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和国画《二十四孝》图

郝殿有

<b><font color="#9b9b9b"> </font><font color="#333333">国画家 王万和</font></b> <h5><p></p></h5><h3> <font color="#333333"> <b> 作者自传</b><br></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王万和 男 1951年11月出生在黑龙江省甘南县一个小山村。在我记事起,我从老人们那里看到她们在鞋帮上绣花受到启示,开始图图画画。上中学时老师把我画的画还作为范本,让其他同学照着画,这更激起我学画的兴趣,从此爱好绘画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1968年中学毕业参军入伍,1970年被选飞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航空学院,当上了一名光荣的飞行员。由于自幼喜欢绘画 ,在部队期间,经常在部队出宣传板报画报头,进行水粉画学习创作。参加军里的各种活动,作品曾多次参加军级展出,多次得到军里的奖励。<br></font><font color="#333333"> 1978年转业回地方工作后,开始画连环画、报头、漫画等,并在嫩江日报和黑龙江省及外省报上发表近百幅作品。从80年代起开始学习工笔画,得到甘南县文化馆各位绘画高师的恩点,走上了正规绘制工笔画的生涯。 多年来出于对绘画的酷爱,经过不断自修摸索,艰难跋涉,磨练出自己的毅力。本着对生活特有的视角和感悟,建立起自己的表现手法和绘画语言。所描绘的题材多是其捻熟于心的北方农村场景,并在欣赏作品中能让人感受到丰收喜悦,冰天雪地景象,万物萌生的自然景观。用心艺事,笔耕不辍,以饱满的激情,观察事物体验生活,探索新工笔画的表现风格,从线的运用到没骨画法的运用,体现时代感,多年坚持对工笔画的专研和创作,创作出了理想的绘画作品。<br></font><font color="#333333"> 本人绘画作品曾两次晋京展出,多次参加省市级以上参展并获奖。个别作品被国际友人收藏,部分作品被国家刊物多次选登。现为中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研员、黑龙江美术家协会会员。2010年被北京国际创新科学研究院聘为高级书画师。<br></font><font color="#333333">2010年被中国少年儿童选型艺术学会授予全国书画教学名师。<br></font><font color="#333333">王万和同志部分参展作品<br></font><font color="#333333">《童趣》两幅1989年晋京展(中国美协展览部)<br></font><font color="#333333">《粉坊》两幅1991年代表黑龙江省晋京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br></font><font color="#333333">《阿伦河情》一幅1992年入选讲话五十周年美术展(黑龙江美协)<br></font><font color="#333333">《春牧》一幅1997年入选香港回归作品展(黑龙江省文 联省美协)<br></font><font color="#333333">《淸露》一幅1998年入选省五届群星美展获铜奖(黑龙江省文化厅)<br></font><font color="#333333">《觅》一幅1999年入选省庆祝建国50周年作品展(黑龙江省美协)<br></font><font color="#333333">《早春》一幅入选省九届群星展获三等奖(黑龙江省文化厅)<br></font><font color="#333333">《葵香九月》一幅入选省十一届群星展获银奖(黑龙江省文化厅)</font></h3><div><h3><font color="#333333">《场院小景》一幅入选省十一届群星展优秀奖(黑龙江省文化厅)</font></h3></div><p></p> <h1> <b>前 言</b></h1> <div> 在我县致力提升城乡文明素质之际,我们举办了这次 “四季音河,书画之秋”系列书画展之“明德亲仁”主题画展。国画家王万和先生新作《二十四孝》和《弟子规》图解画作凡55幅汇展于此,其个人办展的形式,高度集中的主题,使本次画展别开生面、更具创新意义。<br> 孔子说“孝,德之本也。”《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绝大部分精神主旨仍符合现今的社会道德规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尊老敬老爱老是永新的主题。《弟子规》则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学和待人接物应有的礼仪和规范。知晓《弟子规》,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均有裨益。<br> 作为本土画家“市场化”的佼佼者,王万和先生的画作注重贴近生活、注重观众的心理认知与审美体验。这次他以工笔淡彩的绘画方式、仿古连环画的构成形式,直观诠释了《二十四孝》和《弟子规》的思想内涵,融艺术性与教育功能于一体。我们希望继“三名家画展”后,这次画展能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风采,吸引更多本土书画家进行有目的的创作,吸引更多群众关注甘南国画,为重振书画之乡雄风积薪蓄力。<br><br> 甘南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br> 甘南县文化馆<br>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br></div> 甘南县电视台对对王万和主题画展作了专题采访 <font color="#333333"><b>二十四孝图解 </b></font><div><font color="#333333"><b>作画:国画家王万和 </b></font><div><b><font color="#333333">文字:书法家李宝龙 </font> </b> <div><b> </b></div><div> 一、孝感动天<br> 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徘瞍老汉的儿子(瞽瞍,盲人也)。天生就懂得大孝。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们多次设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在舜手下做事、学习),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div></div></div> 二、戏彩娱亲<br> 周朝时有个老人叫莱子,非常孝顺。他伺候二老双亲,总是极尽所能地做可口的甘美的食物。他的年龄马上就七十了(古稀之年,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从来不在父母面前说老子。他经常身穿色彩鲜艳的婴儿装,像婴儿一样在双亲身边戏耍。