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中华秋沙鸭,拉丁学名Mergus squamatus,别名鳞肋秋沙。分类属于鸟纲的今鸟亚纲、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秋沙鸭属现有5个种,我国有4种。其它三种是普通秋沙鸭、斑头秋沙鸭(白秋沙鸭)和红胸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是中国特产稀有鸟类,数量极其稀少,属于国际关注的濒危动物。有“动物活化石”“鸟中大熊猫”之称。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br> 中华秋沙鸭全长约49-63厘米。嘴长而窄,桔黄色;鼻孔位于嘴峰中部,羽冠长而明显,成双冠状。 <h5>雄性中华秋沙鸭(生物科学画家绘制的肖像)</h5> 雄鸟的头和上背及肩羽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杂以黑色斑纹;尾灰色;大覆羽、三级飞羽和初级飞羽组成的翼镜白色;长而窄桔黄色的嘴,嘴形侧扁,前端尖出,其尖端具钩,与鸭科其它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下体近白色,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脚桔黄色。<br> <h5>雌性中华秋沙鸭(生物科学画家绘制的肖像)</h5> 雌鸟的头和颈棕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由褐色逐渐变为灰色,并具白色横斑;尾黑褐色,沾灰色;下体白色,肩和下体两侧具鳞状斑。色暗而多灰色。<br><br> 中华秋沙鸭的虹膜褐色;嘴桔黄色;脚桔黄色。两胁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鳞纹是这种秋沙鸭最醒目的特征,所以早先的名字叫鳞胁秋沙鸭。后来,鸟类学家发现它们的原产地是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分布范围狭小,只有零星个体偶尔飞到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境内,所以才改称它为中华秋沙鸭。此外,像凤头一样,脑后有两簇冠羽也是它的特有标志。 <h5>仿佛是家长里短的争吵</h5> 通常,中华秋沙鸭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动,只在迁徙前才集成大的群体。春季迁徙到长白山后,它们很快就由集群状态分散开,以家族和雌雄配对的方式活动,家族和家族之间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亚成体和没参与繁殖的个体会选择水流相对平缓的河段栖息,而已经成功配对的成体则会选择临水的老龄阔叶树的空心或树洞作巢,在这样的河段游弋。它们的身体具有较好的流线型结构,无论飞行或游泳都比其他鸭科动物迅速。 中华秋沙鸭的目光十分敏锐,警惕性极高,稍有异样情况,便立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 <p class="ql-block">中华秋沙鸭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潜水前上胸离开水面,再侧头向下钻入水中,捕到鱼后先衔出水面再行吞食。主食鱼类、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p> <p class="ql-block">到了晚上,它们通常进入芦苇丛,或是到岸边树上栖息,入睡时将头埋到翅膀下,睡姿悠然自在。</p> 中华秋沙鸭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偶尔也搞一夫二妻。每年3、4月求偶期间经常出现抢老婆的现象。交配过程在水中进行。 <h5>交配</h5> <h5>别吵了!照相啦!</h5> 大多数雌鸭会在4月中旬下蛋,一般每一窝8-14个,通常10个,孵化期为35天。这个时候鸭爸爸是不干活的,鸭妈妈自己很辛苦,绝大多数的时间(85%)用来孵蛋,剩下的时间去找吃的。 刚孵出的鸭宝宝一两天内就要在鸭妈妈的指引下“跳巢”(即从几米乃至十几米高的树洞中跳出),然后随妈妈快速进入安全水域,练习游泳和潜水,大概两个月后鸭宝宝的身体就能长成接近成鸟的形态,继续和亲鸟一起生活。 中华秋沙鸭是候鸟,分布范围较广,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缅甸,泰国,都能见到它们活动的身影。它们的繁殖地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小兴安岭,长白山。越冬地在中国的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掌布,台湾屏东;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迁徙路径大部沿我国东北至东南沿海地区,也有少数路线深入西南云贵高原。 中华秋沙鸭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一Ⅰ级保育类;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濒危;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br><br> <p class="ql-block">为了做好保护工作,我国在中华秋沙鸭栖息繁殖地区建立了多处自然保护区,并取得显著成效。位于黑龙江伊春市的碧水自然保护区,首次利用现代化电视监控系统记录了中华秋沙鸭孵化的全过程,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人工繁殖中华秋沙鸭。正策划通过人工驯养繁殖并野化放飞这一手段来增加中华秋沙鸭的野外种群数量,以此拯救中华秋沙鸭这一全球性濒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一点遗憾】由于本人操作美篇的道行浅薄,有几段记录中华秋沙鸭成长的精彩视频无法编入正篇,只好从微信渠道发给大家分享。</p> 以上图片文字均选摘自网络,稍加编辑,实为科普。愿大家爱鸟,护鸟,健康愉快! 毛狗2爹制作2021/10/31