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岩画——巴里坤兰州湾子的岩画

清秋

<p class="ql-block">初次见到张平年老师,大概是两年前了,在巴里坤的兰州湾子大月氏。边塞的风霜磨砺,张老师看上去大约有70多岁了,可纯朴的他谈起岩画来就像是说自己的孩子,充满了爱意,如数家珍。他热情好客,全程义务给我们当向导介绍岩画,不辞辛苦。一一幅岩画成了一则则故事,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传说。想起帮他宣传的事,集结成美篇,希望他能看到。也希望丝路岩画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解祖国边塞也有古老的岩画文化。</p> <p class="ql-block">前言,我与巴里坤岩画结缘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三十多年来还没弄出个明堂来。1976年我第一次上兰州湾子教学点任教,那个学校很小,两个教学班,二十几个学生,三位教师,说地是开四门功课学校,其实每天只上二节课,一节数学,一节语文,每节课老师授完教学内容,学生做完学校家庭所有作业,老师面批完作业就算下课。每天授完课时间不到三小时,其余时间全是活动。有时上个思想品德课,给学生教一段毛主席语录。活动时有学生带我去东梁上看”石头娃娃”。东梁上确实有许多石头上刻有羊呀,牛呀,马呀,骆驼呀,人呀,还有人骑着马的”石头娃娃”。我和学生不止一次地去看”石头娃娃”。有时,有学生也问我,老师这是什么人刻的?刻上干什么?我看了一下周边的环境,有采过石头的痕迹,随口说道,这是采石头的石匠刻的,是闹着玩的。一个同学说,老师你说的不对,我爷爷说我们家没到这里的时候就有”石头娃娃”。爷爷还说我们家是清朝乾隆年来说的,二百多年了。爷爷也说不清”石头娃娃”的来历。从此,我再不敢在学生面前说”石头娃娃”的事了。兰州湾子”石头娃娃”给了我好奇,同时也给我蒙上面莎。那时,我是民办教师,户口在农村,家里还养看十几只羊,每逢春秋冬季节,或是星期天,我都要赶上我的羊,去南山坡放羊,放羊时我留意了许多大石头,发现好多石头上都有”石头娃娃”。看到”石头娃娃越多,我的疑问也越多,对它的神密感也越多。直到1984年秋,我第二次上兰州湾子任教,那时正有新疆社科院东疆支队在兰州湾子挖邵家庄鄂堡考古。有一天我和一个考古队队员聊起他们的考古。我问起”石头娃娃”的事,他告诉我那叫岩画,有几千年的历史,很有价值,你是本地人,我看你对它很有兴趣,你能多搜集它的资料,将来很有用处,如果有一点点成果,那对社会就有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巴里坤南山是东天山的主脉,西从木垒相接的色必山,东到伊吾军马场南端的马圈沟,全长足有二百公里。在它北阴坡的山脚下,有一条崎岖的小路,时儿宽,时儿窄,宽时有十几米,五六条小道并行,窄时不到半米,从一个石狭隙中通过。对这条小路,我问过多个牧民,他们说这条路长得很,天山有多长,它就有多长。它大概就是远古先民游牧时代,东西穿越天山,往回迁徙人踩马踏走出的一条古道。在它的南北边缘时多时少会出现岩画,多的成千幅是一片,少的三五幅成一组,最少处走二三公里能偶发现一二幅。我去过下涝坝乡的吴昌沟,萨尔乔克乡的登槽沟,直到与花园乡连接的昌家沟山缘,那一带不时的会出现岩画,三五成组,百十成片。西从花园乡的昌家沟,东到石人子乡相接的桦沟,历经西黑沟,小黑沟兰州湾子,弯沟口,大直沟口,岳公台,马六家沟口,小直沟口,扇子沟口,豁磊沟口,冰沟口到桦沟口,全长二十余公里,南北三公里的区域,有岩画一千多幅,以兰州湾子为典型,我们把这些岩画称为兰州湾子岩画。从桦沟口到与红山农场相接的月牙山口,全长近三十公里,在南北宽五公里的范围内有岩画二千八百四十余幅,这是西北大学文博系教授王建新老师和他的考古队学生用筛选式方法考查后的数据。这里的岩画以李家湾为代表,我们称之为李家湾岩画。巴里坤南山北缘二百公里的岩画带可称为巴里坤南山岩画走廊。</p> <p class="ql-block">东天山在巴里坤县与木垒县相接的地方,有一条向北然层向东延伸的山脉,钦莫乌拉山,是东天山的支脉。当地的人们习贯的将西部山脉叫西山。向东延伸的山脉叫北山。西山南北长六十余公里,东西宽近百公里。北山东西长二百多公里南北宽十到二十公里不等。西山群山连绵蜿蜒,有的群山相连,有的独自为峰,其间形成了大片的山塘。西山的西部有巴里坤的两个牧业乡,南边的叫下涝坝乡,北边的叫大红柳峡乡。我去过那儿,也采访过许多收民和在那儿工作过的老年人,他们说西山里的山窝子地窝子很多,一般来说有山窝子地窝子的地方,附近大多的山梯,山坡,山沟都会发现岩画,有就是一窝子或是一咎子,在西山两乡的岩画说有一千多幅决不夸张。西山的东半部山脉零散,山塘较多,这里有个专用的地名叫西夹山。西夹山里有一处地方叫柳树沟,这里有一大片岩画,长约三十多公里,足有千幅岩画,岩画多画北山羊图,所以许多人把这里叫青山羊山。在巴里坤北山八墙子乡地段,有一处叫洞塔斯的山脉,这里十多里的山头上布满岩画,超过千幅那是没问题的。我们将这里叫八墙子乡洞塔斯山顶岩画区。在它的北边和东北地带还有两处如它类似的岩画区,岩画的数量也在七八百幅。沿北山再往东走,大约到奎苏的北山区,那里南邻大柳沟村和红星一牧场的三连放牧区。在那儿的山头山梯上时儿也会发现岩画,多处合起来说有个五六百幅不算多。如果说南山岩画是一条走廊,那么北山岩画则是一条彩带。</p> <p class="ql-block">阿尔泰山东断山脉的余脉,海来山苏海图是巴里坤县与蒙古国的交界。我们这儿的人习惯把这里叫老北山。沿山南缘也有一条古道,时有时无能通达到阿尔泰。