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与一座建在中轴线上的都城

L-Jin

<p class="ql-block">中国的“中”字,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四方的城池和贯穿城池南北的中轴线,北京是一座建在中轴线上的都城。</p> <p class="ql-block"><b>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分布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7.8千米长的中轴线上,包含了15处遗产构成要素,自北向南依次是: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p><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的这些重要建筑景观与文化节点所具有的独特形式美,共同构成一首节奏分明、高低起伏、跌宕婉转的华美乐章。</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这条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轴线。它始于元朝,发展完善于明清至近现代,在7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为北京城留下了不同时代的历史遗产。如“书脊”一样,贯穿南北,形成了北京两翼对称、庄严肃穆的城市格局。</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把这条轴线定义为“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并称之为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由来。</p> <p class="ql-block">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将自己的都城确定于此,同时进行金中都城的建设,北京完成了由「城」到「都」的身份转变,这是北京建都史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北京作为营城建都肇始之地,元大都城与明清两代城市营造决定了北京老城独一无二的「凸」字形城廓。</p><p class="ql-block">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改建与扩建,形成了一条贯穿全城的城市轴线。这条轴线肇始于元代,形成于明代,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南端起点位于永定门,向北延至钟鼓楼,全长达到7.8km。经过多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中轴线有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p> <p class="ql-block">篆书“城”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轴线”的内涵较为广泛,它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一个术语,意为建筑物、建筑群乃至整个城市用来作为基准的中心线。而都城中轴线是轴线发展的极致,它所展示和承载的是一座象征天下统治中心的城市“脊梁”。</p> <p class="ql-block">“古人“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灵魂严谨、中庸、有序,体现了尊卑有差的价值观以及天人合一的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都城建设上的反映。这条世界上现存规模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汇集了北京古代建筑的精髓,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彩印记,也发生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还留下了一些至今未解的历史悬疑。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探古访今,一同开启北京中轴线上的探秘之旅......</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北至钟鼓楼,将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串联起来。全长约7.8公里。中轴线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轴线。作为北京城的灵魂与脊梁,中轴线融合了中国“择中而居”的哲学观念、“不重不威”的政治主张、“居中不偏”的伦理思想和“美善交汇”的审美传统,构建了南北引伸的壮美秩序,历经时代变迁,始终是首都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和古都风韵的集中彰显。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和起伏乐章。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的主线,让我们在厚重历史的浸润中探究历史,感受壮美,感受老北京的独特风韵。</p> <h3>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原名“承天门”,是明清两朝皇城正门。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内沿北京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伫立着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h3> <p class="ql-block">明朝北京中轴线的形成。洪武元年(1368),明灭元后,改大都称北平。“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夺取政权,不久诏建北京城。永乐十八年(1420)正式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到了明朝中叶,由于蒙古骑兵多次南下,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筑外城,原计划环绕内城四周,由于物力所限,再加上军事形势紧张,只修了正南一面,结果使得北京城从“口”字形变成了独有的“凸”字形轮廓。