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浙江(2):“南浔”亦“难寻”

杰子

<p class="ql-block">南浔,难寻。江南六大水乡古镇( 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 )已去其五也,唯南浔难寻之。是的, 南浔亦难寻,依我说,要不是苏州战友老沈的一再热情诚邀,真是难寻南浔……</p><p class="ql-block">南浔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人文荟萃,风景独秀。北宋时为頔塘边一小村落,因滨浔溪,称“浔溪”;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村以寺名,称“南林”。至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设官建镇,取两村之名首字,改名“ 南浔 ”。</p><p class="ql-block">江南古镇南浔地处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腹地,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风景秀美,被誉为“江南古镇的封面”。</p> <p class="ql-block">1851年,南浔“辑里湖丝”在伦敦首届世博会上一举夺得金银大奖,牵起了中国与世博的第一根红线,由此诞生的俗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大贾巨富们采集中西方文化之精华,建造了一座座集“大气、洋气、财气、文气”于一体的豪门名宅、私家园林,留下了众多的中西合璧、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奇葩。凭借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人文景观,南浔古镇已获“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等殊荣。</p><p class="ql-block">当你走进江南水乡小镇,古旧、清静、安详且幽静,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石板路,古老的巷子,幽幽的河道,这里,就是南浔……</p><p class="ql-block">走进南浔古镇,你会看到古迹众多,古镇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能体验到浓郁的古代文化和古老的建筑艺术。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诗画一般的神韵。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闻名遐迩的江南私家园林巨构——小莲庄,著名私家藏书楼——嘉业堂,江南第一宅——张石铭旧宅,明清水乡建筑——百间楼,等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江南私家园林巨构——小莲庄</i></b></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又称“刘园”,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现在是南浔古镇的王牌景点。始建于1885年。后经刘家四十年的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全面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步入了小莲庄,便见园内绿枝繁茂,各类建筑别树一帜,内外两园风貌各异。外园是一占地十余亩的荷花池,因其形似挂瓢,故人们称之为“挂瓢池”;位于鹧鸪溪畔,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让人品味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之意境。沿池碑刻长廊曲径蜿蜒,留有不少名人佳作。池畔掩映的西洋建筑“东升阁”,则给人一种异国风情之味。随后又来到扇亭、退修小榭、掩醉轩、养性德斋等景点,但见这些古建筑不但设计独特,且还各有出典。刘氏家庙,厅堂三进气宇轩昂,门前两座东西相对的清光绪御赐、建于宣统年间的石牌坊,雕缕精巧;西面义庄“桂花厅”,现在是“菽苹奖学金成就展览馆”,展现了其为今朝事业之贡献。“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身临其境, 深感名不虚传。内园中,只见石桥粉墙乌瓦,小桥流水人家;中西合璧佳景,绮丽风光无限。园中小憩,自感一种悠悠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中国近代私家藏书楼绝唱——嘉业藏书楼</i></b></p> <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是南浔古镇中有名的景点之一,距离小莲庄非常近,与小莲庄隔溪相望,我们游玩小莲庄后便来到藏书楼游玩。此楼缘于末代皇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呈中西合璧风格。进得正门,只见左边是一荷叶形的莲池,沿池环绕着由太湖石堆垒而成形似12生肖的假山,细细品味,颇有一番滋味;左右“浣碧”、“障红”两亭,与池中孤岛上“明瑟”亭构成鼎立之势;漫步池畔,风荷袅袅,顿感觉心静气爽。</p><p class="ql-block">藏书楼为回廊式的两层楼房,中间的大天井如同一个大球场,四边由7间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共有书库52间,藏书60万卷,共16万册。