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三烈士陵园寻古

神龙

蒋三烈士塑像 作者/雷国裕<br><br> 蒋三是汾阳市一位著名的抗日英雄,电影《扑不灭的火焰》中,成功地塑造了这位英雄人物形像,而从当地人们日常的口头传颂中,我们可以明白,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而蒋三还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br><br> 蒋三烈士陵园位于汾阳市城东20公里处的唐兴庄村。唐兴庄是汾阳市东与文水县接壤的一个中等村子,虽然这里的百姓生活并不富裕, 但他们对英雄的感情却朴素而真挚,深沉而热烈。蒋三牺牲后,乡亲们把村中心一块位置最好的地皮让出来,辟为陵园用地 。跟蒋三同时安葬的还有他的弟弟蒋四和蒋七。三座墓冢,就像三座丰碑,昭示着蒋三兄弟对革命舍生取义的赤胆忠心。据唐兴庄支部书记司建国介绍,《扑不灭的火焰》因为艺术需要,虚构了蒋二投敌叛变的情节,实际上蒋三一家可以说是满门忠烈,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蒋三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父母共生育六男二女,除灾荒疾病早亡者外,只剩下蒋二蒋三、蒋四、蒋七弟兄四人。蒋二死于日伪的铡刀之下,蒋四牺牲于汾阳前庄化村日伪刺刀之下,蒋七在参加解放文水城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br><br><br> 纪念馆内景 蒋三同志1939年初参加我晋绥军区汾阳平川的游击队,1940年担任游击队分队长主要负责保卫我红色交通线、运送军用物资及开展除奸除霸斗争。据讲解员王保元介绍蒋三年轻时喜好打猎,练就了一手百发百中的好枪法。加之他英勇善战,嫉恶如仇,很快成为令敌人闻风丧 胆的抗日英雄,蒋三平时头箍白毛巾、腰插驳壳枪,经常独自一人骑自行车神出鬼没地袭击日伪,清除恶霸,死于他枪口之下的敌人有数百之众。日伪士兵只要听到蒋三的名字,身子都要吓得抖上三抖,遇到头箍白毛巾,骑自行车的汉子,也都要避上一避,唯恐与蒋三碰个正着栽倒在他的枪口之下,根据上级指示,蒋兰带领队员先后除掉了大会头村的田日珠、青堆镇的一手鬼、高家庄的史向全、肖家庄的吕大发、吕大结、冀村的王楚山、尹家社村的杨开国、仁岩日寇据点汉奸陈玉茂、史槐本等一大批为害乡里、罪大恶极的地主、汉奸,极大地震摄了日伪军,受到了贫苦百姓的衷心拥护。<br><br> 最能显示蒋三卓越指挥才能的是在平遥回回堡村的一次伏击战中,得知日寇要来该村进行春季大扫荡的消息后,蒋三率领三十多名队员理伏在路边的庙内和埝底。当日寇进入包围圈后,蒋三突然纵身跃起,用机枪一阵猛射,当场将高乔小队长击毙,其余敌人还来不及逃跑,早被密集的手榴弹炸得屁滚尿流,最终七十多名日寇一个不剩地被消灭干净。那天正好是三月三日,群众编出顺口溜,表达他们无尽的喜悦之情:三月里来三月三,蒋三平川伏击战,带领队员几十人,打死鬼子一大片......<br><br> 在蒋三陵墓的旁侧,还建有一座蒋三纪念馆,里面陈列着烈士生前使用过的衣物、农具、枪支。纪念馆面积不大但布置都很精致,四周的墙壁上采用图片和图画相结合的相片,磁石般吸引了我的注意。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异常严峻,很多时间蒋三只能采取昼伏夜出的方式,塌墓成了蒋三最牢靠的家和存放物资的中转站。塌墓位于村北二三里处,就是这二三里地仿佛是隔着天涯海角,蒋三甚至两三个月见不着母亲崔银凤的面。为了革命,他只能割舍母子亲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开辟红线区的各项斗争中。<br><br> 1942年6月6日,蒋三不幸被敌人包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英勇就义,年仅31岁。当凶残的敌人妄想割下他的人头示众时,全村的老百姓层层护卫住蒋三的尸首,每一个人的眼中都喷射出愤怒的火焰,鬼子见势不妙,只得悻悻溜走。乡亲们掩埋好蒋三的尸首,按照当地习俗动用了六七班鼓手为他送行。 电影图片 早先的时候,年年的六月六日,人们都要自发到蒋三的墓前演奏哀乐,慢慢地这一天演变为唐兴庄最隆重最盛大的贸易集市。人们是用此举告慰先烈:你们为之奋斗牺牲的风愿,正在一天天变为现实。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就永远扎根在人民中间。<br>-<br><br>《吕梁日报》2005.11.27<br> 作者简介:雷国裕,男,汉族,中共党员,汾阳市北廊村人。1990年9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7月毕业于汾阳师范,2001年12月毕业于中央党校行政管理专业。参加工作后在山西省汾阳县贾家庄联区、汾阳县委宣传部、汾阳县贾家庄镇工作,历任贾家庄镇副镇长,阳城乡党委组织员,冀村镇副镇长,翼村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组长、镇长,汾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用事业局局长,市科技局局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汾阳市食安办主任。现任汾阳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工作期间,单位多次获省,市表彰。