宝之五</b>--西汉,长134.5厘米,高71厘米,山西省安邑县社村出土。用整块砂石因材随形雕琢而成,形象凶猛。虎目圆睁,虎牙侧露,前肢直立,后肢蹲坐。整体造型浑厚磅礴,其雕刻技法简练,作风质朴,是西汉石刻艺术的精品,国家一级文物。</h1> <h1>碑廊里陈列有墓志铭、造像碑、经幢、石碑等石雕艺术品。<br>熠熠林立的石刻雕像,有佛教雕像,有碑刻造像,还有民间记事碑,有记录古人生平事迹的墓志铭,有傅山写给其友人的传记。<br></h1> <h1><p>经幢:五代 . 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p><div>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多为六角或八角形,由幢顶、幢身、基座组成,此幢顶遗失。</div></h1> <h1><p><b>唐代 . 涅槃变相碑</b><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是<b>艺博八宝之六</b></span></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征集,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64件禁止出境的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全碑以涅槃故事为主,满饰浮雕、题名,构图紧凑,雕工精致,规模宏丽,艺术价值极高。</span></p><p> 题铭:唐 . 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即武则天刚刚开当上 中国 唯一的女皇的第二年。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p><p>碑阳---碑头以螭为饰,额部雕天宫和须弥山。碑身中央有字一行“大周大云寺奉为圣神皇帝敬造涅槃变碑像一区。”碑身正面雕涅槃故事六图,自上而下为:</p><p>右侧自上而下为:摩耶哭棺、再生说法。</p>左侧自上而下为:绕城送葬、火焚尸身。</h1><h1>三层:临终遗诫,四层:双树涅槃。<br>最下层刻施主姓名。<br>碑阴---碑头亦以螭为饰,额部雕以舍利塔图形,檐攒尖顶。二幅图分别为:八王分舍利、三佛四菩萨像。<br>碑侧---雕刻狮子和身穿甲胄的金刚历史,并有莲枝配以四尊菩萨像<br><p><b>注释:</b>螭(chī )或螭首,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p></h1> <h1>这是一通块专门记录介子推妹妹事迹的《妒神碑》<b>妒神碑:</b>立于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高165厘米、宽69厘米、厚20厘米,原在平定县娘子关。</h1><h1>碑阳雕刻《妒神颂》行书24行,满行53字,技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之妹介山氏事,妒神即介山氏。后列职名7行,每行39字。</h1><h1>此碑书在行书中兼有楷书,气脉一贯始终,用有又斩钉截铁之势,属唐代行书佳作。</h1><h1>介子推的妹妹以为介子推“要挟”晋文公并以此为耻,于冬至后百日积薪,到了寒食节这天“积薪自焚”,故人称“妒女”。当地乡人为纪念介山氏移风易俗的坚贞之举,修建了妒女祠,并逐渐被奉为妒神。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节气都不忍举火,须冷食一月,称为寒食节。</h1><h1>而从妒神碑的碑文中可以得知,因为有了“百日积薪”“妒女焚火”,才有了“灭焰之辰,更号清明节”。</h1> <h1><p>昙响等七百人造像石碑</p><p>北周 . 保定三年(公元563年),高330厘米,1956年山西省万荣县东社村采集。</p><div>碑四面分龛造像,龛外浮雕供养人姓名及群像,正面龛下刻造像记。正、背面各造龛四层,正面下部碑文。底部是三人物二兽像,最下方有碑记,背面下部是供养人姓氏。</div></h1> <h1>清 . 光绪 . 纯阳祖师命书符碑:高126.5厘米、宽101.5厘米、厚11厘米。碑头线刻牡丹纹,碑身四周线刻卷草纹,碑上朱彩大多已剥落。</h1><h1>碑两侧楷书主要向人们宣扬了“心神正则正,神佑之,心神邪则邪,神扰之”的观念,这其中包含了道家“清净为正”的信仰。清净为正在《老子想尔注》中解释为“道常无欲乐清净,故令天地常正。”