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

黄大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国地图上,从黑龙江省的瑷珲(1983年改为黑河市)到云南省的腾冲画一条大致为倾斜45度的直线,即“胡焕庸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焕庸(1901~1998),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广人稀是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胡焕庸1935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当时中国有4.75亿人,在论文中,他根据当时的资料,以1点代表2万人,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瑷珲——腾冲一线的出现廓清了这一分界,影响深远。</span></p> <p class="ql-block">1926年胡焕庸赴法留学前的照片和签名。</p> <p class="ql-block">1990年代胡焕庸夫妇在师大一村家里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地形自西向东呈阶梯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降水量400毫米是树木能够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水线、地貌区域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焕庸线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条线东南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的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这条线的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为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图根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比相差不到2%,而线东南生存的人口已远远超过当年的4.3亿,达到了12.2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虽然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但真正适合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有这300多万平方公里。这条线在中国人口地理学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中国的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很有参考价值。西部大开发重点是培育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带等新的增长点以及南宁、昆明、乌鲁木齐等门户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区的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河的中俄黑龙江大桥于2022年6月10日正式通车,是中俄首座跨黑龙江界河公路桥。大桥全长19.9千米,在中国境内长6.5千米,在俄罗斯境内长13.4千米。大桥的建成,在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开辟了新的国际运输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南省腾冲的腾冲——瑷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胡焕庸先生雕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