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㶚陵桥----晚秋访古之许昌㶚陵公园

子君

<p class="ql-block">有一种美是繁华落尽的风姿,有一种美是残缺之间的韵味,有一种美是历尽沧桑的回眸!</p><p class="ql-block">10月31日,难得的晚秋时节,还是周末,作为许昌草之根社工中心志愿者讲师的我,很有幸地带领着第26期童游三国的十几个亲子家庭来到㶚陵公园进行实地游学。为何来这里?因为这里就是东汉末年关羽“挑袍辞别曹操”的地方。公园为什么叫㶚陵?“灞陵”实系“八里”的谐音。明嘉靖《许州志》记载:此桥距许州城八里,故名八里桥。正因为历史上关羽在这里辞别曹操,所以,文人雅士都喜欢来这里访古寻幽,这里呢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童游三国项目的重要打卡地喽。</p> <p class="ql-block">公园正门对着的就是文化广场,广场的正中央摆放的竹简造型的青铜雕塑,上面书写的是什么?关公辞曹书!共154个字。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日在天之上,普照万方,心在人之内,以表丹诚。丹诚者,信义也。某昔受降之日有言曰:主亡则辅,主存则归。新受曹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今主之耗某已知。望形立相,觅迹求功,刺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丞相厚恩满有所报,每留所赐之资,尽在府库封缄。伏望台慈,俯垂照鉴。关某顿首再拜丞相府下。</p><p class="ql-block">这封信,文笔很优美,言辞很简洁明了。信中,关羽先阐述自己的做人准则,表明自己是一个非常讲诚信的人,然后又向曹操表明自己的打算:他会回报曹公的新恩,但毕生会追随大哥刘备志愿,这也是来许昌之前约定的,主存则归。自己呢也帮曹公解了白马之围,也算报恩了,曹公的赏赐都已封存。希望曹公能理解能放行。</p><p class="ql-block">这么好的文章当然是我们游学的要点之一了,游学的语音打卡活动有八个孩子都能熟练读出全文并解释意思呢。今天来现场了,我们就重温吧。不过,因古文没标点符号,有些字还是繁体,这影响了孩子们的认知,所以,读的不太理想哟。孩子们,要加强古文学习和认知哟</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尽头是一个高台,高台上有一块红石雕塑,通高6.2米,长20米,由红石堆砌而成,采用线雕、浅浮雕、深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展示的是“曹丞相拜送关羽之图”, 东边为曹操率许褚、张辽、于禁、李典等文臣武将,一路旌旗招展,踏着滚滚烟尘出西门追至灞陵桥。西边桥上关羽勒马横刀,甘糜二夫人车仗己过桥西行。刻画出曹操对关羽留之不能、杀之不忍的矛盾心理和关羽面对大哥与曹操时的内心感情世界,向世人展现了自古以来我们许昌人崇拜关羽,尊重曹操的唯物史观。</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红石雕塑的背面是什么呢?书法张自立题写的曹操当年望着关羽远去,对部将们的说词: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当时,曹操闻报关羽出走,急忙率领部下追至灞陵桥头。曹操身后站立的两员大将蔡阳和程昱窃窃私语,建议曹操诛杀关羽。而曹操却说:“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动其志,此等人我深爱之。”这句话深刻地表明了曹操爱才惜才之意。中国历史上的唯才是举就是曹操提出来的。正因为他唯才是举,所以身边聚集了很多良臣猛将。自古颍川多奇士与曹操的唯才是举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把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迎奉到许昌25年,许昌成为东汉最后一代帝都。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建魏国,许昌被定为魏国的五都之一,所以历史上人们一直都称许昌为“汉魏故都”。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p><p class="ql-block">在许昌留有许多三国遗址故事。咱们看到的这座仿汉建筑的小亭子,名叫青梅亭。青梅亭在三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公元197年曹操攻打南阳的张绣,途中发生了著名的“望梅止渴”事件,之后曹操为纪念这次胜仗,在许昌建立了青梅亭,在青梅亭里后来发生了著名的煮酒论英雄的典故。据史料记载,公元199年刘备三兄弟靠依曹操击败吕布后,不得已依附曹操,与曹操共同回到许昌,这也是关羽生平第一次入许。在许昌期间刘备因“衣带诏”事件,为人处世极为低调,但是曹操还是对刘备不放心,觉得刘备是个极有城府和野心的人。有一日刘备受曹操邀约到青梅亭喝酒,席间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何人可称真英雄?刘备当时猛的一紧张,不过还是很平静的说了几个有影响的人物,但是曹操说可称英雄的必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计,心有包藏宇宙、吞吐天地之志的人。随后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刘备听后大惊失色,手中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这时候天空刚好打了一声炸雷,刘备毕竟是做大事的人,雷声过后从容的弯腰拾起了筷子,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以雷声掩饰了怕被曹操重视、怀疑的惊恐,刘备以这种方式韬光养晦,希望曹操放松对他的警惕。