有一次曾经在为老人端洗脚水时,故意假装跌倒,趴在地上,学小婴儿的哇哇哭声,逗老人开心。 三、鹿乳奉亲<br> 周朝时有个人叫缨子,天性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俩人的眼睛都患上了眼病,想吃野鹿的乳汁。呆子于是穿上鹿皮做的衣服,进到深山密林里,混到鹿群当中,挤母鹿的乳汁拿回家供养双亲。一次,猎人发现了他,以为是只失群的小鹿,便用弓箭瞄准准备射他,吓的他赶紧大喊说自己是为得到鹿乳而装扮成鹿的人,才逃过了一场大难。 四、为亲负米<br> 周朝的仲由,表字子路。(他是孔子的学生,他年轻时家里很穷)经常吃嫩藜叶和野藿叶等野菜做的饭,他把自己的俸米从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家给双亲吃。后来,双亲死了,子路当了大官,他到南方的楚地游学时,护卫车队达到一百辆,家里积攒的粮食上万钟(钟,一种容器,铁铸,容积约30斤),坐的时候座位上铺着几层厚厚的坐垫,吃饭时面前摆着各种食器和餐具。面对此景,子路放下筷子叹息:“虽然如此,我宁愿还吃嫩藜叶和野藿叶等野菜做的饭,继续为双亲从百里外背米回家供养,可惜再也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了。” 五、啮指心痛<br>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六、芦衣顺母<br> 春秋时期鲁国的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以德孝著称),幼年时母亲就死了。父亲续娶了后妻,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冬天)继母给两个亲儿子穿着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为厌弃闵损,给他穿用芦花填絮的“绵衣”。一天,父亲出门让闵损驾御马车,闵损因身体寒冷发抖,将缰绳坠落地上(因此被父亲鞭打,打破棉衣发现芦花)。父亲得知闵损受到虐待后,要休掉后妻。闵损求父亲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孩子受冷;赶走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继母听说,立即悔恨知错,从此改过。 七、亲尝汤药<br> 汉代第三个皇帝是汉文帝(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最初被封为代王。文帝的生母是薄太后。他即帝位后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亲自照顾,给母亲服用的汤药,他要没有亲口尝过就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重德治)以仁孝之名闻天下。 八、拾葚供亲<br> 西汉末年汝南(今属河南)人蔡顺,很小就丧父成了孤儿,对待母亲非常孝敬。当时正遭遇王莽篡汉之乱,年景也是荒年,粮食不够吃,只得拾桑葚果(充饥),并用不同的器皿盛着。(一天)赤眉军(汉末义军,统治者污为贼)撞见他后就问道他(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器皿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熟透的桑葚是供老母食用,红色未熟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同情他的孝心,送给他白米两斗、牛腿一只让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九、为母埋儿<br> 汉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郭巨,家境非常贫困。他有一个三岁的男孩,母亲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孙子吃。郭巨对妻子说:“家里贫困不能很好地供养母亲,孩子又分享母亲的食物。不如埋掉儿子吧?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如果没有了是不能复有的。”妻子不敢违拒他,郭巨于是挖坑,当挖到地下三尺多时,忽然看见一小坛黄金,坛子上写着字:“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当官的不得巧取,老百姓不许侵夺。” 十、卖身葬父<br> 传说东汉千乘(今山东高青县)的董永,家中非常穷。他父亲死后,董永卖身富家为奴换钱安葬父亲。等到去做佣人,在路上遇到一个女人,请求嫁给董永为妻子。于是二人一起到了主人家,主人命他们织成三百匹锦缎方能偿贷回家。(他媳妇)一个月就干完了为董永抵债赎身。在返家途中,来到了他们初会的槐荫地界,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孝子董永还债)辞别董永凌空而去(槐荫因此改名为孝感)。 十一、刻木事亲<br> 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丁兰,幼年父母双亡,他没有机会奉养行孝,因而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对待雕像如同活人一样(凡事均与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自己才用,出告归省从不懈怠)。她的妻子因为日久生烦,对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用针偷偷地刺木像的手指玩,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后来木像见到丁兰后,眼中垂泪。丁兰查问妻子得知实情,就遂将妻子休弃。 十二、涌泉跃鲤<br> 东汉四川广汉人姜诗,对待母亲非常孝敬。后娶妻庞氏,她对婆婆照顾的更加周到。姜诗的母亲天生喜欢喝长江水,其家距长江六七里路,庞氏亲自去江边水奉养。老太太还特别爱吃鱼肉,夫妻就经常做鱼给她吃。老人还不愿意自己独自吃,要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天气恶劣,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便将她逐出家门。庞氏求住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换钱买好吃食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子旁边忽然涌出泉水,味道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从中跃出,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 十三、怀桔遗亲<br>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和历法,曾作《浑天图》,注《易经》、《太玄经》),六岁那年,(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太守袁术。