就是说,只有无欲而清净,才能符合道的规律。</h1><h1>碑正中的书道教符号无法释读,但是根据碑文内容可知它是镇宅退鬼符。</h1><h1>光緒丙戌年荷月吉日,唐省吾敬筆,田守善经理,樊尔荣撰記。</h1> <h1>北朝 (北魏). 道贤等四面造像碑</h1><h1>高214厘米、宽80厘米、厚34.5厘米,1957年陕西省芮城县采集。<br>这是有20龛高浮雕的大型四方造像碑,正面居中三个大龛是主题,上中下三个龛有高下之尊,最上层最尊贵,主尊垂腿座,带有十身随从;下面两龛8身随从。小龛诗歌,龛间刻着造像人姓名。碑侧各造龛三,背面造 大龛一个。</h1><h1>十分罕见的周身都是高浮雕佛龛的四方造像碑,主佛龛有5厘米的深度,碑顶半圆弧线内有四飞天的造型,身姿优美,简直是个小型石窟。</h1> <h1><p>西魏 . 昙灵等造释迦立像:西魏 . 大统十四年(公元548年),高330厘米,1957年山西省猗氏县孙里村征集。</p><div>释迦高鼻、大耳、小口,双目微闭,俯视下方。颈部较粗,肩宽而不削,体态丰实。身材略短,方额袈裟。坦胸露足,小腹微凸,跣足直立于覆莲座上<br></div></h1> <h1>  接引佛像,北齐,高305厘米,宽74厘米,山西省文水县西冀周村广极寺征集。<div>佛像螺发,脸型消瘦,湾眉细目,鼻梁高挺,面目慈和,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残,跣足并立。</div><div>佛像红砂岩制,采用圆雕线刻的手法,线条流畅。</div></h1> <h1>菩萨立像 . 北周,高450厘米,山西省高平县征集<div>菩萨双目微闭,面漏笑容,胸前挂着璎珞、珠玑,身着长裙,跣足并立。采用圆雕、付掉、透雕的技艺,造像躯体比利适度,神态自然。</div></h1> <h1>镶嵌在碑廊内墙壁的墓志铭</h1> <h1>库狄回洛墓志铭<div>北齐 . 河清二年(公元563年),,长81厘米,宽81厘米。</div><div>库狄回洛,鲜卑人,生于505年,卒于562年,东魏北齐时的显赫人物。初在尔朱荣帐下效力,高欢起义后投奔高欢,为东魏北齐政权的建立、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北齐孝昭帝封其顺阳郡王。<br></div></h1> <h1></h1><h1>柳行满墓志铭<br>唐 .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长72厘米,宽72厘米。<br>柳行满,字无溢,是河东柳氏大族中的一员。墓志记载:刘氏家族世代为官。柳行满为“广州番禺府折卫都尉“。卒于显庆四年(659),久视元年于前夫人刘媚、侯夫人乙弗合葬在蒲州。<br>河东柳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世家大族。自秦末柳安迁入山西后,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因其家学为世人所推重,门户日益兴盛。到了唐代,柳氏人才辈出,涌现出诸多著名人物,如:高宗朝宰相柳爽、著名政治家柳公绰、书法家柳公权、杰出文学家柳宗元、修撰《国史》的唐代史学家柳芳、散文家柳冕等。</h1> <h1>院内东南角有清秀优雅的太湖石假山,阶梯旁是满眼的石刻造像、古经幢。登上假山,可以观赏五一广场四周的景色。</h1> <h1>太湖石假山前面的唐代乐伎石柱,上面雕刻着以演奏乐器为主的人物形象。</h1> <h1>“玄通弘教披云真人”即是道教宗师丘处机的弟子之一宋德方的石棺,新中国成立后被考古人员发掘出土后,存放在这座搭建的假山上,四周被新建的仿元代风格的墓室包围,石棺四面分别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道教神兽。</h1><h1>据记载,宋德方于公元1247年去世,因此该石棺并不是他的真棺,而是后人在其去世50年后,为纪念他而建。<br></h1><h1><b>附:</b>丘处机是全真道“七真”之一,因以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于世。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丘处机被描述为一位抗金护民的民族英雄。1227年(正大四年),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h1> <h1>玄通弘教披云真人碑,元 高120厘米 宽80厘米。