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有一个美丽的校园

hey

<p class="ql-block">题记:这是一篇旧作,记录了我当时的心情,现值母校70周年华诞,谨发此文为了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拥有过怎样一个美丽的校园?它失去的越久,我们越会伤感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又路过莲花池校本部,因为不准车进去,里面又传来一片叮叮咚咚的施工声,我忍不住还是下车步行进去了。我知道里面为什么在施工,也知道施工以后这里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我关心那点仅存的历史遗迹的命运,一个大学最后的文化记忆符号的安危。</p><p class="ql-block"> 面对一片被施工的校园,四处土堆瓦砾,我脑袋有些茫茫然,记忆里这曾经是一个美丽的校园,它的前身是一个贵族学校,一个花园式的校园建筑群,是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林徽茵设计留存的杰作。我至今都会常想,在上世纪那个苦难的三、四十年代,建筑师是以何等平静的心境设计完成了这个建筑群,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不浮不躁,不焦不虑,依然追求建筑学的美学境界。</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学校的大门直对北城门,以前那个坡头之上就是城门,西南联大的教授门也多有凭临,也留下了一些文字记忆。北城门原址处下坡,沿北门街直走,不远就见校门了,校门是一个单体门楼式的建筑,古色古香,门楼旁有左右护墙,也是古色古香,一边写“团结”,另一边写“进步”,多好的校训,简单明了,但内涵及意义很大。进校门后是一条上行的路,夹道是两排高大的柏树,郁郁葱葱,路两边是球场和运动场。路向校园深处延伸,里面像是一个花园,中间有一栋两层楼建筑,叫中楼,是学校的办公楼,也是校园中心。中楼前后是花园,广植树木,鸟语花香,左右有四栋两层建筑相环,形成转角楼状,把花园包围,那是教学楼。教学楼向花园一面的是敞开式的楼道,木楼梯木栏杆,还有朗朗的读书声,尤显校园的雅致和清幽。中楼之后地势渐高,形成台阶状,拾级而上后,建筑师设计了一个大平台,为师生休息、游玩、读书的空间,平台两边有石护栏,可驻足坐靠。平台之北再上台阶,那就是商山了,山上有一个体量很大的建筑,叫至公堂,坐镇学校最高点,气势宏大,中西建筑风格,是一个会堂,学校议政集会及研讨学问教学之处。至公堂之下就是莲花池了,站在商山之上,蛇山之下北教场一片尽收眼底,可以感受曾经的“商山樵唱、莲池渔歌”之景。梁思成、林徽茵还为这个花园式的学校设计了两个附楼,教学楼之东为一栋三层楼的教工宿舍,教学楼之西为一栋三层楼的图书馆,形成校园两翼,建筑风格也是中西相融,瓦脊飞檐,轻举向上。整个校园设计是在一个美丽的布局上,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建筑结构,中楼为轴心,教学转角楼是主体,教工宿舍和图书馆为两翼,校门经中楼到至公堂为中轴线,串联起了整个校园。</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曾经的校园,解放后变成大学,77年恢复高考后它迎来了无数届大学生,又送走了一批批毕业生,它的美丽曾被见证过。后来它的美丽不在,是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先是拆掉中楼,在中楼和校门之间盖起了一个高大的行政楼,割断阻击了原有的中轴线,之后又拆毁了至公堂,在原址上盖起了图书馆,左右转角教学楼也难逃毁灭,继而在原址上又起了两栋教学大楼,一曰至真楼,另曰至诚楼,这些怪异的高大建筑,对花园形成合围之势,挡阳遮光,荫郁一片,校园从此暗然失色了。原来的校园两翼也逃不了,老图书馆也最后被拆,原址盖起了四号教学楼,原教工宿舍后来成招待所,现地下已被掏空,正在盖一个什么科技大楼。球场和运动场也不见了,一边被开发成了地下商城,另一边现在施工,前途也很难意料。</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校园就这样被支解,被毁灭了,假如当年的这些老建筑还被保留,那它是何等的珍贵,一一都可以成文物。这片建筑群是梁思成、林徽茵共同设计的作品,本应该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一片风景,一段佳话,可惜可叹,它最终还是消失湮灭了。</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国人缺少信仰,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为活着,活下去是我们坚守的理想,为活着而不择手段不惧后果,哪还需要什么文化,哪还需要什么遗存?我们国家人口多,吃穿住行不易,大学资源少,百姓上学难,所以要扩充校园容量,加大招生规模,使更多的人有书读有书教。这活着驱使我们顾不得美观也顾不得历史,不断改造校园开发校园,最终校园也为了活着,而成了今天这个什么都不是的样子。其实什么都不知道最好,没有怀念也就没有伤感,可学校历史遗存的校门还在,还有原中楼的台阶和至公堂前的石护栏,这些是仅存的梁思成、林徽茵设计的美丽校园的建筑物证,现在它们孤零零的被废弃一旁,有的已断石残壁,落入荒芜,最终不知会归向何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