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中学母校是上海市上海中学(简称上中)。说来那已经是一甲子前的事了,那年正好也是辛丑年,我刚满十三周岁。从那个学年开始我走进了上中校园开始了住读生活。在那里我们学习生活了整整七年还多(适逢特殊时期),上中的岁月深深影响着我们,母校的教诲毫不夸张地说将影响我们的终生。</p> <p class="ql-block"> 十三岁还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年岁,我们离家住校五十多人一个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就是家长,学校的制度和校风校纪就是我们遵循的守则,同学们就是兄弟姐妹。那时候国家正逢自然灾害,大家节衣缩食生活艰难,但在学校里我们却个个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人人努力学习力争上游。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进步,不仅学到了许多有用的学识与技能,同时也逐渐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热爱祖国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心中渐渐扎根,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建设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在校期间我也担任了学校学生会的部分工作,这些都为自己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回顾当年在校的日子常常令人激动感慨,那时学校里有着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老师,有着一大群奋发有为的青年同窗。老师中不乏才高八斗的学术大家,不乏谆谆善导苦口婆心的业师,有演讲时慷慨激昂文采斐然的学者,更有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易记易懂的名师。记得当时教我们的老师有华铮、唐秀颖、顾巧英、范佩茱、陶瀛孙、夏聿修、方启敖、娄博生、白宰理、谭冠英、许镇国、张静娟、杨安澜、唐贤义、吴小仲等等,他们中有全国特级教师和一级教师,有三八红旗手,有模范共产党员,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上海许多知名中学的校长或教导主任。在叶克平校长的领导下学校各方面都一路争先,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除了经常性邀请著名科学家或劳动模范或有突出贡献的校友来校演讲报告之外,平时还积极组织课外科技小组的活动,组织体育运动队开展各类比赛,同时每周都组织同学们参加校内劳动,逢三夏三秋就全体下乡参与抢收抢种等农业劳动,此外还有年度的军训拉练等,使我们在学校大家庭里幸福快乐地成长。</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过去,母校究竟珍藏着什么宝贝可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令我们至今念念不忘?母校到底有什么魅力可以让学子们至今仍常常梦牵魂绕?有人说那是因为上中有四百亩象大花园般的校园,这种奢侈的环境让人终身难忘。有人说那是因为上中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文艺体育学术科硏全面发展,学生们乐在其中。有人说那是因为上中一直是市重点,受到上海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关注,所以多得到的资源多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 外人听来这些说法或许有一点点道理,但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当年吸引我们并俘获我们芳心的原因那便是上中有一大批爱国爱校的优秀老师,上中有始终如一为祖国为民族培养优秀建设人才的办学方针和抱负,同时又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传承,上中母校可能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官办中学之一。正是这些核心软件形成了务实奋进永不言弃的校魂并将之灌输给每一个上中的学子,将爱国为民的激情深深印刻在广大学子的心中,于是一代代上中学子前赴后继踏上了为国争光为民族无私奉献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上中的前身是龙门书院,建立于公元一八六五年。当时正值鸦片战争中国败北不久,各大帝国列强用坚船厉炮轰开了满清王朝的大门,中华民族受到前所未有的屈辱。此其时也一批头脑清醒的朝野爱国志士开始踌躇满志地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来强国自立,为此首先要兴办教育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首批通商口岸的上海(当时隶属于江苏省)首先就面临这方面的需求,当时的松江道台丁日昌就主动自掏腰包出资一千两来筹建龙门书院,续任道台应宝时又拨银万两进一步落实了龙门书院的校园建筑,目的就是为上海为国家培养并储备能适应商埠开放局势的中国上海自己的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 所以母校上中从娘胎里孕育的那刻起就肩负重任,要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人才储备人才,这几乎成了母校广大师生共同的心愿。当时龙门书院不以试举为重,聘用了一批品学兼优学识渊博的学界名流或退职官员担任山长(相当于院长)和教师,对优秀学生还发助学金作为资助,从而培养出一大批爱国有为的学子进入国家或上海的各个领域成为中流砥柱,其中不乏名垂史册的杰出人士。例如在辛亥革命时积极响应并参与指挥赞助上海起义(亦称光复上海)的李平书,其当时依持的两支武装中主力就是龙门童子军。