</h1><h1>在石棺前方的一座碑刻上刻有“玄通弘教披云真人”八个大字,落款注有“大元大德元年”,可证石棺建造时间为公元1297年。<div>据史料记载:宋德方,字广道,道号披云,山东掖县人,是丘处机的十八大弟子之一。丘处机辞世后,宋德方担任教门提点,后一直活动于山西地区传教,曾是太原纯阳宫的住持<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辞世23年后被追赠为“玄通弘教披云真人”。</span></div></h1> <h1>(10月底补拍)<div>  顶上另一神龛,供奉着北魏时期的一尊菩萨石像。<br></div></h1> <h1><b>纯阳九景之九 ---关公亭</b>(2月拍摄)<br>登上太湖石假山石阶,便可到达关公亭,这是解放后建立的一座四角攒尖亭。<br>楹联一幅:<br>忠心依日月,正气壮山河<br>大义参天地,精忠贯古今<br>书法出自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赵国柱。</h1> <h1><b>青铜关公持刀骑马像是艺博八宝之八 </b>(10月底补拍)</h1><h1>气势威武、栩栩如生的元代铜制关羽提刀跨马像,高3米。关公抬首昂胸,手提青龙偃月刀,气势威武,俨然大将军之象,是力与美之组合。<br>关公不但被佛、儒、道三家称为神,更被历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明代万历年间,关羽被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h1><h1>关公的精忠直至现在仍旧受中华儿女的推崇,供奉关公已经成为一个传统文化。</h1><h1>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h1> <h1>纯阳宫里每一座院落建筑的细部,都有非常精巧雅致的特点。</h1> <h1>在吕祖殿的屋脊线上,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吻兽,张牙舞爪,有气吞屋脊之势,故称吞脊兽,这种灵兽建在屋脊上,寓意吉祥安定,可消灾避邪。</h1> <h1>纯阳宫原宫门“道德之门”两侧八字影壁上的花卉雕刻,依然靓丽光彩(10月24日补拍)</h1> <h1>亭阁檐饰</h1> <h1>亭阁檐饰</h1> <h1>亭阁檐饰</h1> <h1>连廊悠长</h1> <h1>二层彩雕龙饰</h1> <h1>洞内部特别抹角砌筑</h1> <h1>随处可见的出水口,都很有艺术感。</h1> <h1>纯阳宫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点---下午5点<div>票价:30元/人 . 次<br><div>60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免票参观</div><div>6岁以下儿童或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参观</div><div>全日制大学本科生凭有效证件半价优惠</div><div>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持有效证件免票参观</div></div></h1> <h1><b>参观随想:</b></h1><h1>近在咫尺的太原市“纯阳宫”,道教文化在山西渊源根植,这里无疑是道教界的圣地,是供奉唐代道教祖师吕洞宾的道观,为全国著名的道教祖庭之一。</h1><h1>这里融汇着神话与现实,当年有大批道士纷至沓来居此修道,高道云集、香客如流,也是历代达官显贵、明师道羽,修身养性、虔心悟道之圣地,在金元明清时期尤为鼎盛。</h1><h1>纯阳宫虽然占地不大,<span style="color: inherit;">跨入宫门后的每一座院落,古</span>建筑整体吸收了南方古典园林建筑精巧雅致的特点,突破了北方官式建筑布局宏大庄重的风格,兼收南北建筑之长,布局紧凑,洞、石、亭、阁、殿楼相间组合巧妙,可观赏的建筑群类型众多,在道教建筑中别具特色,堪称古建瑰宝。</h1><h1>如今的纯阳宫,依旧在壮丽中透出灵秀,宏伟中蕴含逸趣,山西省古建筑博物馆和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一并在此布展,内容丰富值得一看,我们在这里逗留了三个小时还意犹未尽。 </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