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祠

枫叶红了

<p class="ql-block">今年九月山西自由行,当然少不了晋祠!</p> <p class="ql-block">那天清早,我从太原出发,打个的三四十分钟就到了晋源区晋祠镇的晋祠景区。</p> <p class="ql-block">在晋祠博物馆入口处一个穿着小西装打着领结的资深美女主动做了我的导游,费用100。</p><p class="ql-block">她是典型的博物馆讲解员,说话很有范儿,表情也比较严肃,开篇就给我来了一段很官方的解说词。</p><p class="ql-block">她说,晋祠最初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所以开始叫唐叔虞祠,后来唐叔虞被追封为晋王,该祠遂被称为晋王祠,如今简称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是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其中的</span>彩塑、壁画、碑碣等均为国宝级。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我担心她这样讲解有点俗套,于是提议要她选重点的精讲,内心当然希望她能讲点“百度”之外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她告诉我,晋祠有“三绝、三宝、三匾”,很有名气。</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从水镜台开始顺着中轴线重点参观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三个“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绝”都集中在圣母殿及其周边,有周柏、宋代彩塑和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周柏是西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在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若干年前其中一株遭雷劈而死,如今只剩一株了。周柏距今已有30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供奉有四十三尊彩塑,彩塑是北宋年间的,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堪称雕塑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在圣母殿左前方,是三绝中的第三绝。导游说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另一个就是难老泉,难老泉也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而且一年四季水温总保持在17℃左右,似乎有点神奇。</p><p class="ql-block">关于难老泉,导游还说了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柳氏就是供奉在难老泉西侧水母楼内的水母,听说很受人爱戴。</p> <p class="ql-block">“三宝”基本上位于园区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一是圣母殿。全园的主殿,是为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初建于北宋天圣年间,重建于宋崇宁元年,距今九百余年。大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殿高近20米,面阔七间,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建筑。该殿最特别的是:周柱子略向内倾,角柱子显著升起,形成飞檐,这是北宋时期特有的建筑造型,在其他地方已没法见到了。</p> <p class="ql-block">二是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实际上就是一个方形水池上架设的十字形石桥。导游解释说,这里的沼就是指方形的水池,因池中多鱼,故名鱼沼;鱼沼之上架十字形桥,古人有“飞梁石磴,陵跨水道”之说,故称“飞梁”。</p><p class="ql-block">据说,飞梁最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已经建成,现在我们看到的鱼沼飞梁其实是宋代的遗存,距今也有900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三是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规模比圣母殿小很多。殿中前后设门,余筑坚厚槛墙,上安叉子,状如凉亭,格外通透宽敞,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存量少有的瑰宝。</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从大门进入,沿中轴线第一站水镜台,第二站是铁人台,之后就是献殿。</p> <p class="ql-block">关于“三匾”导游说得不多,回家后再查资料,发现每匾都很有来历,寓意也很深。</p><p class="ql-block">“水镜台”的“水镜”二字,取自于《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故曰“水镜”。该匾是清乾隆翰林著名书法家、也是晋祠人杨二酉所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在金人台西侧,匾额上“对越”二字出自《诗经·清庙》中“对越在天”之句,“对”是报答,“越”是宣扬,合起来就是宣扬报答之意,有人说此处是一语双关,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该匾为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书,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游龙。相传这座牌坊也为他所修。</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傅山的字苍劲洗炼,颇具神韵。由于难老泉水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涝,奔涌不息,所以北齐时就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所以该匾在三副名匾中属于命名最早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快结束时,导游说晋祠除了这三绝三宝和三大名匾,其实还有一个镇馆之宝,那就是唐碑。即《晋祠铭》石碑,此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书写,创作于唐代贞观二十年,书体为行书。晋祠博物馆专门为该碑修了一个唐碑亭,在山门左侧。</p><p class="ql-block">百度上说《晋祠铭》开创了行书上碑之先河,被后人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杰作,加上唐太宗亲自撰书,难怪导游说这是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跟着导游两个多小时,认认真真参观了这三个“三”和镇馆之宝,当步出博物馆时,突然有了个疑问:这个地方名为晋王祠,圣母殿怎么有点喧宾夺主之嫌?</p> <p class="ql-block">晋祠历经近千年,不同时期的建筑有各自朝代的特点,很难用明确的规则说明晋祠建筑及布局的秩序,但有一点似乎很统一,那就是风水!</p><p class="ql-block">我国早在周朝就形成了所谓的风水观念,所以晋祠无论是选址还是扩建、改建,都很讲究建筑与地形、地貌和方位等自然环境的谐调。把晋祠建于悬瓮山下晋水之旁就是最有力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晋祠,也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政府在晋祠外围修建了一个很大的晋祠公园,有山有水,非常漂亮。</p><p class="ql-block">游客们逛完博物馆后可以去悬翁山上走走,也可到留山湖边转转,感觉特别舒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