同时,中轴线也从正阳门向南延伸到了永定门,北京中轴线基本定型。</p><p class="ql-block">清朝对北京中轴线的继承与发展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占领北京,仍以北京为京师。“定都京师,宫邑维旧”,中轴线保持了原有格局,但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清初废除千步廊以西的明代武职衙署,变为街市;对中轴线上建筑的名字进行了部分变更;乾隆十八年(1753)改造天坛;并建寿皇殿于景山后,在景山上建造了五亭;改建鼓楼和钟楼等。</p> <h3>公元204年曹操营建魏邺北城,是考古发现最早的整座都城规划出现中轴线的实例。</h3> <h3>公元618年-907年建唐长安城(隋唐两朝首都,以极规整的棋盘式中轴线对称布局。</h3> <h3>金中都(1115年-1234年)<br>金中都城周长18.69公里,有十三座城门,纵贯南北的大路通衢成为全城中轴线。三重城墙套合,突出了皇权至尊。经考古发掘证实,今北京西二环路广安门南段的辅路即是昔日金中都城中轴线所在,大安殿即在今“北京建都纪念阙”西侧的位置。</h3> <h3>元大都缔造者忽必烈(1215年-1294年)<br>元大都中轴线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东北方以琼华岛为中心营建中都新城,至元九年命名为“大都”。元大都的规划建设基本恪守《周礼·考工记》提出的营建都城的理想模式,又密切结合地理特点,因地制宜,营造出了一座举世闻名的宏伟都城。</h3> <h3>元大都平面示意图<br>刘秉忠结合地理条件,紧傍今什刹海(当时称海子,也称积水潭)东岸,确定了大都城规划设计的中轴线。中轴线主导的方向,遵照传统规制,必须是自北而南。同时把大内(宫城)建于其上,与湖泊对岸的另两组建筑--南面的隆福宫、北面的兴圣宫,形成“三宫鼎峙”的态势。中轴线正好坐落在宫城的主体建筑上,鲜明地突出了宫城的位置,显示了王朝统治中心至高无上的重要性。<br>“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马可·波罗行纪》</h3> <h3>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造和扩建而成的。明“北京中轴线”随着城市的建设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整体轴线架构更加明确皇城地位进一步突出,成为体现皇权至上和传统礼制最为成功的模式。清朝定都北京后,几乎完全沿用明朝的北京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发展和完善。</h3> <h3>明北京城。</h3> <h3>清朝乾隆年间的北京城。</h3> <p class="ql-block">整个中轴线如果说按照文物类型或者建筑功能来讲,有城防设施(城门),比如说永定门、前门;有坛庙设施,比如天坛、地坛、先农坛;还有纪念性设施,比如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宫殿,比如天安门、故宫、社稷坛、太庙;还有园林景观,景山……</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将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串联起来。</p><p class="ql-block">从中轴线上遥望北京城:永定门、天安门、国家大剧院、紫禁城、景山公园、北海公园、什刹海、恭王府、鼓钟楼,北延至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院、地坛公园及奥林匹克公园……</p> <h3>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起点,也是老北京外城的正南门,在外城七个城门中最大、最重要的城门,寄寓“永远安定”之意。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后增筑瓮城。为加强防范功能,清乾隆年间始建箭楼,并重修永定门城楼,重檐歇山三滴水的楼阁式建筑,通高26米,成为外城七门中规格最高的城门。因此,永定门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两代。1957年,永定门城楼被拆除。<br>为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于2004年永定门城楼在原址上复建,其中有4000多块老城砖用在城楼的北立面上。</h3> <h3>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着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br>景山峰顶万春亭正在南北中轴线的中心点上。</h3> <h3>置身于峰顶的万春亭南北中轴线上眺望北京城:南望紫禁宫殿、天安门、国家大剧院,北眺钟楼鼓楼,西览御苑中海南海北海三海、什刹海、恭王府,东观市井民居,北遥地坛公园、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院及奥林匹克公园玲珑塔等……风光无限、尽收眼底。</h3>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1951)“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型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中轴线的划定,对元大都的规划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规划师利用北京什刹海、北海一带天然湖泊的辽阔水面和绚丽风光营造这个城市。为了使中轴线不湮没于湖水之中,元大都的设计师在圆弧状湖泊的东岸划出了一条南北与湖泊相切的直线,切点就是今天的后门桥(万宁桥),切线就是今天的中轴线。”高高的景山,水光潋滟的什刹海、北海......山海之间,一条通衢大路与水岸优美的曲线交汇于一点,而这一点便是万宁桥,它承载了中轴线的根与魂。”……</p> <p class="ql-block">古人最初想象中轴线上有水龙和陆龙。</p><p class="ql-block"><b>水龙</b>:南海是水龙的龙头,湖心岛恰好是龙眼,中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则是龙尾,颇富动感。