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一中坚持“底线+榜样”“合格+扬长”的育人思路,充分发挥升旗仪式这一德育主阵地的育人功能,按照“习惯养成——理想形成——目标达成”的育人途经,本学期南校区将开展“致敬科学巨星”系列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激发学生树立“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 本周升旗仪式的主题为“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致敬两弹元勋邓稼先”。<div><br></div> 他誓言无声,隐姓埋名28年,用无私的精神铸就大国利器。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甘当无名英雄。在邓稼先诞辰97周年之际,为号召学生学习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立志成为发光体,践行我校“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无棣一中南校区举行了以“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主题的升旗仪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升国旗 唱国歌</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主持人:孙秀棣</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赵莹莹老师国旗下讲话</font></h3> 赵莹莹老师作了专题发言。她首先缅怀了邓稼先去世前的场景。在生命的弥留之际,邓稼先第一次、也是人生之中唯一一次乘坐红旗专车绕行天安门广场一周,此次同行的还有他的夫人许鹿希。两个星期之后,身患癌症的邓稼先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与世长辞,终年62岁。而他临终前,留给爱人许鹿希的最后一句话是: “要是有来生的话,我还是要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赵老师接着讲述了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在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邓稼先和同事们顶着压力造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10月16日15时左右,一颗巨大的蘑菇云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罗布泊荒漠中腾空而起,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结束了苏联与美国等“核大国”对中国的原子弹技术封锁。在不到3年时间之后的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也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实验成功不仅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民族自信心,更增强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自信心。 赵老师还展现了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在病危临终前,仍心系中国的核事业。由于长期在放射性超标的环境里工作,邓稼先晚年患上了直肠癌,他虽然离开了核试验一线场地,但身心却从未离开过他热爱的核事业。1985年底,邓稼先终于能够回到家中休养。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不是要好好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而是如何编写《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这本书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直到邓稼先去世前的一个月,也就是在1986年6月份,中央军委才决定对他的事迹进行全方位解密,通过《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对外公开,这是国家第一次公开邓稼先从事的具体工作,于是这才有了人们今天所熟知的“两弹元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赵莹莹老师国旗下讲话</font></h3> 最后,赵老师指出,我们虽然处在繁荣的和平年代,但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更要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好好珍惜美好的三年高中时光,不要抱怨苦与累,与那些科研工作者相比,这点苦这点累又算得了什么!努力奋斗吧,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吧,为了祖国的未来更加强大而奋斗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集体宣誓,领誓人:王琦元</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