还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书200余种,不少是被清廷列为禁书的孤本书籍。</p> <p class="ql-block">&nbsp;此楼创始人由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刘承干于1920年至1924年费银30万两所造成,刘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没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储书 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所以鲁迅曾称其“不是毫无益处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引人逗趣的还是那3米多高的“啸石”,上前凑近那石上小孔,使劲一吹,便如虎啸般声震全园,游人纷纷上前,欲欲而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江南第一宅——张石铭旧宅</i></b></p> <p class="ql-block">&nbsp;从藏书楼出来,沿着市南河前行,在河岸上你会看到南浔极具特色的水乡婚庆典礼。新郎新娘伫立船头,用船只代替花轿。新娘身着凤冠霞帔,头顶大红盖头,用最古朴的方式让人领略百年水乡婚俗的庄重与浪漫。</p><p class="ql-block">从通利桥跨过南市河,便是张石铭旧宅,那必须仰头才能看到顶的围墙,就知道也是土豪了。这里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的大宅院。整个大宅由典型江南罕见的豪门传统建筑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群组成,素有“江南第一民宅”之美誉。高大的外墙上挂满了红灯笼,一排排红灯笼在阳光下泛着鲜艳的颜色,后面是文艺气息的西洋建筑,绝对是中西合璧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从外观看似乎其貌不扬,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进楼后方感其底蕴之深。此宅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150间,集木雕、砖雕、石雕和玻璃刻花于一体,风格奇特,工艺精湛,结构恢宏。</p><p class="ql-block">北侧正大厅腰门上分别有吴昌硕手书的匾额“世德作求”和吴淦题写的匾额“竹苞松茂”;那花窗、门廊的砖雕、石雕古朴逼真,给人一种装饰雅致的建筑风格感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步出楼外,见得墙面屋顶由红砖瓦砌筑,选用的是巴洛克风格,精细的雕花,复杂的做工,彩色玻璃辉映出的七彩阳光,表现了一种富丽堂皇之气派。洋房前庭院中栽有两株高大的广玉兰,据说已有200多年树龄。</p><p class="ql-block">红砖楼马赛克地砖旋转着百年前的交谊舞步,黑胶唱片与留声机的吱吱呀呀,民国贵公子的会客舞厅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西风东渐之经典——刘氏悌号</i></b></p> <p class="ql-block">&nbsp;刘氏悌号是座中西式建筑群,俗称“红房子”,主人刘安泩,号悌青,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三子刘悌青所建。正厅名为达礼堂;又名为崇德堂,故又称刘氏悌号,刘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购地筑宅,至1908年竣工,至今已是百年老宅了。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大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p> <p class="ql-block">大厅为一中式厅堂,堂中悬挂着“崇德堂”匾额,两侧有抱柱联及画屏,中间柱粗须两人抱合,正梁上有鎏金平升三级图案,梁坊、雀替、轩廊、落地长窗、地坪窗等均刻有精美吉祥图案,体现出刘氏家族的传统风范与品位。</p><p class="ql-block">二厅堂中悬挂着“抱悫盒”匾额(抱悫盒意喻坚守诚笃忠厚,法正则民)。清代文字狱“庄氏史案”中的庄家也曾居此处,案发后房屋被毁,刘家就在此旧址上建造“悌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南浔美食不逊美景——独成一派</i></b></p> <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有江南水乡的柔美,也有浓厚的文化积淀。来到南浔古镇非常值得尝试这里的美食。早在2015年,谢霆锋就带着《十二道锋味》来过南浔,追寻千年古镇的传统文化与中华美食真谛。</p><p class="ql-block">&nbsp;午间,我们随意走进一家小酒馆,老战友从包中掏出20年前,当镇书记时珍藏的花雕酒,我们坐在小桥流水旁边,临古浔溪,品尝着独有风味的美酒佳肴。当酒倒入杯中,立马给人纯净、透明、醇馥、香醇的美感,入口后,醇厚、淡雅、幽郁,浓香缭绕舌尖、唇际,经久不息。这也是我喝到的最好的花雕酒。</p><p class="ql-block">来到南浔当然要品尝地道的浔菜,南浔菜融合了苏沪菜的特点,具有富庶而不张扬,内敛却货很足的特性。坐在小桥流水的河畔餐馆中,古朴传统的装潢和看着入锅的新鲜菜蔬,让人摆脱都市的束缚静品美味。</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结实的蹄髈泛着亮油油的酱色、味道咸鲜、香而不腻,色泽红润、口感软糯,味道咸鲜,香而不腻;还有本地特色双交面值得一尝,一大碗细面上浇盖着大块酥肉加上爆炸鱼块,带了一点甜味,面白、汤红,香味俱佳。