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淮工地记忆

本家秋白

<p class="ql-block">  1973年和1974年冬春之季,我投入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重要一役:茨淮新河三,四期工程。</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我们蒙城县小涧公社狼山大队以民兵营基干民兵排的名称,由大队民兵营长王道化带队,早饭后拉着板车,工具,粮食,锅碗瓢勺,搭建工棚的材料等,从狼山出发,经芮集到蒙城,午饭后赶往楚村。当时各路民工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浩浩荡荡,楚村路边都是“大车店”,(应该是楚村公社把带院子的街面房腾出来,方便过路民工过夜休息),车子一放,人睡地铺,第二天一早赶往大兴集。 </p><p class="ql-block"> 从狼山到大兴集,走了一百多里,来到大兴集东北,茨淮新河三期工程开挖处,一到立马垒砌灶台,搭建工棚,房顶是麦秸,墙壁是秫秸,地当床,铺上麦穰,人均半席之地,一床棉被半铺半盖,睡前棉袄一脱当枕头,这就解决了吃,住的问题。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还没亮,一声哨响,一声吆喝:上工了!我们拿着工具,拉着板车走向工地。工地离我们住处约里把地,地上用石灰粉画好了各大队的任务区域,河中间是已挖好的排水垄沟,也是南北岸开挖区域的分界线。明确后立即开工,主要是二种活,一是挖土装车,二是拉车运土。</p> <p class="ql-block">  开工后真是人人都是生龙活虎,谁都不甘落后。第一车土倒在马路尽头白线上,然后接连不断的土倾泻下来,形成了大坝的底部。覆盖的新土,松散陷脚,车轮沉陷,运土车每前进一步,都要使出浑身之力,靠着双脚和车轮一次次运土时周而复始的踩踏,碾压,新土层逐渐变得坚实可行,然后再重新开始…… 路是人走出来的,可是这样走确实是异常艰难。几天下来超负荷的劳动强度使我小腿发胀,腰酸背痛,只能咬牙坚持,还有我一开始就是拉车运土,时而也兼踩二锹,由于跑路多,沙礓硌,脚底磨出好几个血泡,而且越来越大,疼得真是寸步难行,怎么办?这时我想起《红旗飘飘》这套革命历史丛书上,记录着红军战士长征路上磨出血泡,他们用针把马尾毛穿入血泡坚持行军的事迹,我灵机一动,用头发代替穿针刺入血泡,时常拉拉放出血水,以免血泡受挤压扩大,几天下来确实见效,长了新皮,后来成了老茧,适应了工地上的高强度劳动。</p> <p class="ql-block">  茨淮工地大多都是年轻人,争强好胜,争先恐后,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怎样才能干得更快一些呢?思来想去只有多装快跑,可装多了本就跑不快,后来我就在快跑上做文章,采用重车尽快,倒土赶快,轻车飞快,来减少单车运土的来回时间,提高效率。那时小涧公社任书记每天都会到工地,看到了我的拉土速度,于是多次看着手表记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上海知青,管!(蒙城地方话,管就是好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在茨淮工地上,每天要比太阳起得早,太阳下山才能收工,每天三顿饭和晚上睡觉才是休息时间,老天下雨只要不大,那就照干,下雪更不能阻碍我们的工作,分秒必争赶进度。</p> <p class="ql-block">  河越挖越深,坡度越来越大,每拉一车土上去都异常费力。(直到四期工程后期,这个情况才得到改变,工地安装了用柴油机带动的拉坡机,是用卷扬机改进的,只要把挂钩往钢絲绳上一扣,装满土的板车就被带上了河岸,然后经过一个小坎,下行时车速一快,就得眼疾手快,取下挂钩拐入车道,慢一点挂钩拿不下来就要出事故)。</p> <p class="ql-block">  河道挖到8米深,开始平整河底,按照1:3的比例修河坡,到最后真是细活,人坐在河坡上用铁锹铲得平整光滑,达到验收标准,挖出来的土则在河上沿50米后堆成了高5米,宽100多米的大坝。</p> <p class="ql-block">  74年冬,我报名参加了茨淮新河四期工程,就在大兴集西北处。经过三期工程的锻炼,我感到开挖茨淮新河在改造山河的同时也是个大熔炉,让我明白了一个新中国的青年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要建设好国家,就要从小事做起,尽最大的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向优秀的共产党员看齐,干好四期工程,接受党的考验,争取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于是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75年1月9日,经中共蒙城县茨淮新河指挥部党委批准,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火线入党,这是荣誉,更是责任,激励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吃苦耐劳,坚定意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践行我在入党志愿书对党和人民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  75年夏,我被评为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四期工程劳动模范,参加了表彰大会,这体现了组织上对我们上海知青参加茨淮新河工程的肯定和鼓励,是我们上海知青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在四期工程后期,我有幸和一位来茨淮新河工地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华永正相见,聊了一些茨淮工地的基本情况,后来在1975年5月15日的安徽日报刊登了他写的报告文学“淮海战场的新战斗”,文章列举了安徽省境内治淮二十几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仅开挖的土石方用一米见方平铺,可以绕地球四十几圈,而且还在继续。文章讴歌了许多在茨淮工地上涌现的感人事迹,他们正是百多万挖河民兵精神风貌的具体展现,令人激动和崇敬。</p> <p class="ql-block">  激动的是,有共产党领导;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优势;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历史上频繁泛滥的淮河必将会得到根治。</p> <p class="ql-block">  崇敬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如今茨淮新河前四期工程的成功开挖也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拉出来的,作为一个亲历者,感到特别光荣和自豪,是难以磨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今天,茨淮新河早已全线峻工,正发挥着分洪、排涝、航运、灌溉等综合功能,造福一方,真正圆了茨淮挖河人当年的梦。</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和蒙城县茨淮新河纪念馆邹传友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