上海起义为奠定东南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后他曾任上海商团公会的会长,成为开创上海自治的代表人物,早年上海城隍庙湖心亭前曾树立过他的塑像。又如在民国时期曾任政府教育次长并创办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前身)的袁希涛,还有创设正蒙书院并设小班(小学班)的教育家张焕伦,创设务本女塾(后为女校)及创设幼稚园的吳馨,更有创设多座学堂推广新式教育及后出任清华国文教员并出任上海教育会会长的叶景澐(他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的叶企荪)。此外还有地理学家外交家曾以参赞身份出使日本和英国的姚文栋(有称是甲午战争最早的报警者),有中华民国国歌作词者的沈思孚,有编写江防海防策并推动设立上海城廂内外总工程局(上海最早的自治组织)的姚文枏,还有深入硏究边疆地理又赴台考察并提出台湾防务意见的胡铁花(胡适之父)等等。</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上面列举的都是龙门书院早期的骄人业绩,那么龙门书院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情况又如何呢?二十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革,龙门书院同样经历了改名龙门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二师范、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和上海市上海中学的频繁变化,但母校始终不改初心,坚持以为国家为民族培育英才为已任,即使是在国家遭受日本侵略,校区被日军占领的困境中亦从未退却投降,而是转移到租界借校继续授课,甚至因拒绝汉奸政权的管制而另以私校沪新中学名义招生开课。抗战时期学校师生同仇敌忾,曾在校内成立伤兵救护医院和童子军战士服务团等,为抗日义捐义卖并组剧社作慰问伤兵演出等,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学校还组织军训,当初镇守四行仓库的抗日英雄谢晋元在撤退到胶州路后曾被聘为母校军训的负责人。正是在这种不断发扬光大的爱国救亡办校宗旨薰陶激励下,大批杰出的上中学子不断踏上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中有黄浦军校的创办者兼军校教官以及早期学员,有北伐军的将士,有投笔从戎战死在抗日第一线的军人,还有在敌后根据地与日伪斗智斗勇的地下游击队成员。名扬全国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原型据考就是我上中学姐,一位三十岁就为抗日献出了生命的共产党人。</p> <p class="ql-block"> 母校上中承担着中国现代教育探索实践的重任。从背诵四书五经到研学日本和欧美的科学技术,教学内容既包括中国的文化历史又包括英语和数理化等学科,学校不仅着重培养出类拔萃的时代精英,同时又大量培养社会急需的各式人才,其中尤其是能面向广大城乡的新型师资。民国初期曾有言说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二师(即龙门第二师范),可见母校当初在教育推广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确实许多现在有名的学校经考究都可追溯到当年龙门师范之源头,其创办人或直接是龙门学子,或筹建时的校长或教师骨干就来源于龙门。例如上海的南洋模范中学、上海市万竹小学(现上海实验小学)、上海位育中学、上海浦东中学、上海市二中学、中华职业中学、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等等,此外还有复旦大学前身的复旦公学、南京大学前身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厦门大学前身的集美师范学校等,与此相关联的还有编印教材资料的龙门书局。</p> <p class="ql-block"> 大江奔涌东流,龙门人才辈出。在辛亥革命以后的几十年间龙门上中培养出了许多国家有用的人才,除了前面所述的革命志士外其中还包括以实业救国的棉纱大王穆藕初、创办浙大化工系及研究所的李寿恒、作为华东化工学院创始人的王仲清、知名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黄炎培、社会学家于光远、小型电脑发明家实业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王安、著名心胸外科专家顾恺时等等,真所谓人才济济不胜枚举。另外包括徐特立老人当年也曾到龙门二师接受过培训,还有鲁迅之子、华罗庚之子、刘海粟之子、巴金夫人、贝聿铭之弟、毛泽东侄子等都在龙门受学。广大龙门学子经过母校的教育培养,经过龙门爱国精神的薰陶激励之后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绝大多数成为了栋梁之材。</p> <p class="ql-block"> 时代进入了新中国阶段,上中母校在迎接解放和建设新中国方面依然奋勇向前。上中校内一早就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在迎接上海解放时又组织上中学子护校并绘制了防御图交给解放军。上海刚解放时母校还成为了培训接收管理人才的基地,迅速培训了一大批急需的干部。在抗美援朝时期上中有七百多名学生(将近在读生的一半)积极报名参军,最后有205人应征入伍,另外为了保卫上海和国家上中学子中有39人即时投笔从戎参加了雷达兵,而刚毕业进入大学的上中学生也有相当的人积极参军参干,结果这一批上中学子后来纷纷成为了航天航空和国防建设的栋梁,其中包括两弹一星的功臣杨嘉墀和屠守锷院士,有些曾担任军队的重要职位,如曾任马兰核基地司令的钱绍钧少将,曾任白城常规武器试验中心的陆载德少将,曾任超级银河计算机总指挥的卢锡城中将,还有曾任空军副政委的陈潜中将,曾任军办主任的程建宁中将,曾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钱海澔中将等等。</p> <p class="ql-block"> 上中母校在解放后一直以治学严谨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著称,教育质量广受好评。在我入学前后上中毕业生已经成为北大清华哈军工和哈工大等的热门招收对象,甚至在清华有专门迎接上中新生的标语牌。