袁术摆出橘子招待他,陆绩偷偷给怀里藏了两个橘子。等到告辞回家,拜别时橘子滚落到地上。袁术逗他道:“小陆郎来到人家作贵客,还要给怀里私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跪下回答说:“我母亲天生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十分地惊奇。 十四、扇枕温衾<br> 东汉江夏的黄香(博通经典,文采飞扬,曾任魏郡太守。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九岁时母亲去世,终日思念感怀,极其感切,乡党们都夸他孝顺。他见父亲劳作辛苦,伺候父亲非常尽心。夏天酷热,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太守刘护大为惊喜,特意表彰了他。 十五、行佣供母<br> 东汉齐人江革(章帝时任五官中郎将),少年丧父,独自与母亲住在一起(侍奉母亲极为孝顺)。不幸遭遇战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多次遇到匪盗,有的贼人想劫持他入伙,江革就哭着哀告说有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就不忍杀他。后来,他辗转迁居江苏下邳,穷困地连鞋子都没有了,便做雇工挣钱供养母亲。母亲所需衣服等,没有一样缺乏的。 十六、闻雷泣墓<br> 三国末魏国营陵(今山东昌乐)人王裒,侍侯母亲极其孝敬。其母在世时,生性怕雷。后来死了,安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空中传来雷声,王裒就立即跑到母亲墓园,跪拜在坟哭着告慰说:“裒儿在这里陪您,母亲不要害怕啊。” 十七、哭竹生笋<br> 晋代江夏人孟宗(官至司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冬天里想喝鲜竹笋汤。孟宗找不到笋,无计可施,就跑到竹林里,抱住竹子大哭。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不一会儿,忽然地裂开了,只见地上长出几根嫩笋。孟宗赶紧采回去做汤给母亲喝。母亲喝完后,病居然痊愈了。 十八、卧冰求鲤<br> 晋代琅琊人王祥(官至大司农、司空、太尉),表字休征。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多次在父亲面前说坏话污蔑他,因此使他也失去了父爱。继母有次想吃新鲜活鲤鱼,当时适值天寒地冻,冰封河面。王祥却解开衣服趴在冰上寻找鲤鱼。冰面忽然自行融化了,两条鲤鱼跳了出来,王祥就逮了鱼回家供奉继母。 十九、扼虎救父<br> 晋朝人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亲杨丰到田间收稻谷。父亲被忽然跑来的一只猛虎扑倒叼走。当时杨香手无寸铁,没有任何武器,只想救父亲而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猛扑到老虎跟前,扼住猛虎的脖子不放。猛虎竟颓然地放下杨父跑掉了,父亲终于捡回了性命,没有受到伤害。 二十、恣蚊饱血<br> 晋朝濮阳人吴猛,刚八岁,非常孝敬父母。家里贫穷,床上没有蚊帐,每到夏天的晚上,蚊虫多在人皮肤上叮咬。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吸食血液,再多也不驱赶,他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孝敬的心能如此算是到极致了啊! 二十一、尝粪忧心<br>南齐人庾黔娄,任孱陵县令。到孱陵县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胆战,浑身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到家得知父亲病重已两天了。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好转还是恶化,只要尝一点病人粪便,味道苦说明是好事。”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到夜里,跪拜北斗星,叩头乞求以自身代父去死。 二十二、乳姑不怠<br>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崔山南(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他的曾祖母长孙老夫人年事已高,牙齿完全脱落。他祖母唐夫人每天早上盥洗后,都上堂来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婆婆长孙老夫人没有吃过一粒粮食,数年身体依然健康。后来一天忽然病倒了,将全家大小全召集在一起,发愿说:“我没有什么能报答媳妇的恩义了,但愿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就好了。” 二十三、涤亲溺器<br> 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黄庭坚是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哲宗元符年间位居太史,天性极其孝顺。他虽然身居显官,富贵异常,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他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马桶),从没有一天不尽儿子的职责。 二十四、弃官寻母<br> 宋代天长人朱寿昌,七岁的时候,生身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于是不改嫁他人。母子不能相见已经五十年了。神宗时,朱寿昌(得到线索后)辞官不做,赶赴陕西(寻找生母),与家人告别时发誓不见到母亲绝不返回。后来,寻访到在陕西同州,终于找到了生母,母子欢聚。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br> <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333333"> 国画家王万和作品《二十四孝》图由甘南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甘南县文化馆在甘南县活动中心展出后,引起社会良好的反响,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县教育局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甘南县电视台作了专题采访。甘南县人民政府教育局作为中小学生教材收藏了《二十四孝》图作品。</font><br>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让中华美德——“孝”道世代传承!<div> </div><div> 2021.11.2</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