</p><p class="ql-block"><b>陆龙</b>: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如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颌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中山公园)如同龙眼,紫禁城怡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而龙头前方的宝珠,正是正阳门。</p><p class="ql-block">通览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演两仪、四象、八卦之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故宫博物院</b></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二代24位皇帝的皇宫,它是满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北京故宫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因此,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紫禁城处于绝对核心的位置,景山为屏,三海为弼,组成一组刚柔相济、互相衬托的宫苑体系。</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五门三朝,中轴对称。崇楼高阁,大殿明堂,俱是天子礼制,皇权象征。它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0000平方米,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p> <h3>故宫色彩运用中的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属火,寓意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属土,寓意中央代表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藏书的文渊阁也用黑瓦、黑墙为水,寓意水可以克火,利于藏书。<br>“紫禁城是中国5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世界遗产委员会</h3> <h3>环绕在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宽达52米、深6米,是一条保卫故宫安全的“人造河”。风水学认为山是实气,水是虚气,山高大可以界水,水深宽可以聚气。紫禁城内金水河之水从护城河西北角引入,曲曲弯弯地流经武英殿、太和殿、文渊阁、南三所、东华门等重要建筑和宫门前,既将“生气”导入,又形成风水学中的“水抱”之势。金水河全长两千多米,到东南角又流入护城河,在好几处建筑前形成“临水”的风水环境。</h3> <h3>在中国古代,中轴线代表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严整、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诠释帝王的合法性和“受命于天”是其核心的功能。皇宫处于北京城的中心,皇帝办公的大殿处于皇宫的中心,龙椅更是大殿的中心位置,不偏不倚地处于中轴线。<br>中国古代文明强调的是中庸,居中,中正平和。故宫就在城市中间所有门打开能从前门一直看到后门,皇帝的龙椅就居于故宫南北961米东西753米的中心点,用最先进的仪器测量,误差只有7毫米。</h3> <p class="ql-block"><b>故宫布局</b>:</p><p class="ql-block">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太庙与社稷坛分列左右,三大殿为前朝理政之所,后寝为帝后居所,体现礼制与权力中心。</p><p class="ql-block"><b>1.左祖右社</b>:</p><p class="ql-block">(1)左祖: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p><p class="ql-block">(2)右社:社稷坛(今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b>2.前朝后寝</b>:</p><p class="ql-block">(1)前朝为理政之所,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以故宫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中和殿用于典礼准备,保和殿设宴。</p><p class="ql-block">(2)后寝为帝后居所,以故宫乾清宫、坤宁宫和东西六宫三大宫为中心,乾清宫为皇帝寝宫,坤宁宫为皇后居所,东西六宫安置嫔妃。</p><p class="ql-block"><b>3.三朝五门</b>:</p><p class="ql-block">(1)三朝是从周朝起就确立的一项宫殿制度,指《周礼》、《礼记》、《仪礼》“天子诸侯皆三朝”。</p><p class="ql-block">(2)天子五门指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p> <h3>对故宫御匾情有独钟。<br>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顺治皇帝御笔🌅</h3> <h3>养心殿“中正仁和”匾为雍正所书,意为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h3> <h3>养心殿内“勤政亲贤”匾雍正御笔,体现了一代帝王一生都严于律己、严于律人🔐</h3> <p class="ql-block">养心殿西暖阁的旁边,有一间几平米乾隆皇帝的小书房,取名“三希堂”📚</p> <h3>交泰殿“无为”匾康熙题,意取老子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h3> <h3>保和殿中的“皇建有极”匾乾隆御笔,“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h3> <h3>中和殿 “允执厥中”匾乃乾隆帝御笔🀄️</h3> <h3>太和殿又称金銮殿,匾额“建极绥猷”是乾隆亲笔所题,意为帝王要建立好的统治,对天下百姓负责⚖️。保和殿、中和殿和太和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h3> <h3>金砖<br>清<br>边长66厘米<br>宫中使用的金砖主要产自苏州,其规格有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均为正方形。