2021年2月,本人被国务院食安委评为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闲暇之余,信手涂鸦,把数年所写东西汇成《田野放歌》《把根留住》(与人合著)《汾州拾贝》。著有个人文集《不谢的杜鹃花》、《工作手册》,由文汇出版社公开出版。,不求博人眼球,但求对诸方家有所裨益,不求虚名功禄,但求无怨无悔宁静致远。<br> 学生及各界人士瞻仰烈士 神龙点评:<div><br> 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一、蒋三是汾阳市著名的抗日英雄。电影《扑不灭的火焰》中,成功塑造了蒋三这一人物形象。并被当地人一直传颂着他的英雄事迹。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为下文做好的铺垫。指明作者去烈士陵园瞻仰烈士,探寻烈士生前的抗日事迹的积极性。二、作者用极其简练的文笔,准确的语言,介绍了蒋三烈士陵园的地理位置、陵园风貌以及蒋三一家“满门忠烈”,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三、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平铺直叙的写作方法,分几个段落,介绍了蒋三烈士生前动人的抗日英雄事迹。四、通过蒋三被敌人杀害后,人民群众的护卫英雄尸体感人场面的描写,展示了英雄在人民群众中的位置和影响力。<br><br> 整篇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描写具体,说理有力。文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充沛。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对烈士的爱,对敌人的恨,倾注于笔端,挥墨于文字。谁都会感到,平静的天空间,蕴含着雷霆万钧的力量,深邃的大海里,纳藏着洋流涌动的激情。透过闪光的文字,我们看到作者内心涌动的情潮,对烈士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br><br>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任冀村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镇政府所在地离蒋三烈士陵园仅几里地,可能作者不止一次到烈士陵园,所以作者的文章才能写到如此真实、感人的地步。句句动情,段段感人,燃烧着对人民英雄的无限热爱,对日寇侵略者的无比痛恨,映红了整篇文章,直射人的心空。给人奋进的力量,战斗的激情。<br><br> 作者的这篇文章,考察、调查真实,一切以数据、图片、历史资料为依据。情理相融,叙说合一。在事件描写中,注重在场景、气氛的渲染描写中,展示了蒋三烈士这一英雄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不屈不挠、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br><br> 文章前后照应,一气呵成。开头“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而蒋三还一直活在人们心中。”点明主题思想,结尾“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就永远扎根在人民中间。”提升主题思想。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继承革命先烈的战斗意志,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只有始终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热爱,也才能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红色革命事业,如日中天,光华灿烂。所有为中华民族安全、复兴事业牺牲的英雄烈士们永垂不朽!</div><div><br></div><div> 这篇文章2005年11月27日在,《吕梁日报》公开发表。收录在作者文集《不谢的杜鹃花》掠影第二篇。<br><br> 今天,重读汾阳市政协副主席雷国裕的这篇《蒋三烈士陵寻古》文章,让我们精神再一次得到洗礼和升华。蒋三烈士陵园绝不能荒废,需要投入更大的资金、人力、物力精心打造。借此文大力宣传,使更多的人知道蒋三这个英雄、知道蒋三烈士陵园,关注蒋三烈士陵园的建设。我们一定会看到:蒋三烈士陵园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建设、开发。真正成为汾阳市党员、干部以及青少年等各界人士红色教育文化学习基地;弘扬烈士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基地;真正成为汾阳红色文化精品、经典旅游胜地!<br><br><br>2021一11一2 <br></div> 纪念馆内景 神龙简介:冯恩启,网名神龙。汾阳市政协特聘社情民意信息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诗词》月刊编辑。大型诗集《黄浦江诗潮》、《上海滩诗叶》任常务副主编。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古建保护、红色文化专委委员、汾州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中华神龙文轩作家群主。汾州文史论坛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