</p><p class="ql-block">往事若能一试下酒,回忆便是一场宿醉。流年沉淀下来的几尽沧桑,愿我们如陈年老酒般饮尽甘醇。岁月沉积下来的才足以珍惜,正如我们40多年战友的友谊长存。20多年后,我们提着陈年老酒,你我还能共坐谈天说地,一生足矣!</p><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打在脸上,暖暖的却又不刺人,沿着青石板古道,随意走走,没有过多的喧嚣,就这样静静地游荡在这惬意的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世博会金奖之荣耀——辑里湖丝馆</i></b></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的上海,已经成为重要的商贸口岸,南浔丝商通过运河贩丝沪上,凭借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占据了上海生丝出口外贸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1852年,南浔凭借辑里湖丝迈出了中国参与世博会的第一步,也拉开了南浔与世界互通互动的序幕,并捧回首届伦敦世博会金奖。南浔古镇因此空前繁荣,富可敌国,一根银丝,成就了整个南浔。</p><p class="ql-block">辑里湖丝的美名吸引了来自大洋另一边的商人。南浔商人在造就商业传奇的同时,也构建了一座座大宅、花园、会馆等,它们中有不少留存至今,使得南浔在江南古镇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作为那个时代的网红蚕丝,中国皇帝和英国女王都是它的粉,康熙皇帝织造九件黄袍,指定要用辑里湖丝,维多利亚女皇过生日,发现生日礼物居然有辑里湖丝,重重赏了送礼人。</p> <p class="ql-block">南浔辑里湖丝馆是中西合璧式建筑,占地950平方米。历史上为南浔商会,由南浔商会会长梅履中等人于1926年发起建造。该馆共分五个展厅,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实景,配以多媒体声光影像技术,全面展示了南浔与世博的历史渊源和南浔古镇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个集历史纪实、人文体验、科普教育、产品展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p><p class="ql-block">耕桑之富,由于浙右发达的丝质贸易给南浔带来高涨的经济收益,快速增长的GDP,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南浔镇辑里村的丝绸, 馆内藏有镇馆之宝,展柜里的湖丝细、白、匀、韧,悬挂八枚铜钱而不断,比一般的蚕丝多挂了两枚,莲心种孕育的蚕才能吐出这般等级的蚕丝,也只有这样的蚕丝才能上供制作龙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中华第一奇人故居——张静江故居</i></b></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离南浔的主要景区比较远,需要走上十几分钟,石板路两边都是老居民楼,拐过一个弯,一座典型的晚清江南豪宅就映入眼帘了,从远处看张静江故居高大规正,高低起伏的封火山墙将其包裹其中,若站在洪济桥上俯视,江南韵味立现。</p><p class="ql-block">张静江(1877-1950),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佛号饮光,别号卧禅,是孙中山密友。出身于南浔四大富豪之一的张家。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曾代理浙江省国民政府主席。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p><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由张静江之父张宝善所建,位于南浔镇东大街,又名尊德堂,故居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高大幽深,尤其是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堪称江南一绝。</p> <p class="ql-block">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故居显露一种豪华、古朴、幽深的遗风。封火墙高于屋顶,坡面屋顶覆盖龙鳞般的小青瓦,屋檐口加盖既利排水,又能防风的滴水瓦。室内栋如鳞次,宛如宫殿;雕刻十分精湛,以戏文、民俗图案为主,崇尚一种古朴,自然美,可谓南浔一绝。</p><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正厅内所悬所挂无一不是出自名人大家之手,其家底深厚可见一昭。在正厅上悬挂南通张謇题写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对联为同治、光绪二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写:“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其中颇多名人遗物前后两道大门背后都有构思别致,雕刻精细的砖雕,有一处写有“有容乃大”四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nbsp;江南明清沿河民居建筑群—— 百间楼</i></b></p> <p class="ql-block">走出景区,与它有一条街之隔的百间楼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百间楼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河道蜿蜒逶迤,又架有长板石桥与骑楼式长廊相连,故称为“百间楼”。