其制作过程极其讲究。<br>1、要在春季取土,后经掘、运、晒、推、舂、磨、筛等七个步骤,然后反复踏练。<br>2、加工成坯,需要经过八个月的自然阴干,慢慢等待。<br>3、烧造时,入窑发火一月用糠草,再一月用片柴,又一月用棵柴,又一月十日用枝柴。四个月到了,才熄火窨(xun)水。成砖后还得用油浸,上述整个周期需要两年之久。<br>小小的二尺见方的金砖,历经数百年,仍光滑可鉴。金砖之名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因为质地细密,敲之声震而清越,有金石之音,故名“金砖”;或曰其造价高昂而称“金砖”。<br>金砖是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产自苏州、松江等地,选料精良,制作工艺复杂,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到出窑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时间。砖成后由水路运至北京。</h3> <p class="ql-block">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为故宫博物院书画代表作品,该画为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p><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上共画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文(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全图分三个段落,<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span>前段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和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个个形神具备,纤毫毕现。</p><p class="ql-block">在对紫禁城600年历史的回望,理解贯穿紫禁城“时”“空”的历史文化感受宫殿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中南海</b></p> <h3>中南海正门-新华门<br><br>中南海始建于辽金时代,明清时期曾是封建统治者的皇家园林。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南海成为北洋政府的办公地点。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它作为公园对民众开放。<br><br>南北长街的路东是故宫,路西是中南海。故宫是封建王朝的核心,中南海则是当代政权要地,南北长街故事多多。<br>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位于北京城内故宫和景山的西侧,与北海合称三海。明、清时期称为西苑。它是中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宫苑之一 。<br>中南海面积约1500亩,其中水面700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身为西苑,在解放前中南海一直是历朝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主要景物和建筑有紫光阁、勤政殿、蕉园、水云榭、瀛台、丰泽园、静谷、怀仁堂、西花厅等。</h3>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9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前于中南海丰泽园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从双清别墅到中南海入住位于南海的丰泽园。</p><p class="ql-block">记得80-90年代曾参观毛泽东主席故居。记得毛主席的起居室半床都是书,靠里的一侧堆满书,毛泽东只睡靠外的半张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景山公园</b></p> <p class="ql-block">景山明初修建紫禁城时,用挖掘筒子河的土方和拆除元代宫殿的渣土堆砌而成,命名万岁山,俗称煤山。万历年间,在地势平坦的山北部修建起大量亭台、楼阁及宫殿。清顺治年间,取“ 《诗·商颂·殷武中“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改称景山。乾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扩建,在北部移建寿皇殿用于皇室祭祀;在山顶增设万春亭、观妙亭、辑芳亭、周赏亭、富览亭五亭。景山是北京中轴线的制高点,曾是古代的皇家御苑,登顶可俯览中轴线南北全景。</p> <h3>“万春亭”建在北京最重要的南北“中抽线”上,象征着天子所居得中、得正之尊位,建在北京城的制高点上,又象征着天子权力在人间的至高无上,此亭名为“万春亭”,则象证着居中、得正之天子的江山永固、万代流传。</h3> <h3>景山公园内的寿皇殿(正殿),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是纪念追思先祖帝王的地方,位列皇宫主体建筑是中轴线上京城第二大古建筑群,仿照紫禁域太庙的规制,近似于皇宫正殿。殿内龛匾“绍闻天下”、“对越在天”和“同天光被”为嘉庆帝御书。历代皇帝前往祭祀的宫殿有故宫紫禁城的“奉先殿”、景山公园的“寿皇殿”、圆明园的“安佑宫”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永佑寺”。</h3> <h3>站在万春亭北侧,可看见皇史晟、钟楼和鼓楼及大片现代建筑。</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北海公园</b></p> <h3>北海公园,位于北京皇城内西北部,邻紫禁城、景山及中南海,作为皇城御园已有800年历史。曾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北海公园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和江南园林的婉约,并融帝王宫苑的富丽和宗教寺院的庄严为一体。1925年开放为公园服务于民众。</h3> <h3>北海公园作为园林营建始于辽代,于公元938年,辽国在此地(时称海子)清湖堆山,兴建了行宫“瑶屿”供辽帝后避暑。