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瓦窑堡小学

环保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了十多年的书,经历了小学、中学、大学几个不同阶段的求学历程,记忆里最深心里最爱的还是我的瓦窑堡小学。那里是我求知,成长的摇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1978年上的瓦窑堡小学,那时候学校建筑由两排窑洞组成,两排窑洞把整个学校分割成上下两院。上院的十几孔窑洞分别是教室,教师办公室,教师灶房,窑洞前是一个长约50米、宽约7到8米的狭长操场。下院一字排开的十几孔窑洞全是教室,一孔窑洞就是一间教室,一间教室里坐了50多名学生。教室前是一个长100多米,宽4米多,高2米多,中间凸出两头缩回的用砖砌起的土台子。学校开会发三好学生奖状,举办歌咏比赛等活动,主席台就设在凸出的土台子上,台下坐了一排排学生和老师。从土台子的台阶走下,是一个周长约200米左右的圆型操场,操场中央有一对篮球架,除了老师、学生平时投投球玩耍运动外,常有附近城关中学的教职工队和学校的教职工队举行篮球比赛。操场的左侧有七、八个砖块水泥砌成的乒乓球案,案的中线摆了一线砖块,用做兵乓球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窑堡小学是我儿时的乐园。那时学校里大概有500到600名学生,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像脱缰的野马,一个个“嗡”呐喊的涌向操场,拍皮球的、丢沙包的、踢毽子的、跳皮筋的、扇“元宝”的、趟铁环的、捉迷藏的、打乒乓球的、整个操场似欢乐的海洋。印象最深的是七、八、十来个女生勾起小腿,一边转圈、一边拍手、一边嘴里唱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人多游戏坏的时候,摔倒一片,一个个嘻嘻哈哈的拍拍身上的泥土,重新勾起小腿,又开始了“马兰开花二十一”。上课铃一响,操场上即刻回复宁静,教室里传出了老师们激昂、热情、奔放的讲课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窑堡小学是我儿时的运动场。那时学校每天坚持晨跑,早晨六点多,各班以班为单位,早早的就在操场上组织队伍了,一班跟着一班,把若大的操场围了个“长龙”,校长霍向斌慢跑在操场中央,嘴上噙着铁哨子,吹着“一二一”、“一二一”的哨令,整个队伍跟着哨令齐唰唰的跑着,有时个别班,个别同学的脚步跑乱了,校长重重的几声“一二一”的哨声,就把脚步校正了。隆冬的早晨,寒风刺骨,伸手不见五指,学校依然安排着每天的晨跑,年龄只有八、九、十来岁的我们,每天坚持着晨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学校组建了一支武术队,武术队有四、五十个男女生组成,我就是武术队里的一员,武术教练是刘淑贞老师。武术队队员的队服上身是红运动服,下身是蓝运动裤,穿上特别精神。武术队一般是利用活动课(那时放学前专门有一节活动课,大约四十多分钟时间)或放学时间开展训练。刘淑贞老师要求马步、弓步等基本功要做到位,集体打套路拳要做到整齐如一,有几个武术动作至今我记忆犹新,还会比划比划。那时正值电影《少林寺》火热放映,武术队的男生们一个个把头剃的光亮光亮的,蹲马步,站弓步,打套路拳,俨然身形矫健的少林武僧。武术队经常在学校或县上组织的文体汇演中表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为现瓦窑堡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学校经常组织文体活动,团体有体操比赛,拔河比赛,个人有跳远、跳绳、跑步、趟铁环等多项比赛。时逢比赛,同学们扯了嗓子喊“加油”、“加油”,为自己的班级和同学打气助威,充满了集体荣誉感。赢了的,喜出望外,活蹦乱跳;输了的,唉声叹气,灰头灰脸。遇到大型体操比赛,各班提前一个多月,充分利用课间、自由活动时间和放学时间早早排练了。到了比赛那天,各班都穿着整齐的队服,有的班级还给队员做了简单的化妆,染了红脸蛋。那时的队服绝大多数是白衬衫,蓝裤子、白胶鞋,最漂亮最显眼的是队员们胸前佩戴的红领巾,迎风摆动,好似漂亮的蝴蝶结,显得队员格外精神充满革命斗志。比赛的时候,各班随着高音喇叭的节拍,使出了浑身劲头,一节一拍,一板一眼的做着每个动作,动作舒展,整齐有序。有的班还在队伍入列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音乐响、舞蹈起,给人先声夺人、耳目一新的前奏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为现瓦窑堡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窑堡小学是我儿时的求学圣殿。那时每个班的教室黑板上面都张帖着老师们用毛笔书写的毛主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导。那时学校校长是霍向斌,他治学严谨,德高望重,高高的个子,一身中山装,一脸严肃,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敬畏他,同学们见了他,都小心翼翼的离老远躲着走。女老师们在学校里着装打扮也都非常注意,有的女老师连高跟鞋也不敢在学校穿,生怕被校长训着。在霍校长的严格要求和带领下,学校里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老师,文洪筹主任、陆尚德、秦爱萍、刘淑贞、杨宗亮......印象最深的当数我的数学老师秦爱萍,她留着一头短发,人很精干,多才多艺,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那时调皮捣蛋的我没少挨秦老师的训斥。秦老师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带了我三年的数学课,约数、质数、正反比例、圆周长、圆面积等数学基础知识都是她传授于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受益终身。1983年我们小学毕业那年,子长县全县范围内首次通过考试给子长中学初一年级选拔两个班100名学生,我们瓦窑堡小学考取了30多人,占到全县录取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名列全县前茅。那年我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子长中学,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校快四十年了,愿我敬爱的老师们一切安好!愿我的母校事业蒸蒸日上,为祖国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