屋宇之间均有形式各异的封火山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的画卷。</p><p class="ql-block">百间楼位于南浔古镇沿河蜿蜒而建,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长约400米。相传为明代万历(1573-1620)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为女眷家仆而建的居屋。</p><p class="ql-block">百间楼是江南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建筑既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因一河两岸,有楼房百间,故得其名。百间楼那条河本是运河,通湖州、苏州和乌镇,原叫百间楼港,又称百间楼河。</p> <p class="ql-block">这里青瓦白墙,依河立楼,柳树成荫,没有千篇一律的商店门面,还是原色原味的住所。百间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最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现在百间楼还居住着南浔当地的居民,房屋虽然破旧,但依旧很有特色。这里是南浔必逛的景点,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p><p class="ql-block">专家评说其特点是:“封火山墙高耸入云,券洞墙门层次分明,过街骑楼错落有致,河埠码头邻里亲近。”南浔有句俗语:“让了水面一尺地,占了上面一方天”。意指南浔人造百间楼,既体现了聪明才智,又体现了谦让精神。</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游览了一天,使我感到:南浔的建筑都秉承着“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理念,既保留中国本土文化,又融合西方文化,这在全国都是敢为人先的,无愧为中西合璧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崇文重教,仅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名、京官56名、州县官57名。近、现代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80多名。</p><p class="ql-block">下午三时许,这时候的古镇游客也渐渐稀少,客栈门前是一条狭长的水道,一艘艘乌篷船悠闲地驶入我的视线,留下一波波水纹在天光云影间轻悠荡开,带动了岸边摇曳的垂柳,带醒了一整座古镇。</p><p class="ql-block">这时我们也感觉有点累了,我们与沈阳的两位游客拼了一条船沿河而下。坐在小船上,最为惊艳的就是它古朴的味道,我们乘着一叶小船,穿桥而出,果不其然,此时才真正验证了南浔有十步一桥的说法,形态各异的桥构成了水乡独特的风景线,静静地散发着一种“古”劲儿。在流水、阁楼、之中的古桥,觉得更适合有古镇情节的人慢慢品味。</p> <p class="ql-block">在小船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欣赏岸边庄重古朴的黛瓦粉墙,体会古建筑的雕梁画栋,静静的河水,拱桥倒影如月,夏日的河畔,繁花暗香如饴,把那些逝去的似水年华,融入这温柔的江南水乡。</p><p class="ql-block">生活在古镇里的人最让人羡慕不已,微风不燥,在这片与世无争的老镇上,几户人家坐在一起,在竹椅上乘凉聊天,说说今天的新鲜事。</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江南 ,那不是地理意义上中国东南部的某个水乡,也不是具体的某个小桥流水的画面,它也许是温声细语中的水乡人家,也许是柔风细雨下缓缓前行的乌篷船,亦或是夏日风中摇曳的朵朵红莲……。</p><p class="ql-block">河道中的乌篷船,在悠悠的岁月中不轻不重,不紧不慢地驶过,作为小镇的过客也好,人生的过客也罢,在南浔,一定要放慢旅行的脚步,对于看多了江南古镇的我来说,此时此刻都忍不住被陶醉了,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这才是真正的江南小镇啊”如果你有古镇情怀,请记得来南浔走一走。</p><p class="ql-block">最后,再次感谢苏州战友们的诚邀、款待,全程陪同和游览。</p> <p class="ql-block">注:南浔四象八牛,即“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湖州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象’。五百万两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狗’。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金狗仅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年(1252)建镇,浔溪、南林、设镇官、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南雄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