金代在辽的基础上建造了大宁宫,且挖湖称西华潭,堆山称为琼华岛。公元1153年,金人立中都于幽州。1166年将“瑶屿”改建为琼华岛并造离宫,用掠自北宋汴梁艮岳太湖石点缀。范围向南扩至“中海”,以湖泊中央的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商宫大宁宫,燕京八景中的琼岛春阴,太液秋风都在此处。元代元世祖怱必列建元大都时以太宁宫成为皇城的中心,名为太液池,三座岛屿构成一池三山的格局,宫殿环湖修建。太液池已形成一池三山的规划。元初忽必烈以大宁宫为临时皇宫,以琼华岛为中心造“大都”城池宫殿,将琼华岛赐名为“万岁山”。琼华岛从此圈入皇城,大宁宫成为皇城御园,范围扩大包括东、北岸。明代开挖南海,奠定了西苑北、中、南三海纵列的格局。于明永乐间在太液池东修建紫禁城。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用以克煞前朝残余的王气。明清两代在三海沿岸修建了许多寺观亭台和园中之园,最终形成了北海壮美、中海疏朗、南海华丽而不失优雅的园林风格。明代,称琼华岛山为万岁山,范围发展到今长安街一线。清代西苑三海:顺治八年,琼华岛上建了藏式白塔,万岁山改成白塔山。乾隆年间又进行了长达30年的改建,使蓄水成湖、积土为岛、以白塔为中心、寺庙依山势排列的皇家园林格局经过数百年的营造而终于告一段落,此时达到北海鼎盛时期。民国以后,原本一体的北海和被人为分隔开来。北海被护卫总统府的拱卫军等军队占据十余年。1925 年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中南海一度用作北洋政府的总统府、总理府等办公场所,1929年作为公园开放,1949年以后成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地点。</h3> <p class="ql-block">近代北海公园:</p><p class="ql-block">民国以后,原本一体的北海和中南海被人为分隔开来。北海被护卫总统府的拱卫军等军队占据十余年。1925 年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中南海一度用作北洋政府的总统府、总理府等办公场所,1929年作为公园开放,1949年以后成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地点。,1961年成为首批4A级旅游景点。今日的北海公园基本是明清西苑的北海,68.2公顷(水面49公顷)。</p> <h3>让我们荡起双桨。</h3> <h3>北海公园静心斋(原名静清斋),是北海一处华丽精巧的园中之园,是皇上修心养性的地方。园内池水相贯,假山连绵,三个区域,似分又合,浑然一体,是古典园林中的精品。这个有着260年历史的老园子还有另外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乾隆小花园”。当年乾隆皇帝把它作为读书养性的所在,后来成为清代皇太子的书斋和后妃们避暑消夏之所。静心斋的清雅秀丽、精巧布局,以及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h3> <h3>北海阅古楼。<br>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将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收藏在紫禁城内养心殿西室(暖阁)中,并取三部法帖为希世之宝意,将西室命名为“三希堂”。次年,乾隆皇帝为编刻《三希堂法帖》,特令户部尚书梁诗正、军机大臣汪由敦、吏部侍郎蒋溥等,从《石渠宝笈》所收魏晋以来名人书法墨迹中,“择其优者,编次抚勒”、共收集魏、晋至明末的135位书法家的楷、行、草书作品340件;另有新题跋200多件、印章1600多方,共9万多字,编成三十二册。</h3> <h3>乾隆皇帝为了能让这批艺术品更好地流传于世,又令和硕和亲王弘昼、和硕果亲王弘瞻、多罗慎郡王允禧总理刻石事务,将这批书法作品摹刻上石,并于乾隆十八年,在北海公园修建了一座两层高的建筑---阅古楼,用以陈列这批珍贵的书法石刻。<br>建成后的阅古楼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西北麓坡下,面略西北,南邻琳光殿,北依亩鉴室,依山而建,呈D形,两层均有内围廊,共25间,左右围抱相合,占地面积620平方米,建筑面积685.33平方米,全部书法石刻共计495方。每方石刻长0.95米,宽0.30米,厚0.10米,由内阁学士董邦达、户部郎中戴临担任写签校对,镌刻上石则由内府高手宋璋、扣住、二格、焦林担任。</h3> <h3>阅古楼自建成后于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均有修缮,尤其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内务府御书处将《三希堂法帖》石刻内,除较大的三寸、四寸字外,其余一寸、二寸字及印章共9万多字重新剔刻一遍,并在每方石刻的周边加刻花纹。建国后,为更好地对这批书法石刻进行保护与展现,特遴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批精品书法石刻制作拓片放置于一层橱窗内以方便游人观赏。</h3>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的晚霞夜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国家大剧院</b></p> <p class="ql-block">从景山公园万春亭南侧靠西可眺望到建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p> <h3>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外观似一个量光闪闪的巨大金属球,立于一个人工湖之中,设计理念以“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体现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的象征。</h3> <h3>美轮美奂的场景。</h3> <h3>梦幻的舞美设计。</h3> <h3>各类演出。<br>殷承宗钢琴晚会。</h3> <h3>殷承宗钢琴伴奏《红灯记》。</h3> <h3>殷承宗钢琴伴奏,全场齐唱《红灯记》。</h3> <h3>吴玉霞琵琶独奏,她是我小学和中学的同学。</h3> <h3>杨鸿年少年合唱团演唱。</h3> <h3>惟妙惟肖的展览。</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什刹海</b></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的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架接”京杭大运河重要桥梁,是中轴线上第一桥,是元代遗存的桥,距今730多年了,又称后门桥、海子桥、地安桥。