确实我们在校期间接受了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诲,经历了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尤其是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与薰陶,在心中滋长着努力学习日后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正是这样,我们中曾出现过国家副主席、曾出现过驻加拿大大使、曾出现过联合国副秘书长、曾出现过博鳌论坛秘书长、出现过宝钢前董事长、出现过海尔公司前总裁、出现过工商银行总行前行长、出现过北影前厂长、出现过东方电视台首任台长、出现过新民传媒集团前总裁、也曾出现过蛇口工业区的总经理等等。上中在教学领域的成绩就更为突出,前后有250多人成为了大学掌门人(校级领导),包括北大、上海交大、复旦、武大、川大、西南交大、哈工大等,至于教授级学术人才则更是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 上中母校曾在特殊年代遭受到停校解散的噩运,全校老师被分派到上海其他学校,校园被瓜分。幸好改革开放恢复了高考,上中也同时被批准复校。老校长重新出山招兵买马,上中原来的部分老师亦重回母校继续教业,于是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上中又重新启航。接着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下,在新校长新班子的带领下上中秉承爱国家为民族培养英才的宗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规律,解放思想创新发展,首创成立了上海中学国际部,建立了数字化教学新模式,同时积极拓展国际性校际交流,向国外优秀的学校取经学习,终于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与赞赏,打开了上中继续发展的新局面。现在上中借助国际部的平台在国际教育与合作上已与包括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40多个教育团体与机构进行了交流合作,同时也成为上海最早加入国际文凭组织的学校,成为国内设立国际教育考点最多的学校,例如上中是托福考试中心,也是GRE考试中心等等,以致国外百多所一流大学每年都会慕名来此招生。</p> <p class="ql-block"> 在新的历史时期母校上中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不仅国际部斐声海内外,上中高中部也一路向前勇攀高峰。上中首创抜尖人才的早期培育,率先创建科技班,与几所大学名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上中还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开设了人体医学、微电影等新的实验课,并组织编写新教材,增加学生课程的自由选择性,让学生提前接触尖端的科研领域;上中学生的数学功底扎实,屡次在国际中学生奥数比賽中崭露头角,曾连续7年夺得金牌,创下中学界骄人的业绩。上中学生高考的成绩也一路领先,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一流大学的录取率几乎年年排名上海和全国各中学的前茅甚至榜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门上中,百年老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几经挫折,壮心不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国育才,谆谆相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桃李成溪,铁肩担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卧虎藏龙,感恩图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伟哉母校,又登新高。</p><p class="ql-block"> 上中的历史是近代中华民族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抗争不断进步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被欺负被殖民到爆发辛亥革命再到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并发展壮大的见证,也是华夏后人不屈不挠谋求民族自立祖国崛起的过程,同时也是抛弃闭关自守逐步开放勇敢面对西方并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一百五十多年来上中人不辱使命不忘师恩,以热血和智慧凭科技与传承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据不完全统计,上中学子中至今共产生过54名院士和48位将军,产生过不少党和国家以及上海等省市级的领导人,产生过250多位大学校领导及难计其数的专家教授。在其他领域上中学子也成绩骄人,如出现了大漫画家丁聪、儿童片名导石晓华、实话实说栏目总策划杨东平、市场经济专家顾准、资本论翻译郭大力、汉字牒谱权威王鹤鸣、敦煌遗文收编专家李伟国、明清文学名家章培恒、国家级邮票设计师潘可明、著名抗战战地记者陆诒、桥牌世界大师庄则军、世界武术协会技委主任吴彬、刘翔启蒙教练方水泉等等。当然除了这些知名人士之外还有更多更多的上中优秀学子曾经或正工作在祖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上,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我想由此可以告慰那些不辞辛劳筹建龙门书院的恩师们,他们的初衷已经完美实现,他们的远见卓识必将永垂史册!</p><p class="ql-block"> 因你骄傲,为你自豪,我们的龙门上中母校!</p><p class="ql-block"> 江南小镇</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31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