这就是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曹操身边谋臣如云、猛将如雨,人才多了,就留下了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沿着青梅亭东侧的路向前走,会看到一个宽阔的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这个活字写在这门上就是一个字谜了。不过这也难不倒孩子们,大家异口同声说出了“阔"字。这里有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次,丞相府新建一座花园,落成了,曹操巡视后,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只是临走的时候,执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们不解其意,曹操的主簿杨修非常聪明,说:“门里添活,意为‘阔’,丞相是嫌门太阔”。于是工匠再筑围墙,改造停当,又请曹操视之,曹操大喜,问:“谁知我意”?左右答曰:“杨修也”。</p><p class="ql-block">由这件事可以看出杨修很聪明,但他经常揣测曹操的意思,锋芒毕露,后来就被被杀了。所以,做人还是低调内敛点好呀。</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来到灞陵桥。1800多年前关公挑袍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200年曹操在徐州打败刘关张,刘关张战乱中失散了,刘备投奔了袁绍,张飞去了芒砀山,关羽为了保护两位皇嫂关羽被曹操部将包围,屯土山三约后暂时来到许昌,在许期间曹操对他是厚爱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金银、美女、豪宅,拜官封侯。但是关羽面对高官厚禄不为所动,在得知刘备消息后封金挂印,决然离开许昌,走到灞陵桥时,曹操率部将追了上来,并为他送上了金银、美酒和锦袍,但关羽恐其有诈,立马桥上,辞掉金银美酒,用青龙偃月刀挑起战袍披于身上,拱手拜谢,说道:蒙丞相赐袍,他日定会相报。随后开始了他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p><p class="ql-block">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关公灞陵桥挑袍这段故事很简单呀!就是当年曹操来灞陵桥为关羽送行,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却广为流传这段故事呢?这是因为在灞陵桥挑起战袍的一刻,充分体现了关羽对汉室之忠,对兄长之义,面对众将和寻兄路上的千难万险浑然不惧的英雄精神。所以,灞陵桥作为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始发点,千百年来被世人广为传诵。</p> <p class="ql-block">了解了关公挑袍的故事,再看9米高“关公勒马挺风”的雕塑,关羽凌空立马、义薄云天、大义凛然的神态就更加栩栩如生了。嗯,所以有一种美,是风干凝聚的雕塑;有一种美,是演绎不老的传说;有一种美,是永不凋谢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灞陵桥是建在河上的,这条河是一条千年古河,名叫“石梁河”,一千八百多年前曾经是曹操的运粮河。据景区碑刻记载,这里在清代还保持着非常繁忙的航运功能,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这条河已经失去了它的航运功能,我们也只能通过碑刻的记载遥想当时这里的繁忙繁荣景象,当时许昌是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呀。</p> <p class="ql-block">桥的两侧栏板上画有很多画,都是汉代风格画。西北角栏板上有一幅画是“泗水捞鼎”。鼎是夏朝建的,为体现王权至高无上,分天下为九州,铸了九个鼎。后来经历商朝周朝,但是随着周王室慢慢衰落,各诸侯国都想把鼎据为己有,鼎也失散了。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出巡到彭城(今徐州)的泗水时,看到一鼎露出水面,喜出望外,让随从打捞。但是快打上来的时候,一龙探出头把绳子咬断了,所以这个鼎并没打捞上来,现在徐州还有一个“不捞河"。</p><p class="ql-block">此㶚陵桥在上世纪90年代初重修时就是依据泗水捞鼎图中的桥的样子打造的,三孔石桥,如卧月秋波状。</p> <p class="ql-block">历代文臣武将敬慕关羽“忠义”的精神,到此游览凭吊后,留下了许多墨宝。灞陵桥东阅台现存两通石碑,皆为明代所留。南边这通为明嘉靖年间所留的“关王辞曹操之图碑”,上部镌刻“辞曹书”,下部线刻“挑袍图”,挑袍图中关羽横刀勒马于桥上,回身挑袍。图右刻“唐吴道子画,明李宗周刻”。</p><p class="ql-block">北边这通为明末总兵左良玉手书的“汉关帝挑袍处”碑,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左良玉在四川万源县玛瑙山“大破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八月驻扎许州。自古英雄惜英雄,闻知地方重修灞陵桥,左良玉立即赶到修桥现场,为建桥捐款并挥毫写下了“汉关帝挑袍处”六个大字,令人刻碑以记胜迹。</p><p class="ql-block">清代许州知州甄汝洲有诗赞曰:野水洄堤浸柳条,道旁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灞陵桥。