这也是远古先民穿越阿尔泰山脉去蒙古大草原的通道。阿尔泰岩画很出名,早在清代晚期就有许多西方学者涉入此地,对岩画做过发掘。巴里坤清代镇西志图中对海来山苏海图岩画作过记载。这里我没去过,近些年来我们对三塘湖进行大开发,有些去过老北山的勘察队,或石油煤田工作队,有些爱好古文化的人,拍了许多老北山的岩画,二零零五年到二零零八年间我在兰州湾子搞岩画时遇到过几波人,他们在我看了他们的许多拍照和许多手绘图,我相信老北山的岩画也不少,说有千百幅也没错。</p> <p class="ql-block">要想了解岩画必先知道岩画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有多久历史,因何因断代。资料报道,兰州大学教授李祥石是西北研究岩画的权威人士之一,他在一篇说明岩画的产生年代,列举了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周叔典对宁夏贺兰山第四冰层滑落时刮擦过贺兰山壁岩画留下划横的现象来证明岩画产生的年代。贺兰山第四冰层约在一万七千年滑落,他结论说岩画在一万七千年时就已产生。资料反映,世界上有一百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岩画。对它的产生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专家举说不一,说它产生的时间都拿不出可靠证据,但大多认为少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了人为岩画。史料表明,巴里坤在六千年前就有人类生存,生活,繁衍,壮大。六千年时人类已经大脑发育完整成熟,思维清析,能够自已制做工具,使用工具获取食物维持生存。是否在六千年时,那些先民们以游牧狩猎的方式迁徙到巴里坤,他们已经会用在石头上作画来记录生活,反映信仰。也就是说巴里坤有人类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就产生了岩画。从史学的角度说,这是人类原始社会。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这是游收时代。我从文化的角度说,这应该是一个岩画时代,用岩画记录了历史。直到人类创造了文字,用文字的形式逐渐代替了用岩画的手段记录历史的现实,岩画随之断代。有了文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也就是说文字出现以前为史前文化,岩画属史前文化。</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人们最想知道的是岩画怎样做成的。尤其是那些被披上神密色彩的岩画。有人说天神所赐,还有人说是鬼影子。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所有岩画都是人类所为。岩画有上万年的历史,历经人类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岩画的出现形成发展到完美达到艺术的高峰,是经过了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岁月。从目前人们用肉服一看,能看的比较清楚或者清楚的岩画,一眼就能看出它是搞击磨制,凿刻而成的。对那些模糊不清时有时无被人们戴上神密色彩的岩画制做,让人十分费解。那就是专家学者所说的这部分岩画是涂抹的。根据我多年来对岩画的探索,应该在岩画涂抹制做的方法上加个支点膏塑。被披上神密色彩的岩画,有些也能看得比较清楚,岩画和石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石面全呈太阳漆黑褐色,岩画则出石头本色略加点桔红色或老者淡黄色,淡青色。岩画和石面在一个平面上,就是色彩不一样,你若用手扶模,你会感觉到岩画比石面还略高一点。说是涂抹的,用什么原料?千万年不落,那时先民会有多高配制颜料的技术,这确实让人费解。</p><p class="ql-block">再说还有些披有神密色彩的岩画,平常里平光光的石头什么也看不见,但在春秋两季天下小雨的时候,石头刚被淋湿,或者早晚间空气有一定湿度,阳光略有略无有些石头就会出现岩画,有些出现的岩画还特别清楚,这不是鬼影子是什么?我在多年观察岩画的时候,也不止一次的遇到过这种现象。观察岩画时间长了,观察岩画多了,我就发现了其中的几点奥秘,鬼影子岩画的出现,一是在弱光下,空气有一定湿气。二是石头被小水淋湿,三是出现鬼影子岩画的石头表面都没有太阳漆。</p> <p class="ql-block">在许多巨石聚居的地方,确实也发生过雷击现家,被雷击过的区域地面是焦的,石头都成了焦黄色,原现带有太阳黑漆的石面更加焦黑,在强阳光的照射下黑地发明光。有些带有岩画的石头也遭到雷击,雷击过的岩画似乎更清楚些,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岩画是天赐雷劈电闪的。其实是这些人看的岩画太少,没有了解岩画的知识,发现看到了一处雷击区的岩画就发出断言。岩画有上万年的制做历史,就巴里坤而讲,就有上亿万亩的岩画区,难道这么多地区都发生过雷击?</p><p class="ql-block"> 岩画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晚期的岩画也在青铜期时代,距今也在二三千年前。雷击现象无常,击准有岩画的石头也属偶然,有可能岩画在先,雷击在后。说岩画是天赐的是站不住脚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