万宁桥属于在整个中轴线上在什刹海水域最重要的切点,它承载了中轴线的根与魂。什刹海水域所具的雄壮地利气脉给自元大都以后的北京城注入了无限生机,数百年来繁盛不已。</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始建于元世祖至元22年(公元1285年),最开始是一座木桥,后来改建为石拱桥,定名为“万宁桥”。万宁桥桥长34.6米,宽约17米,桥拱高度大约3.5米,桥的东西两侧有栏板和望柱,桥西有四只镇水兽,桥东有两只。除了沟通南北陆路交通,万宁桥还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终点。从浙江杭州起航的船只,经过千里航行,过万宁桥到达积水潭,把南方的粮食、物资卸下船。万宁桥所处位置就是什刹海近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p><p class="ql-block">精通水利和易学的专家郭守敬引北部昌平白浮泉入城,又开凿漕道,将积水潭作为水库,又向东南通州张家湾修通了全长八十二公里的通惠河。从大运河北上的漕船便可以经万宁桥抵积永潭码头了。郭守敬引北京西山的泉水进入积水潭,为北京城引来了源头活水。京杭大运河与大都城终于首尾相衔,南粮北运的漕船可以径直驶至天子脚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恭王府</b></p> <h3>恭王府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王府,由府邸和花园组成,总面积6万余平方米,府邸为三路五进院落,其实后来罩楼是所有王府最长房间数最多,花园砌筑的庞大的环山,在所有王府花园中绝无仅有。</h3> <h3>恭王府积淀着沉重的历史年轮,蕴涵着清代丰富的王府文化的精深与浩瀚,经历了和坤(和坤园,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时期、永璘(亲王府,嘉庆四年(1799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时期、奕䜣(恭王府,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期及北京师范大学前生辅仁大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至新中国(1952年))建国初期等时期。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h3> <h3>和坤(1750-1799)精通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能诗善画。 1793年5月:还曾兼管太医院及御药房事务。恭王府以四张名片:王府文化-历史牌、《红楼梦》与恭王府文化-文化牌、有9999个“福”的文化-民俗牌和和坤一生传奇经历-旅游牌而著称。</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北京钟鼓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钟鼓楼位於古都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始建于元朝,曾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12597平米。</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是中轴线最北端遗产要素,登上钟鼓楼四下眺望,所看到大片绿树掩映下的青灰色屋顶,是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最典型的景观特征,也是烘托钟鼓楼宏伟高大形象的重要基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钟鼓楼是中国古代城市钟鼓楼的建筑典范,是全国现存鼓楼中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大、报时器具最具规模的一组古代建筑。以其显赫的地理位置,悠久的计时历史,传统的报时的方法,定鼎地位的钟鼓,在全国钟鼓楼中独树一帜。两楼前后纵置的地理位置在全国钟鼓楼中也是绝无仅有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天坛公园</b></p> <h3>天坛公园是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北京最重要的礼制建筑——位于老北京内城郊外南、北、东、西四处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它们分别与先天八卦中乾南、坤北、离东、坎西或天南、地北、朝日、夕月的方位相一致。天坛是号称“天子”的古代帝王在阴极阳生的冬至日祭天的场所,其目的是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每年&quot;三孟&quot;祭祀,即孟春(正月上辛日)祈谷,孟夏(夏至)祈雨,孟冬(冬至)祀天。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群,由圆丘坛和祈谷坛组成,环绕着内外两重坛墻。天坛的前身是修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天地坛,明朝前期在大祀殿里同时祭祀天地。嘉靖丸年(1530年),明世宗改天地合祀为分祀,在大祀殿以南修建圜丘坛用来祭天,在安定门外修建地坛在方泽坛用来祭地。嘉靖十九年(1540年),为了恢复古代的明堂大享之礼,废弃的大祀殿被拆除,重新建造一座大享殿。大享殿建成之后,并没有恢复明堂古礼,后世帝王将这里用作祈求丰收的祈谷坛。乾隆年间,天坛迎来全面改建,大享殿也改名为祈年殿。</h3> <h3>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圆型大殿。该殿是按所谓“敬天礼神”的“天数”而建的。殿高九丈,取“九九”阳极数之意。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30天。大殿中部有四根通天柱,又称龙井柱(高18.5米,大头直径1.2米),古镜式柱础,海水宝相花柱身,沥粉堆金,美观壮丽,是一年有四季的象征。中层金柱十二根,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有檐柱十二根,象征一日12个时辰。中、外层柱数相加为二十四柱,是一年中有24节令的象征。三层相加有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顶部的八根童子柱(短柱),则为三十六柱,象征36天罡。