</p> <p class="ql-block">看石碑前的两个柱子。这是子母石阙。阙代表帝王之仪,一般建在宫殿、祠庙、陵墓前。阙与缺谐音,指一个建筑被一圈围墙围着,正前方留一部分不围,垒两个高大门柱,缺一块叫阙。子母阙是说的两个柱子高低大小不一样。因为是皇家规格,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地看到上面雕有龙!皇帝是真龙天子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与㶚陵桥正呼应的是关于始出五关的牌坊,关羽就是从这里开始了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牌坊顶部匾额是“神勇”两字,正额是“始出五关”。 柱联是“要讲曹操赠金赐袍当解其人其志;欲提关羽出关斩将切记此地此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因推崇关羽忠义仁勇,许昌人在清代就在桥西,出五关的牌坊右侧建庙祭祀关羽。这座关帝庙,是与关羽真迹有关的全国八大关庙之一,建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进九殿一阁,离现在332年了,非常古朴典雅。系2013年被评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好,我们看山门的楹联: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p><p class="ql-block">全国关帝庙1000多座,许昌121座,但是这座关帝庙与众不同的是关羽和曹操共同供奉。这也 体现了许昌人敬仰关羽的仁义神勇同时客观看待并尊重曹操的唯物史观。历史上的唯才是举是曹操提出来了。他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文学家,对推动北方统一和曹魏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碑碣荟萃,内涵深厚。现集于庙内碑碣六十多通,其中有原灞陵桥遗存碑刻,明代周国主、大将左良玉的“汉关帝挑袍处碑”、嘉靖年间“关王辞曹操之图碑”、以及清代“创建关帝行宫挑袍碑记”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们过山门,走进门内,会看到两位大将廖化和马良。马良在右,左侧是廖化是关羽镇守荆州的得力助手,是蜀汉后期重要将领。进门后是钟鼓楼。我们看这里有一些石碑,特别是这个石碑就记录了㶚陵桥原来叫八里桥的事实。往前走,我们来到汉寿候亭大殿,这个殿我们可以走进看看,供了两个人,一个关羽一个曹操。这是许昌关帝庙与别处关帝庙最大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这座桥就是灞陵桥原貌,桥有三孔,砖石结构,青石雕八仙望柱及辞曹书、挑袍图等,为国内独有。1962年桥毁于水,此桥为原桥部分遗存复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据说关羽死后有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他的一生:“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忠在许昌。”许昌是关羽精神的所在地,是关羽辉煌一生的起点,而他这一生的精神又始于刘、关、张三兄弟“桃园三结义。桃园内建有结义石、结义亭、结义堂,正是为了纪念刘关张三兄弟的结义精神。中国古代特别讲究义,义不容辞、深明大义、仗义执言、忠肝义胆,舍生取义等成语,都说明了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讲究义气和团结互助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实地参观结束了,有四个学生四个家长分解别谈了感悟体会。看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知道他们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作为带领老师,我有感悟三点:第一,网上语音打卡活动和实地游学,孩子们都不卑不亢铿锵有力,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学习能力和认真程度!读书明理,学习强国,你们都是我心中的小学士!第二,一部《三国演义》写活了三个人物:曹操、关羽和诸葛亮。可是,正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提起曹操很多人都说他是“白脸奸臣,一代枭雄”,但是许昌人却从不这样认为,许昌人非常客观的评价曹操,曹操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文学家。毛主席就很崇拜曹操,1917年第一次经过许昌时,专门到曹魏古城凭吊,还写了诗,横槊赋诗意飞扬。2、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和教育,但陪要真陪,不能假陪。比如让孩子在那写作业,大人在旁边看电视就是假陪。我们参与并融入到孩子的活动中,与孩子共成长进步,这是真正意义的陪。但愿通过本次活动,家长们都有所觉悟和精进。</p><p class="ql-block">有一种美是守望生命的厚重,有一种美是用心体味的感动!这次活动圆满结束,但愿更多家庭来了解许昌三国文化,游学中亲子共学共进。</p><p class="ql-block">了解世界从从了解家乡开始,热爱生活从文化传承开始!来吧,许昌草之根社工中心“童游三国”亲子游学在这里等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