大殿宝顶有一短柱,叫雷公柱,是皇帝“一统天下”的象征。</h3> <p class="ql-block">天坛于199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地坛公园</b></p> <h3>地坛公园在二环边上,雍和宫北面。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乾隆年间进行全面修缮和改建。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第二大坛,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是明清帝王在每年夏至日祭祀皇地祇(后土之神)的场所。<br>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地坛平面呈正方形,坐南朝北,由内外两重坛墙围合而成。内坛墙四面各辟天门一座,外坛墙只在西面开辟坛门三间。地坛的坛墙、堤墙、坛台,甚至大门形状均为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h3> <h3>“祭地于泽中方丘”的制度起源于周代。方泽坛平面呈方形,四周有方形泽渠,象征四海环绕大地,正是形象化的“泽中方丘”。坛台分为上下两层,明代坛面铺设以黄琉璃砖,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后改铺艾青石,台基以黄琉璃砖贴面。下层坛台上有山形、水形纹石雕座各两座,祭祀时安放五岳、五镇、五陵山和四海、四渎之神位。坛台之外有遗墙两重,红墙黄瓦,四面各辟棂星门。<br>方泽坛是地坛公园标志性建筑,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日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h3> <h3>地坛公园内外都有绝佳的银杏大道,每年一进入11月深秋时节,地坛公园内的200余株银杏树就被渲染成金黄色,纷飞洒落的银杏叶与幽静肃穆的皇家坛庙形成独特的“红墙金叶”,浓缩了北京最美的秋色,成为京城秋日中一抹难得的风景。</h3> <p class="ql-block">金黄色的银杏叶纷纷扬扬落下,带着一种极有韵律的动态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一、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院</b></p> <h3>始建于元代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院,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一进院内有198座进士题名碑,记载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元代题名碑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著名人物有:明朝护卫北京城将领于谦、明末大将军袁崇焕、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禁烟首领林则徐等。<br>国子监琉璃牌楼:三道门是文官走左,武官左右,皇帝走中间,中间的门叫龙门。</h3> <h3>进士题名碑:共198块,记录着元明清时期共五万多名进士。</h3> <h3>辟雍-皇帝讲学的宫殿,清朝最牛的教室。</h3> <h3>孔庙大成殿:殿内供奉孔子神位,也是祭孔时帝王行礼的场所。清代自康熙皇帝始,每一皇帝即位要到国子监讲学,然后在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悬时任大总统黎元洪的题匾。1985年,所有题匾重新复原陈列,康熙题“万世师表”匾,改悬大成殿前檐下。跨进大成殿堂,迎面绣有吉祥图案的金色幔帐簇拥着供奉的孔子神位木龛,龛两边的楠木大柱,一幅乾隆御笔名联越然其上:“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h3> <p class="ql-block">很幸运我的家也位于中轴延线上。1999年刚入住时,远眺能望见北京中轴线上景山公园的万春亭、北海公园的白塔、地安门的钟鼓楼及西山;近望能瞧见雍和宫的金色屋顶及地坛公园的绿树成荫和奥林匹克公园的玲珑塔……但现在随着南侧二环边不断林立的座座高楼,远望仅依稀可见地安门钟鼓楼和西山了。</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每天迎来第一缕早霞。</p> <h3>送走最后一抹晚霞。</h3> <h3>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和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为北京中轴线的北延带来了新的契机。为缓解交通拥堵,从北二环中路的鼓楼桥到北四环中路的北辰桥由长度约5公里的“北辰路”连通;为迎接奥运,新建设的奥林匹克公园成为中轴线延长线的最北端。奥森公园建设充分注意了中轴线传统的对称建筑布局,鸟巢和水立方两座现代建筑对称立在中轴线北延长线的两侧,完成了历史轴线与发展轴线的衔接。</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中轴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通过不断挖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根基,找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密码。</span></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历经7个多世纪的层层积淀,穿越华夏5000年,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空间格局与景观秩序,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对当今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文明串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首都博物馆《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北京紫禁城》《北京中轴线》《紫禁城风水》《镜头时光机 穿越京城160年·帝都皇城》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